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很高,但并不是高在饮食,而是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比如加工、饲料等方面是大豆的体现价值的主要地区,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导致我国进口各类产品出现了多种困难,尤其是前一阵预言老美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国,将40%~50%的进口大豆的希望放在他国身上显然不现实,本土化大豆迫在眉睫,不能让价格和产量一起涨。
想控制价格,必须将大豆本土化
今年不同往年,全球疫情下各国农作物在收获时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世界进入短暂的“休整期”,需要资金注入来提升活力。我国每年对大豆需求量极大,本土产值只能保证饮食所需,畜牧业的饲料、加工业的酿酒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却没法保证,他国很有可能借此机会“将”我国一次,农村农业部为防控风险决定将大豆本土化,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商机,可以提前种植以等待补贴和福利的到来。
“国家级”黑龙江大豆试验基地就是在畅想本土化大豆的前提下诞生的,它将作为先锋军走在本土化大豆的最前沿,从改善大豆基因、适应力等方面开始,尽可量研究出一套从种子到种植方式的“模板”供给农民参考。
在我国的牲畜行业中,豆粕的使用率达到70%,也就是说进口大豆受到冲击第一个遭殃的就是养殖户,成本增加会影响到猪肉能否把价格压下来,一旦美国提高价格或断供,养殖户在寻找新饲料的过程中就不得不提升肉价,消费者的“肉篮子”负担就会随之变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大豆产量早已达到全年消耗量的10%,现在正向着20%进发,巴西作为我国主要大豆出口商仍然在稳定供给,只要我们能将产量稳步提升到40%左右,就可以稳定市场部会给投机者有机可乘。
大豆本土化需农民积极响应
小编认为想刺激大豆总产值增加,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主动提高大豆收购价和加大补贴力度,进口大豆价格实惠品质上乘,本土竞争压力大很容易遭到农民抵触,因此针对性保护农民,保障农民的利益安全和充足竞争力,大豆的种植面积自然会增长。
可以预见,被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大豆必将成为本土第四个主产农作物,在乡村振兴的当前背景下,农民抓住机会兴许能一跃成为新农人,即为“大家”贡献了一份力量,也造福了自己的“小家”。
关于以上观点,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