导言:
1985年10月,以当时中国最顶级的白酒行业专家,相关科学部门专家组成的“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委员会,在今珍酒厂所在地,组织了对“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产品的鉴定会,易地生产试验产品以93.2的高分达到合同要求。
十年寒窗,说起来都是泪;一朝金榜,唱起来都是歌,一个人的一生,只要能做成这样一件事情,就足以骄傲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机会。
93.2分,完成!
我们知道,试验厂首先是个科研基地,“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首先是个科学项目。有钱了好办事,试验厂先后购进了日本岛津气相色谱仪(一种通过物质挥发的气体检测物质构成成分的仪器)、西德(当时的联邦德国)进口显微镜,其中的岛津色谱仪,当时全贵州省也只有一台。
日本岛津气相色谱仪
西德进口显微镜
试验基地对大量的科学项目进行了创新试验。我们知道,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窖藏。新酒暴烈、辣口,窖藏的目的,是使酒体中的各种物质自然调和达到“老熟”,然而这一窖藏过程,至少需要5年。
试验厂先后与四川大学生物系、国家科委广州测试中心、贵州大学、国防大学、国家原子能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用添加微生物群、中子束轰击、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试图缩短酒体老熟的窖藏时间,尤其是原子能研究所的中子束轰击,简直是丧心病狂,脑洞大开。但是,结果没有一种方法是成功的,酒体的老熟,还是只能陶坛储藏,老老实实的等5年。
实际上,种种尝试都是探索,并没有实验基础,也没有科技数据。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搞清楚,酱香酒的成分构成和结构比例,以及从粮食到酱香酒的魔幻过程,他的变幻密码,只有“天知道”,酒师们代代相传,每一个环节都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图为珍酒厂陶坛储酒区
1985年,是注定要载入中国白酒史册的一年,从1975年开始,整整10年,经过9个周期、63个轮次试验,3000多次分析研究,在掌门酒师张支云的带领下,“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产品准备好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考。
1985年10月20日,也就是“郑光先独闯中南海”之后不久,贵州省科委根据国家科委10月4日批准组织鉴定函件,和10月15日电话通知,组织对试制酒进行鉴定。
这个中试项目的鉴定,国家科委明文委托由省科委组织,并作了如必须暗评等指示。为了做好这个倍受世人瞩目重大项目的科技鉴定,从始至终对这个项目全权负责的省科委秘书长徐用武召集委内计划处处长巫怒安、成果处处长郭锡正、办公室副主任陈光胜,与郑光先和有关科技专家进行了反复周密的研究,提出了完整缜密的鉴定方案,力求使鉴定工作顺利进行、无懈可击,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了组织工作的几近完美,也得到来黔参加鉴定会的省内外教授专家的肯定和赞誉。
作为当时中国白酒界最高规格的鉴定会,鉴定会成员包含了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化学学部委员严东生(函评),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方心芳(函评),当时全国白酒界的泰斗、全国评酒委员考评组负责人周恒刚,全国评酒委员考评组成员曹述舜,著名酿酒专家熊子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沈怡方,全国评酒委员刘洪晃,微生物专家、贵州农学院副教授秦京,当然,还有著名的季克良季老爷,他当时也是全国评酒委员,年才46岁,在这个团队中还算是个年轻人。
鉴定委员会由全国顶尖专家28人组成,周恒刚、曹述舜、秦京领衔。
鉴定会成员前起曹述舜、熊子书、贾翘彦
鉴定采用盲评对照、打分的方式举行,当时试验厂的参评样品,由鉴定委员会随机到珍酒厂库房里面提取,供对照的茅台酒,本来计划到遵义宾馆去“拿两瓶过来”,当时作为鉴定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季克良觉得这样不够严肃,还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到茅台厂的库房里面去随机拿两瓶过来——因为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假茅台出现了。
鉴定委员会为严肃起见,接受了季克良的意见,连夜派车去茅台镇,随机抽了两瓶过来。
据鉴定委员会成员之一巫怒安回忆,盲品的方法是先把酒和两个人关到一个房子里,分两个杯1号和2号,通过抓阄决定1号、2号分别倒茅台酒和试制酒。
季克良在鉴定会现场
据当时被“关在屋里”负责倒酒的科委办公室副主任、鉴定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之一陈光胜回忆,他和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关在一间独立的小屋里负责分酒,分好之后递交给一个女工作人员,中途还要再换一次,就是避免评委们事先知道哪一杯是试制酒。
关在屋里的两个人,在评完之前,就不准出来了,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其他通讯设备、手段,即使想作弊,也没有办法。
鉴定采用100分制,通过外观、口感、回味、留香等指标,对1号酒和2号酒分别打分,然后加总求平均。
鉴定会成员
据巫怒安回忆,至少有两位评委,给1号酒和2号酒打的分是一样的——实在是区别不出,可能怕搞错了丢人。
鉴定的结果,试制酒得到了93.2分的高分,而作为对照品评鉴定的茅台酒,最后得分是95.2分。
以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对酒行业的理解,还不足以判断这两个分数所彰显的全部意义,如果将它比喻为一场考试的话,这样的分数也足够骄傲的了。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在1985年组织珍酒鉴定会之后,直到今天,全国酒届还没有组织过如此高规格的鉴定会,如果说95.2分和93.2分还不是数一数二的话,那么谁是呢?就像黄老邪药师说的:“哪位英雄不服,请站出来说句话。”
鉴定结论
我们谨将签订的最后鉴定意见抄录如下:
一、鉴定意见(达到的技术指标、水平、作用意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果,推广应用的规模、范围、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鉴定委员会及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工作总结报告”、“贵州茅台酒的易地生产试验”介绍,审查了六个附件,密码编号品尝了试制品和市售茅台酒,经过认真地讨论,鉴定意见如下:
(一)、本项目系原国家科技办公室一九七五年下达的《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重点中试项目和一九八二年贵州省“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十年来经过九个周期的研究试验,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广州测试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川大生物系等单位协作下,对香味成分剖析,微量元素分析,微生物鉴定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对照贵州省“六五”期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合同书,试制品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新酒入库合格单、粮耗等方面均达到了合同书要求,在感观指标上,经鉴定委员会评酒小组品评认为,鉴定会提供的鉴定酒具有:“色清、微黄透明、酱香突出、优雅、酒体较醇厚,但不够丰满、细腻,入口酱香明显,后味较长,略带苦涩,空杯留香优雅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尽管与市售茅台酒仍有一定差距,但鉴定酒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同时并有大量可靠的试验数据及资料,予以说明,因此签订委员会以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完成了合同要求。
(二)、本试验针对“易地”的特点,对土质、水质、温湿度、微生物、天气情况进行了对比测定,结合茅台酒工艺的特点,对主要生产工艺进行了一些调整,如调整投料、踩曲时间、改进堆仓翻曲工艺,添加纯种微生物来强化堆积发酵等,这些措施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试验过程中,对试制酒和市售茅台酒作了大量的分析工作,采用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检 出 了二百多个峰,鉴定了七十四个化合物,采用中子活化法 分析出十五个微量元素,测定了制曲制酒过程的微生物动向;对12种常见细菌和10种常见酵母进行了鉴定和部分生理试验及小型生产试验,这分析和试验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数据,扩大了研究范围。并证明了市售茅台酒与易地鉴定酒的香味成分种类及微量元素种类也是类似的。
(四)本课题在执行过程,以改革的精神,打破行业界限,联合教育和科研单位进行攻关的作法以及采取边生产边科研,以生产养科研,科研促生产的经验是好的。
希望: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对微生物与工艺和香气的关系的研究,在香气成分的剖析上结合感官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攻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要加强管理工作,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提高优质酒率。
鉴定会主持人(签字):周恒刚
曹述舜
秦 京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他们,都是一段历史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将永远镌刻在珍酒发展史的丰碑上。
鉴定组成员:
周恒刚,酿造专业,全国评酒委员考评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
曹述舜,发酵专业,全国评酒委员考评组成员,工程师。
秦京,微生物专业, 副教授。
严东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方心芳,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微生物学部委员。
刘洪晃,发酵专业,全国评酒委员,工程师。
沈怡方,酿造专业,高级工程师。
熊子书,发酵专业,高级工程师。
程志清,有机分析专业,国家科委广州测验中心副教授。
陈保观,放射化学专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石维忱,发酵专业,轻工业部食品局助理工程师。
任大胜,微生物遗传和病毒学专业,讲师。
季克良,发酵专业,全国评酒委员。
贾翘彦,酿造专业,全国评酒委员,工程师。
丁祥庆,发酵专业,贵州省评酒委员,工程师。
方长仲,发酵专业,贵州省评酒委员,工程师。
单友谅,营养生化专业,教授。
梁宗琦,微生物专业,副教授。
姜善春,有机地球化学专业,助理研究员。
郭锡正,科技管理专业,工程师。
巫怒安,科技管理专业,工程师。
有点眼熟吧——他们中的好几位,都曾经出现在“茅台酒试点委员会”的名单中,他们对茅台酒,是很熟悉的。
据巫怒安分析,严东生、方心芳不远万里从北京参加函评,一定是受了更高层面的委托。严东生是两院院士,是化学界和科学界知名的科学家,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副部级干部。更重要的是,严东生是当时国内化学学科的首席科学家,而方心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生物学学科的首席科学家。他们俩在鉴定委员会中署名,并函达了鉴定意见,可以表明当时的最高科学界对待“茅台酒异地生产试验”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态度”,因为在国内、在这个领域中,他们就是顶峰,没有更高的了。
总理题字:“酒中珍品”
这时候,陈光胜关在小黑屋里还没有放出来,突然听到楼下响起鞭炮声,“知道鉴定完成了”,欣喜若狂,在小黑屋里拼命砸门要出来。毕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人乐乐。
可惜这时候人们忙着喜大普奔,把他们两个搞忘记了,“又被关了几十分钟,才放出来。”陈光胜后来担任过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他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当然应该非常深厚,这次密室分酒的经历,相信是他“尊重知识产权”的一次历练。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十年努力,终成正果,郑光先和张支云、杨仁勉、林宝财等人的人生,这个时刻是一个分水岭。特别是郑光先,他“找回了自己的生活”,这时候的他,已经55岁了。
人这一生,能有几个22年,从33到55,22年的挣扎拼搏奋斗,生活终于还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答案。
鉴定完成后的1985年12月,郑光先和巫怒安和时任珍酒厂副厂长的李永长,在沈品刚处长陪同下再次来到中南海。由于沈处长已经有了方老秘书张玉台同志的电话,再要晋见方毅副总理就可以自己报告,比以前方便得多了。
当时巫怒安已经升任省科委秘书长,郑光先则因为刚刚经历了“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完成的巨大喜悦,心情好得很。
意气风发的的两个中年汉子,轻车熟路到了方毅副总理办公室,腰里带着鉴定完成后的试制茅台酒,两位的身板,应该是崖岸耸立的。方总理这次比较慷慨,品尝了两杯之后,多说了三个字:“不错,是好酒。”
原珍酒厂厂长在任内看望方毅副总理夫人
更慷慨的是,巫怒安提出请方总理给珍酒写几个字的时候,方毅也欣然同意了。但不是大家想象的磨得墨浓,蘸得笔饱,现场立挥,法书即成——方老是回家去写的,“估计写了好几张”,以后择优委托沈品刚主任辗转送给了珍酒厂。
方毅的题字内容简单干脆,是4个大字“酒中珍品”,全文内容为:“祝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完成;酒中珍品;乙丑冬日,方毅(图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薄一波等品尝珍酒后,都高兴的说:很好,珍酒不错!
嗜饮的侯宝林在品鉴过珍酒之后,大概是喝高兴了,留下墨宝“酿乡明珠”;方心芳则评价说,“易地茅台酒研究试制数年,现已完成,其主要成分与市售茅台酒基本相同,实为佳酿,可喜可贺。”
主要参考文献:
《传奇珍酒》 中国文史出版社
《国之珍酒》光明日报出版社
《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技术鉴定证书》
《珍酒神韵》黄先荣(手稿)
《白酒生产技术全书》沈怡芳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清)张廷玉 贵州人民出版社
《平苗纪略研究》(清)方显 贵州人民出版社
《文史资料选辑》(第165集) 中国文史出版社
《我与茅台五十年》季克良 贵州人民出版社
《茅台酒厂志》(1991年版)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