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池塘养鱼是利用无公害池塘淡水把鱼苗育成达到食用或商品成鱼标准的最后阶段与最终目的的整个过程。通过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促进鱼类快速、健壮地成长,以达到肉质鲜美、产量高、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总体目标。乡民锋哥所在的广东河源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而且大部分区域仍保持着原始生态的状态,水系河网山溪密集,溪水清澈见底,良好的天然水利条件与优良的水质为建设无公害商品鱼的养殖鱼塘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及自然的地理优势。下面锋哥就借本文与大家聊聊无公害商品鱼鱼塘养殖的一些心得体会与技巧,希望可为水产养殖朋友们带来参考建议。

池塘养鱼的特性为水体面积小,容易改善水质、把握放养密度,管理和起捕也比较方便,投资少、见效快,很适用于农村家庭户承包养殖。在我国池塘养鱼早已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并且经验丰富,行间总结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八字精养法”,可以概括为水(水深水活)、种(良种体健)、饵(精饵量足)、密(合理密放)、混(多种混养)、轮(轮捕轮放)、防(防病除害)、管(精心管理)。这套精养法的要点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养鱼高产稳产的综合技术措施。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一、高产池塘的基本条件

淡水鱼类对各种水域环境适应性较强,除污染严重的水域外,有水就有鱼。但真正要把养鱼作为一种生产门路来经营的话,就必须按照水产养殖的要求,对现有老旧池塘进行改建或新建养鱼池塘,实现科学产出优质鱼品。

(一)、高产池塘的基本条件

1、水源充足、水质好 这是池塘养鱼的一个基本条件。水源充足,可以经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鱼类浮头时,有利于急救。无污染的江河、水库、溪流都是比较理想的水源。

2、水深适度 鱼谚有“一寸水,一寸鱼”的说法,说明水深与增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池水较深,不仅池塘单位面积的水量较大,而且水温和水质也比较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分层养鱼。但池水过深,底层水温低,溶氧量低,浮游生物少,不利于底层鱼类的生长。池塘的深度同面积和增氧设备有关。面积较大,设备好,可深些;反之,应浅些。农村养鱼池塘的深度一般以2~3米为宜。

3、面积适中 鱼谚说“宽水养大鱼”。水面大,受风力作用大,水的流动和上下对流强,既增加水体溶氧量,又能使溶氧分布均匀,减少鱼泛塘死亡。总的来看,池塘面积大一些为好,但面积过大,操作管理不方便,所以鱼塘的面积多以10~15亩为宜。

4、底质良好 水质受池塘底的土质的多方面影响,对养鱼起着重要作用。底质以壤土为好,土质松硬适当,保水保肥力强,通气性也好。这样,池塘中有机质易于分解,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塘底要平坦,并保留适量的腐殖土,可以保持塘水肥度。

5、形状和朝向适宜 池塘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为2:1或3:2。这样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夏季东南风较多,受风面积大,能提高池塘水的溶氧量。

6、周围环境适宜 池塘四周应开阔向阳,不能有高大树木和其他建筑物,以利于通风透光。池埂宜种植饲料作物。这样不仅能生产养鱼饲料和肥料,也能保护堤岸、减轻雨水冲刷。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二)、池塘的修整与改造

过去的旧池塘单产较低,因为多数建设不规范,主要缺点为面积小、水位浅、塘底漏水、水瘦、深浅不匀、形状多样、水源不足等,完全不符合高产池塘的标准。旧池塘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旧池塘改造的内容如下:

(1)、小塘改为大塘 如原来池小且周围有空地,应尽可能多扩大。

(2)、浅水塘改为深水塘 有的坑塘由于多年淤积,成了盆底塘,天气干旱即干见底,应把清底去淤,筑高塘堤。

(3)、漏塘改为肥水塘 一方面加固塘堤,堵塞洞;另一方面塘底要改良土壤,多投施些有机肥料。

(4)、瘦水塘改为肥水塘 应增施有机肥料,培养水中浮游生物,提高水质肥度。

(5)、改低埂、窄埂塘为高、宽埂塘。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二、鱼种放塘

(一)、放塘前的准备工作

1、池塘的清整

鱼池在连续1~2年饲养成鱼以后,池底沉积大量淤泥、残渣,以及各种有害病菌、野生杂鱼、有害动物等,对鱼类生长极为不利;所以每年都应进行一次清整,这是改善鱼类生活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清塘的好处:①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②池塘干水后,经霜冻日晒,杀死病虫害、减少鱼病发生;③清塘后,土质疏松,有助于好氧细菌分解活动,加速土壤中腐殖质的分解与转化。清塘工作宜在初冬到早春这段时间进行,排干池水,运走淤泥,加宽加固池埂,同时进行药物清塘。

2、施肥和灌水

池塘清整后,即可进行施肥。施基肥应争取早施、施足。基肥种类有粪肥、堆肥和经发酵的绿肥。施肥量因塘制宜,肥料施在池底及积水区边缘。鱼种下塘的前10天左右注水。根据水温和鱼生长情况,分期注水。第一次注水0.80~1米,待水温升高,水色变浓,再分期加注新水。

(二)、鱼种的选择及规格

放养什么鱼种,应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气候条件、饵料、肥源等来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良鱼种。如水质优、肥源充足的池塘,应选择鲢、鳙为主体鱼;水、陆生草料丰富的地区,应以草食性的草鱼为主体鱼;盛产螺蚬的地区,宜选择青鱼为主体鱼;用人工饵料养鱼,应结合市场需求的情况决定。

池塘养鱼必须选择优良鱼种,其特征是:体格健壮,肥满结实;体形正常,背高肚小鳞片完好,体色正常而有光泽;鱼眼亮,体长和体重分布匀称;无伤无病,游泳活泼;在池塘中群集性强,在容器中游于底层,溯水性强;把鱼拿在手中,鳃盖紧闭,尾部弯曲,跳动激烈。这样的鱼种成活率高、生长快。

鱼种规格在可能的条件下,愈大愈好。当前农家养鱼池塘面积一般较小,资金不足,需要加快资金周转。所以,池塘养鱼最好是当年放养,当年收获,一般不留大鱼越冬。一般鲢、鳙、鲤鱼种最好是250~400克,草鱼250~500克,如果放一龄鱼种,规格也不可小于13厘米。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三)、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与环境因素,饲料条件、鱼种种类和规格等多种因素有关,灵活性很大。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池塘条件好的多放、饵肥充足的多放、鱼种规格小的多放、有增氧机和养殖技术水平高的可多放。否则放养密度应稀些。为确定放养密度,有如下3种方法可以进行:

1、经验法

如果池塘基本条件未变,在确定放养密度时,可参照历年来鱼种的放养密度、生长状况及商品鱼产量等因素综合考量。若成鱼生长好,单位产量高,饵料系数不高于一般水平,浮头次数不多,说明放养密度合理;若反之,表明放养过密,应适当降低。对于新开挖的池塘,或池塘基本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则应参照池塘条件、管理水平相类似并且产量较理想的池塘的放养密度来确定。

2、计算法

根据某种鱼估计产量、成活率、放养鱼种规格和计划养成规格等参数,计算出适宜的放养密度。一种鱼单养或混养时,两种参考计算公式如下:

(1)、单养法计算公式:

放养密度(尾/亩)=[〈计划养成规格(公斤/尾)-放养鱼种的规格(公斤/尾)〉x养殖成活率(%)]÷[鱼塘的估计鱼产量(公斤/亩)x100]

(2)、混养法计算公式:

a、某种鱼的放养密度(尾/亩)=[〈计划养成规格(公斤/尾)-放养鱼种的规格(公斤/尾)〉x养殖成活率(%)]÷[鱼塘的估计鱼产量(公斤/亩)x按计划该种鱼在总产量中应占的百分比]

b、计算出放养密度后,整个鱼塘的总放养量计算方法为:

某种鱼在该池塘的总放养量=放养密度(尾/亩)x池塘面积(亩)

3、根据塘鱼允养量来确定合理放养密度

各种鱼类食性和习性不同,各有一个抑制生长的最大允养量。超过最大允养量,鱼类生长就显著减慢。有经验得知,鳙鱼每亩的总重量在30~40公斤之间时,每月每尾可增重0.4~0.6公斤;如果超过40公斤,每月每尾只增重0.05~0.3公斤。因此,可根据公式计算出各种鱼种放养的尾数如下:

鱼种放养量(尾)=计划育成规格(公斤/尾)÷大允养量(公斤/亩)

例如,草鱼最大放养量为100g,计划育成规格为1kg,每亩放养量应为100÷1=100(尾)。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四)、鱼种放养时间

放养鱼种时间宜早不宜迟,提早放养鱼种是保障丰产的经验之一。以锋哥所在的广东地区每年开春后就着手做鱼苗放养的准备工作了。此时水温还较低,鱼苗的鳞片紧密,拉网、运输都不受易伤,可明显提高成活率。而天气一回暖,鱼就能顺利地适应新的水体环境。需注意的是,早春天气寒冷投入鱼种时,应选择在晴天进行。

(五)、鱼种消毒

鱼种下塘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避免鱼病相互交叉感染。通常采用的消毒的方法为:①10mg/L漂白粉溶液,水温15~20℃浸洗鱼种10分钟;②3%食盐和1%小苏打混合液,浸洗鱼种3分钟;③20mg/L敌百虫浸洗鱼种20分钟。从外地购进鱼种时,在运输过程中每立方米水放入40万~80万单位青霉素进行消毒。消毒时,鱼种密度不宜过大,以免缺氧死亡;消毒用过的药水也不可倒入池塘,免得病菌扩散,而且消毒最好选择在晴天进行。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三、多品种混养

多品种混养也称为“立体放养”,即根据不同鱼类的食性、栖息水层和鱼类间相互关系巧妙地利用了它们之间有利的一面,尽可能缩小不利的一面,把不同品种鱼同时在一个池塘中混养,这就是多品种混养。多品种混养是我国池塘养鱼经验的精华,也被引进到世界各国。在适当放养密度下合理混养,能够充分利用饵料和发挥水体的最大生产潜力,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一)、多品种混养的优点

1、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空间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在水域栖息的空间不同:鲢、鳙栖息在上层,草鱼、鲂、鳊在下层,鲤、青鱼、鲮鱼在底层。将栖息在不同层次的鱼种混养,比只放养单一品种,放养量大,互利共生,可提高池塘单位面积的产鱼量。

2、最经济地利用饵料

不同品种鱼类食性不同:鲢、鳙喜吃浮游动物,草鱼、鲂、鳊吃草料,青鱼吃底栖动物。鲤、鲫吃底栖动物和有机质碎屑,鲮吃池底藻类及有机质碎屑。将不同食性的鱼种混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饵料。另外,在饵料投喂及鱼类摄食过程中,有一些饵料散落到水中,而被另一些鱼类取食,节约饵料。

3、不同品种鱼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草鱼、鲤等残饵、粪便提高了水质肥度,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了天然饵料。同时,由于这些天然饵料被取食,防止了水质过肥,又有利于吃食性鱼类的生长。鲤、鲫等杂食性鱼类,取食有机质,从而改进了池塘的环境条件;通过取食活动,翻松泥土,搅动池水,增加溶氧量,有效地加强了有机质的分解。

(二)、混养搭配比例

不同种鱼类混养可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混养种类选择不好或搭配比例不当时,常常导致混养鱼种之间竞争饵料和空间,甚至相互侵害,最后造成鱼总产量下降。因此,必须合理混养,总的原则是从分布水层、饵料种类及鱼类之间的依存与矛盾关系等方面全面考虑,来确定种类和比例。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四、轮养

轮养也称为轮捕轮放、轮捕套养或分划放养、分期捕捞。轮养是将不同鱼类或不同规格鱼种一次放足,在池鱼尚未超过最大载鱼量以前,捕大留小。不断调整载鱼量,始终保持适密度,从而避免前期鱼小而浪费水体,后期鱼大而抑制生长。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促进养鱼平衡增长,成鱼均衡上市,加快资金周转。

(一)、轮捕轮放的作用

采用轮捕轮放饲养法,鱼池内鱼的种类多、规格多,可以缓和鱼类之间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的矛盾,可充分发挥池塘中“水、种、饵”的生产潜力。轮放主要是在捕出食用鱼后补养一龄鱼种或夏花鱼种,为翌年培养二龄鱼种和大规格鱼种做准备。轮捕轮放的时间多在6~9月份,此时水温高,鱼生长快,如果不通过轮捕减少饲养密度,鱼类常因水质恶化和溶氧减少而影响生长。

(二)、轮捕轮放的方法

轮养通常有如以下三种放养形式:

1、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

本法适于常年供应鱼种和鱼类越冬有困难的地区。锋哥所在的广东地区多选在初春放养,6月、8月和年底各捕一次;前两次捕捞20%~30%,余下年底一次捞净。放养的鱼种也要有2~3种规格,一定要有较大规格的鱼种,作为第一次捕捞的基础。

2、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补小

本法适于鱼种供应充足、池塘不封冻地区。每年捕捞3~4次,高产池塘可多捕几次。每次捕捞以后,及时适量补放小鱼种。

3、轮捕成鱼,套养鱼种

本法把成鱼养殖和鱼种培育相结合,适用于鱼种池不足的地区。具体的轮捕轮放种类、批次、日期和数量等应根据水体鱼种、饵料等来决定。青鱼、鲤和鲫不易捕捞,可不必轮放;鳙、鲢、罗非鱼和草鱼是轮捕的主要对象。轮养鱼池要做到“四不捕”:即天气闷热不捕、鱼浮头不捕、鱼发病不捕、鱼摄食后不捕。捕前2~3天要停止投、施肥;捕后及时投饵和补足新水。夏季进行轮捕时,尽量缩短鱼在网内时间,以防因密集、闷热而造成死鱼。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三)、轮捕轮放需注意的事项

1、一个池塘在一个生产季节内轮捕的次数应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宜超过5次,间隔时间为25天以上,轮捕过多、过密会影响鱼类生长,易引发鱼病且劳动强度大。

2、捕鱼前数天就要控制施肥量,以保证捕鱼时水质良好,溶解氧较高。捕鱼前一天可停止投饵,以免鱼饱食后捕捞时受惊扰跳跃、挤压而死。

3、捕捞过后,鱼体会分泌出大量的黏液,池水混浊,耗氧量增加。此时应及时加注新水并开动增氧机,使鱼增加顶水时间以洗去其身上过多的黏液,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鱼浮头。

五、饲料

饲料是鱼类生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采取混养、密养的精养鱼池,要使鱼正常生长,单靠池中自然生长的天然饵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人工补给饲料。其来源有二种:一是直接向水体中投放的饲料,包括天然饲料、人工饵料和配合饵料;二是通过池塘施肥在池水中培育的天然饵料,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附生藻类和各种底栖动物。施肥其实就是间接投饵。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六、饲养管理

(一)、看水施肥和科学投饵

施肥和投饵间接或直接地为鱼类提供饵料,是饲养管理的中心环节。

1、看水施肥

施肥应遵循及时、少量、多次的原则。要保持水质稳定,既不使池水因长期不施肥而变瘦,也不要因为一次施过多而造成水质过肥,致使溶氧量过低。具体施肥次数和施肥量,应根据适时水温、鱼种、水色来决定。养鱼老农早就总结出一套“看水施肥”的经验,即池水草绿色或茶色,乍看起来比较清爽不混浊,可少施肥或不施肥;池水呈淡黄绿色,要及时施肥;池水呈黑色、蓝绿色,是不宜养鱼的老水,必须及时加注新水,改良水质。

根据养鱼前辈们多年看水养鱼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要想养好鱼,养鱼塘水就应具备“肥、活、嫩、爽”的基本要求。“肥”是指透明度,“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水色不死不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这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渔民所谓“早青晚绿”或“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都是这个意思。

2、科学投饵

养鱼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是具备有适量、优质、适口的饵料,投饵是养鱼技术性很强的日常主要工作;饵料的支出部分占整个养鱼成本的50%以上,对饵料的选择、调配、加工,以及投饵技术的高低,不仅决定鱼产量的高低,也决定养鱼成本及经济效益。

(1)、投饵量 为了做到有计划地生产,必须在鱼种放养时做好全年投饵计划。每个鱼池的投饵量主要是根据“吃食鱼”的放养量、规格、增重倍数和饵料系数来确定。

一年中每月的计划投饵量,主要应根据天气、水温、鱼类生长情况和历年经验等来制定。每天投饵量可根据全年计划投饵量、各月投饵百分比,以及按照鱼类递增体重1%~5%计算投喂量,这是一般的计划投饵量。每天实际投饵量,还要根据当天的天气、水质、食欲、浮头、鱼病等情况来适量增减。

(2)、投饵技术 投饵应坚持“四看”“四定”的原则。鱼类在年中取食的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初春、深秋气温低,鱼食量小,觅食能力差,应少投。6~9月份气温较高,特别是气温上升到28℃左右时,鱼生长最快。俗语说“四五六鱼长壳,七八九鱼长肉”(指农历),这几个月的饵料要占全年的80%左右。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二)、日常管理

池塘养鱼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深入细致,勤恳认真,坚持不懈。同时要“三分养、七分管”,“一放就管、一管到底。”

1、勤巡塘,防浮头

黎明前后检查有无浮头,午后观察鱼的食情况,日落前检查全天池塘情况。盛夏酷热,应在午夜前后巡塘,防止严重浮头。

2、观察水色,检验水质变化

确保池水水质肥,即“肥”;水质要有变化,即有月变化和日变化,渔民称之为“朝红夜绿”,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即“活”;水色鲜嫩,水中浮游生物多,即“嫩”;透明度适中、溶氧量高,即“爽”。总之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是养好品质鱼的关键。

3、防止病虫害

鱼病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而且难以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防治。但常见鱼病的发生不外乎与内在因素、病原微生物及外在环境条件有关,所以防止鱼病虫害就必须从日常正确的生产管理开始。

4、存塘鱼的越冬管理措施

越冬期的管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塘鱼严重的死亡。越冬期最关键的问题是使池水保持一定深度,使水中有足够的溶氧量,底层水体不结冰。静水越冬,一般不再补充新水,急需时可引水或抽水补充新水,流水越冬相对比较安全。

⑴、越冬的密度也是能否顺利越冬的关键因素。确定越冬密度的依据是越冬池的冰下有效水量、补水条件及水质情况等。参考的密度是:流水越冬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鱼0.5~1公斤;可补充水的静水池,每立方米放鱼0.25~0.5公斤;无补水条件的静水池,每立方米最多可放鱼0.25公斤。

⑵、为了提高鱼越冬的成活率,在越冬前要进行追膘,多投喂一些精饲料。转入越冬池以后,在晴天、气温较高的日子也要继续投喂精饲料,直到温度降低到鱼不吃食为止。

⑶、越冬鱼入池时间要适宜。过早入池,缩短后期培育时间;入池过晚,水温太低,转塘过程中,鱼体擦伤很难恢复,易患水霉病,造成死亡率增高。越冬最合适时期是水温8~10℃,转塘选择在温暖无风天气。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5、早春水产养殖管理的工作要点

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水温逐渐回升,水产养殖动物的食欲也日渐旺盛,慢慢恢复到正常生长的阶段。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及时做好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工作,使渔业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把握:

(1)、控制池塘水深,提高水温

春季气温变化频繁,控制池塘水的深度要采取分期注水的方法,一般间隔10~15天加水1次。鱼池水早春可控制在1米以内,晚春加深到1.5米左右。而养殖虾蟹的水深则由0.6米,逐渐加深到1米。对一些室外养殖的池塘,应先将池塘老水放掉,再逐渐注入新水,逐渐加深到养殖的正常水位。

(2)、重视池塘消毒,控制疾病

春季是鱼疾病高发的季节。随着气温的上升,水温控制尤为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给予高度重视。健康养殖生产中,常用环保的消毒剂是生石灰。

(3)、合理施肥,调节水质

池塘的水体温度上升到10℃时,即可以开始对鱼虾养殖池进行施肥。最好是施一些经腐蚀后的人畜粪便或适量的化肥。施肥的次数或施肥量应依据池水的水质和肥料的质量来决定。总的原则是:早春时量大次少,晚春量少次多,促使水色呈褐绿色、油绿色或红褐色,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若水质清淡,呈现出黄色或淡绿色,水体透明度大于40厘米时,就要及时追肥;如过浓则要冲水,始终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的基本要求。

(4)、增氧

春季常出现连绵的阴雨天气,气压较低,水体易缺氧。此时水质管理的要点是:①加强巡逻,注意鱼塘有无鱼浮头现象出现,若出现浮头现象,应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浮头现象严重时结合添加增氧剂。②鱼塘及时更换、加注新鲜水。③视鱼塘底质恶化情况,使用“底净宁”或施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保持鱼塘好的水质环境。

(5)、防病

掌握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尽量避免鱼病发生,保障养殖水产健康成长。在春季,鱼类易患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小瓜虫病。虾、蟹的常见病有黑鳃病、烂肢病、甲壳病和纤毛虫病、蟹奴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常用药物有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食盐等。细菌性疾病可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此外,地锦草、枫叶、大蒜、五倍子等中草药也是较好的防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养殖虾、蟹的塘应禁止施用晶体敌百虫之类的药物。及早做好春季疾病的预防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泯芽阶段。同时,也要意防止鸟类、鼠类、水蛇等自然敌害生物对于养殖水产的危害。

总之,只有全方位地做好春季水产养殖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证全年水产养殖生产的丰收。

池塘养鱼高产秘笈:立体混养模式+“八”字精养法,产出高品质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