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悲观的答案——中国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成(工业化->步入发达国家)这个步骤的经济体了。
先上张图
该图x线是制造业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百分比,y线是制造业劳动人口巅峰时的人均GDP。国家旁边的数字为到达巅峰的年份。
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工业大国在工业化巅峰时,人均GDP已经很高了,而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工业化失败的香蕉共和国,工业化“巅峰”很低,巅峰时人均GDP也很低,而中国。。。
等等,中国怎么1996年就工业化巅峰了?难道中国制造业的冬天20年前就来了?
我再上一张图
该图x线为工业化巅峰年份,y线为巅峰时工业从业人口。可以看到,工业化越晚的国家,巅峰到的越早。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开始去工业化了。工业化末班车的国家,比如非洲和南亚各国,很可能永远错失了工业化的机会,因为这些国家卖能源也许比工业化更容易,也更符合执政者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荷兰病)。
但是反对意见也许会说,没有工业化,有些国家也可以转身成为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在发达国家只是经济的一小部分,所以不难想象未来的发达国家可以从服务业完成经济腾飞。
我曾经也持有这个观点。但是,工业化的经济有一些非工业化经济没有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进入发达国家必有的步骤。
首先,工业化能在短时间内将人口集中在城市中。而大规模城市则是达到规模经济的必需条件。
上海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其次,工业化让整个经济体的底层人民有了一个发出共同声音的渠道——工会。我虽然是右翼人士,但我不可否认工会在欧美历史中给”公民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没有工会的经济体里,左翼的票仓来自于处在经济边缘的贫民区,而不是经济中心的工厂。贫民区的选票让政客更可能选择加大福利,而不是加大经济总量。相比而言,服务业人口更难在政治选举中取得共识。工业人口比服务业人口更有可能带来有效,平稳,非暴力的政治改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业产品比服务业的产品更可能受到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生产的手机是和全世界的手机一起竞争的,而中国的通信服务行业(中国移动等)只受到国内竞争,甚至没有竞争。所以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发展人口资本,管理等生产因素,从而可以和国外产品竞争。而服务业更有可能成为垄断行业,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永远低效下去。
我可以预想到,今天还无法在世界工业产品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已经在跟中国竞争的压力下开始去工业化了。经济上,他们要么走向了资源出口这条路(印尼),要么走向了服务业支撑这条路(泰国,菲律宾)。政治上,由于没有工会这样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左翼组织,这些去工业化的国家无一可以预见地走向了通往奴役之路。
看到
@图灵Don
的反驳,我有以下两个个反驳点:
1.我不否认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更接近美国今天。问题是,美国在去工业化之前第二产业人口到达过39%,而中国有可能在没达到之前就向第三产业发展了。比中国工业化更晚的国家可能连20%都达不到。工业化带来的优势,比如国际竞争,城市化,工会化,可能永远无法在这些地区实现。
2.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过在过去50年发展机遇比中国好很多,但它们一直没有完成工业化,它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毫无竞争力。东南亚所有国家(除了新加坡)亦是如此。它们吸引了外国投资,使用廉价劳动力,却无法产生独立于外资的工业。反过来说,除了东亚几个国家以外,过去50年没有其他任何发展模式带来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制造。假如“东亚奇迹”只能产生于东亚,未来就没有可以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了。
@Wang Tong
的反驳我很喜欢,我来一一回应。
最致命的问题是在该回答里,并没有定义何为『工业化』
从该回答给出的数据来看,我认为,答主所说的工业化是指雇佣大量产业工人的工业化,就是那些雇佣大量雇工纺织厂的感觉,很显然,在这种定义下,再也不会有国家达到这样的水平了,现在大家都在谈工业4.0,即使是新兴工业国,这种大量雇工的纺织厂模式也不会再存在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工业化。
答主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虽然什么是工业化本身很难定义)
我说的就是”再也不会有国际达到这一水平"这个事实。也许未来的工业化可以致富的同时不雇佣大量工人。但这样的工业化和我们熟悉的工业化完全不一样,是一条未知的路。
从图二可以看出,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的工业化产值都很大
我认为他们的工业化前景都是很好的,没什么不能工业化,尤其是三哥
印度的劳动人口和中国相似而工业产值为1/10,未来25年年均比中国增长快10%才能追上。墨西哥工业化底子的确比中国好。我把墨西哥划分为“已经开始去工业化”的国家而不是印度等尚未工业化的国家。
我曾经也持有这个观点。但是,工业化的经济有一些非工业化经济没有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进入发达国家必有的步骤。
错 -> 发达国家的定义非常简单明确,人均GDP,很多发达国家甚至都没有工业
工业化也不是进入发达国家的必须步骤,比如沙特,人家就是荷兰病,但人家就是发达国家,人家以后一转型,搞搞金融旅游,照样玩的开
阿联酋和沙特未来如何我不敢下结论。假如油价持续50美元5年,我想大家对沙特的看法会很不一样。
首先,工业化能在短时间内将人口集中在城市中。而大规模城市则是达到规模经济的必需条件。
上海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错 -> 答主没有举出证据说明工业化能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口,只是定性为答主主观论断
另外根据全球城市人口排名来看,世界前五大人口都市里,只有两个都市是出自同一个工业国的(你知道是哪个国),剩下三个国家都是非工业国。
你没认真看我关于上海那个答案。大规模城市是必需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其次,工业化让整个经济体的底层人民有了一个发出共同声音的渠道——工会。我虽然是右翼人士,但我不可否认工会在欧美历史中给”公民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没有工会的经济体里,左翼的票仓来自于处在经济边缘的贫民区,而不是经济中心的工厂。贫民区的选票让政客更可能选择加大福利,而不是加大经济总量。相比而言,服务业人口更难在政治选举中取得共识。工业人口比服务业人口更有可能带来有效,平稳,非暴力的政治改革。
错 -> 工业化和工会有何联系?没有,作为第三产业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也有工会,另外,中国就没有欧美意义上的工会,GDP照样挺进发达国家(感谢共产党!)麦当劳和肯德基没有工会。。。。。。
我想更有效的反驳应该是“为什么服务业大公司的工会没有制造业工会强势”。我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业产品比服务业的产品更可能受到国际竞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生产的手机是和全世界的手机一起竞争的,而中国的通信服务行业(中国移动等)只受到国内竞争,甚至没有竞争。所以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发展人口资本,管理等生产因素,从而可以和国外产品竞争。而服务业更有可能成为垄断行业,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永远低效下去。
为何这点重要?和工业化有何关系?和达到发达国家有何关系?
评论中有人提到了“How Asia Work”这本书。工业产品受到更多竞争,竞争促进生产力进步,而生产力进步才是致富的根本。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锁国致富的。同理,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根基对外隔绝,它的竞争力就不会和国家水平一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