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民是景泰县寺滩乡三道埫村的党支部书记、主任,是寺滩乡三道埫农牧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今年47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三道埫村人,也是乡亲眼里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能人。高中毕业后,他凭借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外打拼,成了村里走出的年轻人中的佼佼者,过上了乡亲们羡慕的城里人生活。
饮水思源,踌躇满志
三道埫村位于景泰县西部,与武威市古浪县接壤,属干旱山区,大片的旱砂地是最显著的地貌特色,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村里都剩下些没有能力走出去的“老实人”,勉强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加之地域偏僻信息闭塞,成了小康路上的后进户。在外多年的闯荡,自己的日子渐渐的好了起来,眼界也慢慢宽了。眼看家乡的人越来越少,外面的楼越盖越多。每次回家,看见家乡和外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心里总不是滋味。爱折腾的他,暗下决心要回到家乡带着乡亲们一起干。2017年1月,在乡亲们一致推选下,王海民当选三道埫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路。
艰难摸索,实干打拼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王海民先后流转村内弃耕旱砂地2000余亩,立足当地旱砂地优势,种植肉苁蓉,前三年每年按照40元/亩支付流转费用,第四年起,每年拿出肉苁蓉产业净收入的30%,以流转土地面积向农户进行分红。同时王海民立足村情实际,经与村“两委”班子商议,琢磨出一条适合三道埫村的致富路。充分利用寺滩旱砂地资源丰富且“有利于无公害产品和有机农业发展”这一有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甘肃格兰德特种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大面积弃耕的旱砂地,种植有机枸杞。目前,三道埫村已累计向格兰德公司流转土地6800亩,涉及农户191户,其中贫困户55户。通过采取“支部+公司+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创带模式,在支付给农户每亩90元/年承包费的同时,按照每亩10元/年注入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增加集体稳定收入6.8万元;村党支部还与格兰德公司按照属地受益优先考虑流转户原则签订用工协议,全年共计用工20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20万元。
赴津取经,理清思绪
正当王海民苦思冥想,怎么通过更多渠道发展三道埫村自己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时,一次远赴天津的培训,为他指明了方向。2018年11月,景泰县县委、县政府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着眼于增加贫困村致富“造血”功能,经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西青区协调后,为全乡致富带头人和有志回乡创业的人士提供了一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涉及面广的培训班。在争取到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后,他倍加珍惜,充分利用这次培训机会,开拓致富视野、创新致富理念,拓展致富渠道,吸取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回乡后,他用学到的致富思维,立足家乡实际,谋划起了带领乡亲致富的事业。经过几次盘算,瞄准了村后的戈壁滩,开始了养殖奶骆驼的事业。
携手乡亲,开辟新路
敢于吃螃蟹,勇当领头雁,才能让产业发展走向新的春天。培训回来当年,他成立了景泰县寺滩乡三道埫农牧专业合作社,紧密契合县“6+5”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带回来了33峰“沙漠之舟”骆驼,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和养奶骆驼,选择了一条以流转土地、吸纳就业等形式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统一进行饲养、驯化挤奶及骆驼产品销售等工作,预计合作社每年带动贫困户达到4000元以上。
作为基层村干部、群众致富领头人的他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花开放不是春,只有群众富裕了,才是他当初回来的初衷。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三道埫村的富民产业有了雏形,王海民也更加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贫困户以及有意愿的其他村民都吸收进来,除了养殖,还将与大家共同探索其他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寺滩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