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日报首席记者余小乔/文 刘晨/图
致富能人黄计亮架起了消费者和贫困户的桥梁。图为黄计亮(左)在调研花生市场情况。
五河县陈台村群力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陈建(左)了解大鹏蔬菜长势。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在精准扶贫的N种路径中,产业扶贫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在蚌埠,“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扶贫当作经济工作来抓”、“围绕产业扶贫这项造血工程用劲发力”,一直是近些年的坚持。如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产业之花”已经开遍这片皖北大地,产业发展正在成为贫困群体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领跑蚌埠脱贫“加速度”。
究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是如何一点点被激发的?
把致富能人留在村子里
一个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好的成效,离不开一个精明能干的致富带头人。把致富能人引到村子里或留在村中,也许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如果不是翻看了电脑里留存的那几张老照片,你可能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触网不过三年便已成“网红”的陡沟村,在五年前还是个“三无”贫困村:无主导产业、无集体收入来源、无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263人,是蚌埠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一切的改变源于两个人,一个是被组织派驻陡沟的扶贫专干童俊杰,另一个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沪的职业新农人黄计亮。
2016年春节期间,在上海闯荡多年已小有成就的黄计亮回到老家陡沟村探亲,被童俊杰“逮”个正着。
“这个‘逮’,事实上有点守株待兔的意思。”童俊杰坦言,自从2014年7月正式走进陡沟村,便一直为村里的“三无”犯难,直到从村民口中得知黄计亮的名字后,就开始“算计”上了他,希望动员他参与到家乡脱贫摘帽工作中来,为村里打造一支“永远不会走的扶贫工作队”。
于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在简单的寒暄和自我介绍后开始了“一对一”灌输式洗脑:国家扶贫政策都有哪些,蚌埠和固镇各有哪些扶贫具体工作,陡沟村面临哪些脱贫和发展难题,在哪些方面可以大有所为……
说者有心——“家乡的发展希望你能参与”;听者有意——“一个‘外人’尚且用心如此,我一个村里人有什么理由拒绝付出”。一来二去,黄计亮在家乡创业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人才是最大的资源,黄计亮的留下让童俊杰酝酿开展的“智志双扶”工作最终有了落笔。两人说干就干!先是成立安徽绿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订单采购、整合资源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统销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后又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将农业和电商深度融合,成立“农粮驿站”电商平台,架构起“兴农扶贫”板块,在网上架起了联系消费者和贫困户的桥梁,将社会扶贫的爱心“点到点”更加精准地传递到贫困户家庭。
“将一名贫困村走出去的80后青年从城市召回农村,从市民变成农民,从企业老板做回农民致富带头人,黄计亮的回归既是扶贫扶智的成果,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固镇县委书记吴永彬告诉记者,固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实施“凤凰回归、人才回家”战略,吸引在外从政、经商、就学的固镇籍成功人士为家乡精准扶贫事业提供信息、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固镇全县申报农村致富带头人84人,培训各类行业的农民致富带头人84人,他们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和未来乡村振兴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不止在固镇,怀远、五河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也同样用“温情牌”不断向已经飞到村外的“金凤凰”们发出邀约。
2014年被选派到怀远县龙亢镇韩庙村出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的蒋泽瑞,通过各种渠道与在上海搞蔬菜大棚生产的“双培双带”致富带头人韩友兵联系,鼓励他回乡创业,靠前服务并提供全方位支持。几年下来,韩庙村在韩友兵的带动下,建成了“蓝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韩庙村扶贫科技示范园共同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已形成600多亩的优质大棚蔬菜生产基地。
今年刚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表彰的五河县泓隆农业有限公司领头人祝宗龙,也曾是一名从黄盆窑村“出走”的青年,是嘉兴生意场上的风云人物。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真富。2012年,带着浓浓的家乡情结他毅然返乡,铺路修沟、整田下肥,将村里的低洼地改造成高效农田和养殖水塘,带领村民一起种植水稻、小麦,养殖小龙虾、甲鱼。到目前,他以每亩600元的年租金标准先后流转土地4000余亩,改造了12000亩高标准农田和稻虾、螃蟹、甲鱼连作基地。在他的引领下,当地1000多户4000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7户贫困户16人获得常年务工岗位。
……
实践证明,一个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好的成效,都离不开一个精明能干的“致富带头人”。把致富能人引到村子里或留在村中,也许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里
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再带出一个产业,把贫困户牢牢嵌入其中,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
如今,年轻农民大多外出谋生,留守农民缺乏致富门路,更缺乏致富的内生动力。
陡沟村秦声宝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患有癫痫病的贫困户,因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种地过着贫穷的生活。2016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介绍他到绿鑫生态农业公司农产品生产基地务工,在这里,他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和每年5000多元的土地入股收入。
随着组织化的农业生产,像秦声宝这样在家门口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的贫困户越来越多。而随着电商平台为那些自愿发展家庭种植养殖产业和手工加工产业的贫困户打开了一扇窗,不仅抬升了他们脱贫的信心,内生动力也被进一步激发。
“‘农粮驿站’平台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帮助农户售卖农产品,更关键在于它形成了从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全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的模式。”陡沟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童俊杰直言,把贫困户嵌到产业链里,产业带贫效果才会更好。
据介绍,在陡沟村,花生、蔬菜、土鸡等户均产业订单达到3个,有6名贫困劳动力成为农粮驿站的专职快递配送员,接受技能化培训的残疾人魏松在“农粮驿站”开设了自己的花茶网店。
在市扶贫办副主任方晋峰眼里,“农粮驿站”探索的组织化、规模化、技能化带贫发展方式,让贫困户成长为农业产业工人、贫困村变为大货仓,特色农产品成为网红食品,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现在,“农粮驿站”不仅带动陡沟村贫困户通过劳动脱贫致富,溢出效应也已初步显现:将包括周边老连城村、禹庙村、康湖村、陈桥村等数十个村在内的11724户贫困户农产品信息纳入其网络销售系统,为贫困户自种自养农产品对接市场销售提供兜底保障。2018年,固镇全县依托“农粮驿站”实现有效带动贫困户2200户,户均增收1500元。
如果说,借力电商平台带动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现代化带贫模式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那么,通过上门收购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这种“以购代捐,产销对接”的创新性消费扶贫模式,则正走在路上。
一直活跃在公益前沿的安徽亿发久集团董事长张玉洁,在今年的一次慰问贫困户活动中,突然被贫困户一句“产品好有什么用,又换不成钱!”所刺激,继而生发出一想法:传统农业中的农产品销售短板让贫困农民脱贫无门、致富无望,亿发久作为供应链公司,不正好可以为之做点什么吗?
于是,她带着团队数次深入三县走访村支书和扶贫第一书记,了解当地的脱贫增收路径,调研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10月17日,她再次走进五河县新集镇李八村,与村委会签下了第一单农副产品采购意向书,一举扛起消费扶贫大旗。11月25日,她又走进怀远县龙亢镇关庙村,与驻村企业翔龙米业签订了大米产销对接协议。而在近期进村入户的走访调研中,她又对五河的水鸭、怀远的黄牛以及散见于田间地头的蔬菜瓜果产生兴趣,希望以统购统销的方式,把“家门口”的优质农副产品推销给本市制作团餐的企事业单位,通过打通小农生产的农产品销售难瓶颈、省略中间流通环节,为贫困户换取更多收益。
思路是有了,但工作推进起来却十分艰难,需要打破团餐单位现有的利益藩篱。面对“万事起步难”,她常常这样自我打气:“扶贫工作有时限,返贫事件不可控,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再带出一个产业,把贫困户牢牢嵌入其中,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何乐不为?”
眼下,她的“以购代捐”扶贫模式已经成功走进本市高校食堂,“扶贫米”最多一天卖出去几百袋,平均每斤为贫困户增加收益0.08—0.12元。
把特色种养植进泥土里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做好“五彩”特色产业文章,创新带贫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最大的特点是“农”,如何打好“农”这张王牌,以“农”助跑贫困地区脱贫摘帽?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多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在发展适应性农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得到了理想的答案——
五河县朱顶镇陈台村在坚守传统的蔬菜种植基础上,把红泡椒作为主打产品,推动全村泡椒种植规模由原先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800亩,亩产泡椒超万斤,成熟季时,村里平均一天要往周边省、市输送泡椒十几万斤。该县沱湖乡大岗村建有稻渔共作生态养殖基地1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帮助就业、指导贫困户自种自养统一销售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3000户贫困户增收。漴南村则以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出一个集500亩白萝卜、100亩香瓜、80亩优质西瓜和30亩特色优质水蜜桃等特色瓜果蔬菜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怀远县韩庙村结合“两河”水资源优势和村民养殖小龙虾的技术优势,成立了东方红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夕阳红小龙虾养殖基地及150亩的优质莲藕种植公司,并以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参股模式让水产养殖发展初具规模。该县双桥集镇金银花产业扶贫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出一条以金银花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固镇县连城镇禹庙村依托陈塘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000亩土地,建立了禹庙村莲藕扶贫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莲藕采摘及观光项目。同时,以狼湖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养蟹户36户,规模达到1500亩;实施有机水稻项目,种植面积达2000亩。该县湖沟镇马楼村的蓝孔雀养殖扶贫项目已经建立了以基地、农户、贫困户为主体,集观光、加工、销售合作的运作模式,养殖规模已经达到4500只。
来自市扶贫办的信息显示,全市已经对75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开展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把发展“一村一品”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目前已有88个特色种养业扶贫村产业发展达标,自种自养贫困户产业发展达标16584户、人均净收入1343元。
“怀远县石榴、树莓、特色西红柿规模化种植,五河县稻虾共养、黑木耳,以及固镇县朝天椒、瓜蒌、黑花生等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扶贫产业和模式,正成为带动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新引擎。”市扶贫办副主任施建宾表示,为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市下一步将重点围绕红、黄、绿、白、黑“五彩”扶贫产业大做文章,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石榴、金瓜篓、秸秆、绿色蔬菜、绿色林业、糯稻、奶业、黑色水产品、黑花生等产业,创新带贫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产业发展好、示范带动好、利益联结好、增收效果好,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强的“四好一强”特色扶贫系列产业。
也许,因村施策,靶向投入,用“五彩”产业链编织百姓致富链,贫困群众“造血式”脱贫也就只是时间上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