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颇感相见恨晚。十六年前,一次与曾在市党校任教的老同学约会时交谈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往事,我说那是经济危机,他否认说,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济危机。我只是依凭受伤的痛觉,并无科学的理据,便各持己见罢谈这个问题。今天温老师的书以它无可辩驳的,坚实的科研成果支持了我的感觉,很是欣慰。同时非常钦佩温老师作为顶级专家唯实求真的高尚风范,忧国忧民的“国仁”情怀。特别是始终关注“三农”命运,为研究“三农”发展,建设问题倾尽心力;一再强调“生态平衡”的国家战略意义的执着,感人肺腑。发自内心的伸拇点赞!
不过也觉得全书论述过程中未免情绪激动,影响了一些地方用典的准确。出于善意冒昧相商。
例如“资本与政府”的“概念提示”未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性质区别开来,读者很可能会对书中论述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经济发展中出现过的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产生误会。
资本与政府的上下层关系,按经典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确是“政府之服务于资本”的同质关系。而新中国的政府与资本的上下层关系不可以这样认为。因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多种成分构成的,不单有与劳工对立的“资本”,更多的是与劳工共享的“国资”。“资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规定。但它与人民政府的关系不是上下层的同质关系,而是异质从属关系,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活动,不能违规谋利,更不能野蛮扩张。如果这个看法能成立,“国家资本”、“权力资本化”的提法对内就可再斟酌。因为“国资”是全民所有,并不与劳工对立,不与劳工对立的资产,比经典政治经济学上讲,不可称为“资本”。至于曾经在一些层级的政府,部门发生过的“亲资本”乱象,不可视为人民政府的本质,在不断的政改中会逐步革除。目前已见不少成效。
再如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转嫁”一词使用在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上也觉欠佳。城乡差别,阶层差别都是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差别,不是政治权利义务的差别。面对突发的“危机”国家只能站在整体利益的立场权衡,不致社会动乱经济全面崩溃的决策。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国企减员”职工分流都是当时产业失态,财政困难迫不得已的办法。如果能这样看,化解决策成本的问题,用“分担”比“转嫁”更合适。
以上浅见绝非出于附势主流意识形态,而是后学历经磨难,苦求真理,切身体察的心得。若嫌幼稚,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