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安溪县剑斗镇云溪村菌草种植基地,看到一茬茬菌草生长茂盛,已经长到一人多高,贫困户正忙着收割、运送和加工菌草。

菌草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草。上世纪80年代,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成功,并被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在我省大规模推广。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派驻云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文灿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菌草技术,让这株“致富草”扎根茶乡大地,助力扶贫村脱贫攻坚。

菌草变“金草”

农特产品价更高

2017年,李文灿派驻云溪村后,利用福建农林大学在农特产品上的资源,带领村民种植台湾山苏、南瓜、黄金百香果、五彩辣椒,养殖鸡鸭牛鱼等,以特色农产品打通致富路。但他发现,当地发展的种养殖模式较为单一,而且农户在养殖时缺乏饲料,难以形成规模养殖。

带着发展遇到的问题,李文灿特地回到福建农林大学,专程拜访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之父”林占熺教授。经过深入沟通交流,李文灿把菌草引进云溪村,尝试构建植物—饲料—肥料循环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

“菌草易种好养,植株生长快、覆盖性强、用途广泛,可用作菌料,用于食用菌;可用作饲料,适用于家禽、家畜和鱼;还可作生物质能源和环保材料。”李文灿告诉笔者,经多年发展,菌草已成为集优质牧草、生物保健、水土保持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身的“扶贫金草”。多地多年实践证明,菌草扶贫模式日益成熟,效果明显,在安溪发展菌草产业是可行的。

“以前养鸡场光溜溜的,现在种植菌草后,荒山绿了又可以作为饲料,很好用。”云溪村贫困户郑海堤说。去年在镇村干部帮扶下,郑海堤等4户贫困户养了400只河田鸡,在喂养方面虽有经验,但主要靠玉米、豆粕等饲料。

引种菌草后,种在家门口的菌草田成了他们收割不尽的草料场。另外,因饲养绿色无污染的菌草饲料让鸡的肉质更好,价钱自然更高,成本又下降了不少。

多村来取经

茶乡齐开致富花

时下网络热词“种草”表示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种事物。在驻村干部交流活动中,很多驻村干部从李文灿口中知道了“一株神奇的草”的故事,纷纷到云溪村取经,并结合所驻村实际试种菌草,发展特色农业。

湖头镇下坑村是省级扶贫开发村,距镇政府17公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村民以传统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几年前,村里整合50多亩土地,创办霞卿农场,饲养鸡鸭。

引进菌草种植后,霞卿农场周边30多亩的沙土质荒地披上了菌草绿装,鱼塘水质变清了,鸡鸭成群、鱼肉鲜美。每天十几担的菌草成了鲜鱼美食,给鱼塘里的草鱼抛喂菌草后,肉质细腻紧实,没有土腥味草腥味,成本下降一半以上。一斤鱼也从原来8元升到15元,还特别抢手。

不久前,林占熺教授亲自到下坑村考察菌草种植,对农场围绕菌草产业初步形成的立体农业模式加以肯定,并对农场进一步深化菌草产业,发挥菌草功能效益进行实地指导。

这种菌草还长到剑斗镇福斗村。在村头弃土堆上,一株株菌草长势良好。李文灿介绍,菌草有着发达的根系,通过主根分蘖的方式不断生长。因此,对水土保持有着奇效。如今,这片菌草已长到40厘米高,预计月底就能长到80—100厘米,将把这片黄土地变为绿草地,实现生态改良。

如今,菌草在安溪县剑斗镇云溪村、御屏村、潮碧村、福斗村,湖头镇下坑村,湖上乡长林村,芦田镇石盘村等地均有种植,带动当地村民开展特色种养殖、村庄环境整治等,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生态开放、循环发展的扶贫新模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