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驾着农机,踏“浪”而行闯四方
飒爽英姿的女农机手杨萍。
感言: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三八节’到了,祝广大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姐妹们节日快乐,事业蒸蒸日上,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拖拉机、植保机、插秧机,这些大型农机的驾驶员,大多数都是男性。不过,有这么一位女士,她不仅熟练掌握各类大型农机的驾驶技巧,而且还是广汉市“金穗丰”家庭农场主、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她就是广汉女农人——杨萍。
3月5日,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头短发、性格干练的杨萍,十足一副“新农人”领头雁的样子,正带着6名农场工人为水稻育秧做准备,今年农场可为近2万亩水田提供秧苗。
对于农机,杨萍了如指掌。1998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杨萍便女承父业,当起了一名农机手,担起了村里部分农户的农机服务和家庭承包种植业重担,麦收时还随父母远赴云南、陕西等地跨区作业。虽然当农机手常年在外漂泊,但杨萍却乐在其中,不仅成为了农机专家,还获得了周边农户的认可。
2014年她注册成立“金穗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达400多亩。开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杨萍就成功实现盈利,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她。至此,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职业农民,规模种粮的路子越来越宽。
2017年,杨萍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600亩。她联合当时流转土地给自己的392名乡亲,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麦浪土地合作社。村民们可以在原来75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的二次分红。每年杨萍帮助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达30余万元。
为帮助周边农村妇女就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杨萍帮助周边妇女就业200余人,带动妇女就业100余人,帮助妇女增加经济收入20余万元。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抓好春耕备耕生产,确保今年稳产稳收。”杨萍说。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佳特约通讯员王路姣)
康润敏:
坚守动物疫病防控一线
工作中的康润敏。
感言:
“有难度并不代表不能做,做到了,人生会很有意义。”
进猪圈、爬羊圈、钻牛棚......她是坚守在动物疫病防控一线的“女汉子”;脚踩高跟鞋,红色连衣裙搭配精致的妆容,她是美丽优雅的“女神”。她,就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兽医与兽药研究所所长康润敏。
高中毕业,康润敏报读了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从家禽等小型动物到生猪等大型动物,一度让康润敏“怀疑人生”。“被牛踢、被猪和兔子咬、被猪追着跑是常有的事,浑身臭烘烘被人嫌弃是常态。”康润敏告诉记者,有一次进猪圈进行数据采集,因为无法控制200多公斤的公藏猪,被公藏猪追着咬。
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发现只会防疫并不能满足职业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于是她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专业动物传染病方向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方向分别深造,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
在生猪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熟化与应用研究上,由康润敏主持的相关项目完成了包含种养结合模式地方黑猪寄生虫病防控等3项技术的熟化,并将核心技术在示范场示范推广10万头猪以上,辐射100万头以上,培训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养殖户、养猪场兽医技术人员和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00人次。
长期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和治疗方面的工作和研究的康润敏,已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部省级项目40余项。其主研培育的“川藏黑猪”配套系于2014年获国家畜禽新品种(系)证书,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王翠菊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刘惠:
时尚美女爱上当兽医
刘惠正在出诊。
感言:
“在养殖这条路上,最幸运的是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爱你们!”
威远县新店镇永政村90后女青年刘惠,端庄秀气,日常略施粉黛、喜戴美甲,颇为时尚。无论是谁与她初一照面,多半以为她手无缚鸡之力。可她一旦到了鸡场,却能操刀对鸡开肠剖肚,毫无惧色。原来,她是一名走村串户的兽医。
3月2日一早,刘惠驱车两个小时,从内江城区赶往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长庆村一组出诊。
此前,农户李琼求助,家里1000多只鸡,近期莫名其妙死了100多只,请刘惠到场诊断病因。到达现场,刘惠迅速换上工作服,走进鸡舍。她发现,一些鸡饲料有点发黑,心中已有了一些底。随后,她又麻利地解剖了一只死鸡,进一步印证了她的判断。
“综合判断场里的死鸡是感染了颗粒霉菌。场地、空气、饮水都可能是颗粒霉菌的诱因。”刘惠说,“场里的鸡饲料有点发黑,估计用的是价格低廉、掺杂使假的饲料。我们建议农户用正品饲料,并在饲料中长期加脱霉剂。”
其实,刘惠当过幼教,搞过金融,2018年返乡创业,林下散养几千只鸡鹅。刘惠在家发展养殖业期间,发现省外一家兽药公司的模式很好,自己也喜欢当兽医这种感觉,于是,刘惠把家里的养殖业交给父母照料,加盟公司,拜师学艺,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
刘惠说,“诊断鸡病,只有解剖才最具说服力。别人都嫌‘当兽医又脏又累又苦,天天到处跑晒得黢黑’,但我是越干越喜欢,几天不出诊不解剖,我就手痒!”
她的事业不仅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还得到了男友的理解。前不久,刘惠被评为威远县新店镇的农村家庭致富能手。(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金泉文/图)
袁宇君:
“蜂”一样的女子,追逐美和自由
正在采访的袁宇君。
感言:
“不仅仅是面对奢华和绚丽才叫见世面,在一个农业大国,只有走进乡村,我们才能对生活的时代有最基本的了解。”
袁宇君,今年26岁,是《四川农村日报》一位年轻的95后女记者。时而穿着时髦,化着精致的妆容,是穿行在城市高楼的“都市丽人”;时而又头戴遮阳帽,脚踩稀泥,化身行走在田间地头的三农记者。
乡村的人们,在这个年轻的女孩心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影子。
在海南采访过“胶农”。白天忙碌了一天家务,勤劳的妇女们晚上走进橡胶林,将橡胶树割开采收橡胶。收集到满满一桶之后,她们还要把这些重于自己身体的担子挑到采收点。
“我在这些女性身上,看到了质朴而坚韧的力量。”这是一次令她难忘的经历。正如她所希望的,自己还很年轻,每一次经历和感悟,都会成为成长路上珍贵的积累。
这种积累,与她在采访蜂业时的感受十分契合。于是突然间,她就爱上了蜜蜂。“在蜜蜂的世界里,我想做一只工蜂。”“反复的吞吐,就是为了那一点点甜。”在袁宇君看来,正是一种自由、纯粹的使命感,让工蜂不遗余力地奉献在一份甜蜜的事业中:“就像农业一样,实实在在。”催使她振翅飞翔的最大动力,就是在满足自己对于乡村的好奇心的同时,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川香秋月:
做好品牌 让农产品卖得更有价值
正在直播的川香秋月。
感言:
“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自我价值,要让农产品走出大山。”
吴秋月生于1988年,17岁中专毕业后便去深圳打工。后来有了家庭,有了孩子,2012年,她返乡创业,顶着压力开起了网店,先卖鞋子,又卖特色小吃。
2020年,遇到新冠疫情,吴秋月开始拍摄短视频,不断用短视频记录着家乡农村生活。镜头里,她操着一口四川话,跟家人一起上山捡柴火、劈竹子,下地干农活,做着各式美食,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今,“川香秋月”已成长为粉丝1000余万、累计获赞超过1.1亿人次的抖音大号。
成名后,吴秋月并没有忘记初心。她的丈夫黄中平现在主要担任了团队中市场、商务的角色,他坦言:“按照我们现在的粉丝基数,完全可以带货衣服、化妆品,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还是要做乡村振兴相关的事情。”
目前,“川香秋月”团队在川西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种植了10000多亩的高山萝卜,和高原100多户农户合作,让他们的收入翻了五倍。也在泸州当地把一个快要倒闭的食品加工厂,扩展到现在近300号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仅可以照顾父母、陪伴孩子,而且还有了一份理想的收入。
“今年,我也会努力的把我们纳溪特早茶、大旺竹产业推广出去。更用心地做好‘川香秋月’这个特产品牌,把这些农村产品更有价值地带出这片大山,让农户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回报。”面对接下来的打算,吴秋月这样说道。(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陈建清:
忘却病痛,为群众付出无怨无悔
陈建清在入户走访。
感言:
“只要喜欢,热爱,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陈建清,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原海田乡)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翻开她的荣誉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面对一项项荣誉,她告诉记者,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986年,陈建清嫁到三青沟村时,村里路不通、电不通,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
36年来,陈建清拖着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身体,扛着照顾患病儿子和年迈婆婆的重任,当过24年村小代课教师,任职21年村干部,兼任8年乡村医生,带领群众把长期贫穷的小山村建成脱贫攻坚先进村。
36年过去,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灯亮起来、道路硬化、自来水通到每一家;产业越来越“给力”,近几年,村里发展起百亩清水鱼、千亩有机稻、万只生态猪牛羊的“百千万”富民工程……
36年中, 陈建清的角色有很多,教师、村干部、村医......“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共同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乡村振兴工作。”陈建清介绍,现在三青沟村不仅有黑山羊养殖产业,还引进业主发展了一千多亩生猪柑橘种养循环产业园,三青药材合作社也正在建设中。
行走在田间地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陈建清最大的心愿。下个月,陈建清即将迎来自己的56岁生日,但陈建清说,她还将继续为村里服务,希望自己所在的三清沟村可以变得更美。(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都)
曹艳红:
在农技服务一线,见证乡村巨变
曹艳红(右)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感言:
“随着越来越多种植户的信任,自己越来越热爱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也更觉得这一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3月初,在崇州市隆兴镇,气温回升,春暖花开,大片油菜进入盛花期,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从事基层农技服务16年了,让她欣喜的是,随着崇州市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基层农技服务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满足感与获得感。
十多年前,曹艳红带着四年的农业专业知识从大学毕业。通过公招,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但深入一线发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有差别。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她白天泡在田间地头,记录问题,一有空就向懂行的人请教,渐渐地把自己变成了行家,解决生产问题得心应手。
但是,与不同的种植户们打交道,改变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才是对工作方式的真正考验。
王守春,是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那几年,别人都已经旱育秧了,他还在搞水秧子;别人都机械插秧了,他一把年纪还在田里手插秧,甚至连政策补贴都从不去申请。“但是他忽略了人工成本的问题。”曹艳红说,经过多次跟王大爷算细账,他终于转变观念,转变了生产方式。现在,每到镇上开技术培训会,他都是最积极的那个。
随着越来越多种植户的信任,曹艳红也越来越热爱这个工作,也更觉得这一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这些年,曹艳红也见证了崇州市农业生产巨大的转变——小规模的散户越来越被规模化种植替代,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的科学的种植方式走进田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返乡创业。(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阚莹莹)
张菊容:
“小女子”用镜头记录山村
正在采访的张菊容。
感言:
“我要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广元市利州区融媒体中心“准90后”记者张菊容,身材娇小、文文静静,可她干的却是个“体力”活——长期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奔波于山山村村。
3月3日一大早,张菊容肩挂着沉沉的相机,来到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青岩村的一片草莓种植基地,采访种草莓的老农,问行情、问增收,两手在手机键盘上敲键如飞地一一记录,最后端起相机“咔嚓”一声精彩定格老农的风采……
每次下村采访,当天就要发新媒体作品,而且,翻山越岭,异常的艰苦,张菊容却从中找到了乐趣。“因为我一直就喜欢摄影,通过拍摄风光、纪实、人物等题材,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
现在,张菊容出门几乎全副武装——一个机身、两个镜头、一个脚架。足足有10多斤重的装备,一个“小女子”硬是扛了下来。“天天加班,随时拿着手机”也成了她工作的日常,练就了一套在手机上敲键如飞的看家本领,新媒体记者范儿十足。
当记者跑了两年多的田坎,张菊容也对利州区3乡4镇7街道的产业和发展规划有了全面了解,并经常为农民致富增收出谋划策。比如,当地农户的七彩山鸡、土鸡蛋,经她宣传之后,扩大了影响力,带动后续发展。(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金泉文/图)
刘秀红:
扎根家乡27载,守护乡村教育
正在授课的刘秀红。
感言:
“借助‘三八妇女节’这个机会,我想教育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母亲、女老师们,感恩那么多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乡村教书。”这句话从刘秀红的口中说出时,口气十分平常。
刘秀红今年48岁。从1994年到现在的28个年头,有27年她都扎根在简阳市镇金小学的教学岗位上。三尺讲台见证着这一位乡村女教师的人生旅程。
她任教的镇金小学所在地,正是自己的家乡。刘秀红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受父亲的影响,她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我觉得我是打心里喜欢这份工作。”刘秀红说。
但这注定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兼顾工作和家庭,对一个女教师来说真的是一个考验。”“比起我,你更爱你的学生。”女儿的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卡在刘秀红心头的刺。
只有刘秀红自己明白,这些付出的意义所在。农村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刘秀红常常利用周末进行家访;天气突变时,提醒他们添加衣服;学生生病时,主动将他们送去医院;午休和课余时,陪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学习,陪性格内向的孩子聊天……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多了,但对学生心理上的关爱还是不能减少。”虽然辛苦一些,但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刘秀红打心里高兴。长大后的女儿也终于理解了她,这让她感到释然与欣慰。(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杜铠兵)
杜以萍:
用心用情的“女管家”
工作中的杜以萍(中)。
感言:
“辖区里的大事小事都不轻松,都需要用心用情,作为一位女警官,职责所在,不容懈怠。”
杜以萍48岁、从警26年,其中在派出所工作长达22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于2021年1月从龙泉驿北干道派出所,调任大运会安保重中之重的东安派出所。
刚到东安派出所仅一个月的时间,杜以萍就走遍了辖区的8个村社区,40多个大运会项目建设工地。她以“女管家”式的实干担当和细致严谨,带领全所民辅警切实做好安保。
来到东安所的两个春节,杜以萍不是在企业走访,就是在工地上与农民工们一起过春节,农民工们也亲切地称她“杜妈”“杜姐”“小杜”,把她当亲人,有啥诉求都会不保留地向她反映。
在大运会来临之际,杜以萍与同事共同制定安保方案,将配合卫健部门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按照“非必要不投入、非必要不流动”原则,采取最小作战单元定人定岗、精准投放。
同时,龙泉驿公安紧抓加快智慧公安建设重大机遇,在全区建成天网视频3434个,治安卡口189个,高空巡查75个,接入大运村、场馆视频监控3700余路,投入建设视觉算法,构建智慧防控体系,为东安所保赛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佳)
白蓉华:
不当“女老板”,当好村干部
工作中的白蓉华。
感言:
“放弃个人事业,回到乡村做基层工作,我感到十分自豪。”
蒲江县寿安街道吕石桥村党委书记白蓉华是遂宁人,在外打工时结识了丈夫,成为了吕石桥村的媳妇。2012年,白蓉华接到了村里老干部的电话。家乡的发展白蓉华一直记挂在心上,作为一名党员,如今自己又有了一定的能力,没说二话,她放下自己“女老板”的身份,带着自己创业积蓄下的300万元现金回到吕石桥村,当起了妇女主任。
从做企业到做基层工作,白蓉华也在摸索中前进。她牵头成立专合社,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带动大家规模化发展柑柚产业。面对资金不足的问题,白蓉华说服家人,将自己的房子作担保,并且拿出经商多年的积蓄,甚至通过个人借贷筹措资金。为了建设1000吨的气调保鲜库,白蓉华拿出自己每月的工资,给被占用了土地的残疾农户改善生活条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6月,专合社迎来了首次分红,来自全村的152户入股社员领到了首批分红款20万元。赚到“第一桶金”之后,村民积极性愈发高涨,产业发展也节节攀升。(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陈锐丽:
陈锐丽在油菜花地里。
感言: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乡村具有契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天然优势,现阶段我们开始探索食农教育,开设‘24节气农耕食育课’,还将开展社区善文化课堂等,促进我们的乡村在地社区更美好。”
栗子,成都金堂县亮亮家庭农场女主人,本名陈锐丽。
2012年,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湘妹子陈锐丽,开始了自己的新教育实践探索之旅。机缘巧合下,来到四川,2014年开始参与绵阳华德福青龙学园的筹备和创建,并成为其中一名主班老师,带班期间,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农耕、建筑等实践活动,推崇整体综合的主题式学习。2020年成为一位母亲后,开始了自己的乡野养娃之旅,并走上以“微小的转变”慢慢地进行乡村在地社区营造的探索旅程。(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敏)
她们都是
盛开在田野里的“女人花”
快来为她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