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应用意义;有效途径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部分不愿意进行研究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引导。

一、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想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哪些重要的意义。部分学生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浪费时间,不如直接由老师进行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加深学习印象,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要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从而促使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课程中有效开展。

二、应用化学实验促进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办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的开展,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好相应的电解质以及其他实验器材,在课程中利用对比实验法来验证电流的产生。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问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否认为利用金属和盐溶液可以制成电池,然后再进行实验,让学生将金属放在水中和盐溶液中,通过观察电流计的不同状态来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科学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好习惯。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思考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

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结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的定位,有助于预防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四、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

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首先着眼于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意义和价值,不管多么小的问题,都不失为一个好问题。在以往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也己体现了这一着眼点。如某中学同学研究的“学校食堂窗口的设置问题”就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学生到达窗口与厨师盛饭时间的大致规律,从而让同学们更加融入了身边的生活实际,也增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学校和教师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贪大舍小。要首先从观念上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是生活世界的财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财产,而且这种应用与感兴趣的日常实际密切结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生活变得轻松,因而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研究性学习即通过各种能力和方法取得最优学习途径和理解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就对“研究性学习”这项学习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作为国家教育的重点举措,希望通过这项能力使得21世纪青少年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当然,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通过不同于传统手段的方式进行培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主动学习和课堂教学活动交流的一种方法和理念,它不局限于某种特定学科,适用于任何学科教学。从深入的内在意义讲,它是一门单独成立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设疑问答来进行与科学探索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探索、交流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研究能力。

传统教学是被动式的“填鸭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它的对立面,其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继而影响其创造、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当然,这都是因为它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之下存在更多的优点。

1.研究性学习针对的载体是“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课题或者专题等,主要是根据问题本身引申出来的专题活动。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一个课堂案例或者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出问题。

2.开发、自主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问题多源于生活,涉猎极广,很多都是学校提供不了的,所以就需要我们给予开放、自由的空间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时期是大脑活跃的关键时期,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同的,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一致的,甚至会突破原有的教学封闭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自主学习进行的课堂活动,整个课堂的导入和实施都是通过学生完成,表现了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作为一个命题中“问题”的引出者和实施人,当然,这就表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责任,培养了学习责任感。

4.研究性学习侧重点:多方面、多角度、多实践。多方面就是可以依据一个学习内容从多个方面进行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多角度就是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或者联系(甚至可以是一些大的方面: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等)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多实践就是在学习一种相对意义不是特别明显的知识时,可以在其实践的过程中直接获得学习的经验和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设计

英语课堂中的语法教学很多都是直接展现的方式,而且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英语课程的所有单元。这样确实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记住、记牢,但这是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是对这一语法的理解,而只是单纯地记忆,这样不仅起不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更加深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语法是有规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结合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总结、再发现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应用一些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由传授转变为引导性教学,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教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时给予鼓励,以此增强学习自信心;当不正确的时候,正确分析出错的原因,用正确的方式演示一次。这样学生对语法的学习和认识就更深刻,也为教师教学做很好的铺垫、巩固。

以学习倒装为例,采用以下步骤:

1.创教学情境,将材料展示。

2.提出问题:展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

3.得出结论:语句意思相同,其语序不同;发现前一句都是倒装的句型。(如果这是学生首次遇到的句型,教师应当告诉。)

教师提问:什么是倒装呢?

学生经过讨论和总结之后说:其特点是主语和谓语进行了调换。

学生对这种句型掌握之后,教师应当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接下来的问题分析:

问题1:倒装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2:倒装句型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问题3:倒装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那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用呢?

举几组例子,然后将第一句进行连接,感受不同,回答问题1;将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回答问题2;仔细读取几组句子,然后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3。完成以上问题之后,基本上学生对于这种倒装句型已经完全掌握。以上的探究过程都是 本文由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使得学生处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一、实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及过程简介

(1)实验研究的对象:高二学生100人。

(2)实验研究的方法:实验法、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

(3)实验研究过程:高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运动锻炼计划的制订方法与如何制定运动处方。

第一步,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学。

第二步,实验前的健康及身体素质测验,目的是了解实验前的身体机能情况。

第三步,教师向学生说明如何发展身体素质,如何进行自我监督等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前的情况给学生制订计划,开出大的运动处方,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材的内容。

第四步,根据教师的大处方来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小运动处方。

第五步,体育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实验前的数据分出锻炼小组(7~9人为一组),再整合成这几个人的共同小组锻炼计划。

第六步,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对计划进行调整。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性别、体型、认知等差异,在不同的学习时期认真设计教学方法,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进一步分层教学,通过学生的互相帮助,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地完成动作,以提高他们自我体验、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在实践中探索

1. 学会进行自己锻炼的方法

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体育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积累的经验。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也可把全班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目标分成几个与之相应的小组,分配给他们学习任务,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小组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协同努力,共同参与学习与锻炼。在小组内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互相评价,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产生共同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满足大部分具有个体差异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2. 发展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但也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处于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然后再有确定的结论,那么就会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非常单一,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以致他们的思维品质停滞不前。在教学中,教师讲解不要过多,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如果讲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没有了。比如,在短跑的教学中采用发现教学法,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一步,设问。即给学生提出设想,你在100米跑中,能用多步跑完呢?第二步,观察。这里是让学生观察你到底多少步能跑完。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多少步好呢?第四步,讨论。大家讨论,揭示问题,可以给学生播放录像,教师根据挂图,说明步频与步幅能给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再提出一个数学公式,步幅/身高=1.20,告诉学生在跑的时候步幅要与步频的合理搭配才能跑出更好的成绩。第五步,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跑道上设置多个标志,跑一下试试,再调整,最好调整到自己满意为止,得出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第六步,实践提高。学生已经对前面的工作进行了实验,就可以反复地跑,把自己的技术提高到最佳状态。另外,每项技术都是有迁移的,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项活动创新也会给另一项活动带来创新。教师在教会学生各种基本技术、技能后,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在练习方法、形式及动作的组合上进行选择,使活动在教材的内容上不断得到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快乐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或者身体素质水平分成不同的小组,我们的教学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运动带给他们的。比如在篮球的学习时,我们可以把能力强的分成一组,能力弱的分成一组,给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且学习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分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他们进行不同的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体育技术或者游戏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我按能力把学生分成了4组,每组一个场地,但每个场地的学习目标不一样,4个组的人员可以是动态的,自己的成绩提高了,他可以到更好的一组去,如果觉得很吃力,就回到稍弱的一组去。这样,教师就会很容易对他们分层指导。同时,教师对差的层次的学生要多鼓励,帮他们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使他们消除恐惧心理,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成绩也就上来了。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体育课堂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比教师一味地讲解示范更有效。

(2)传统的那种一刀切的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了,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他们都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3)高年级体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新课程标准》也为体育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2. 建议

(1)《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观念要先行。体育教师的观念如果没有转变,那么新课程改革也就会难以进行下去。体育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本着“健康第一”的新思想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多学习《新课程标准》,多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于大胆地尝试,有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挑战的勇气与决心。

(2)角色需要转换。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当权者,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起决策作用,学生没有发言权。《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学生有主动权,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运用既有选择权,又有监控权,教师与学生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

(3)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成长,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也要有不断学习的决心,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体育课怎么教都行,不求上进,不创新,应从多方面选用新的、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晋.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创设

[J].吉林教育,2011(13).

[2]程攀.体育研究性学习策略初探[J].长

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李英,邵黎明.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研究性

学习意识的培养[J].体育教学, 2001(6).

[4]吴业思.浅谈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首先,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再现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亲身参加研究的体验,并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再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启迪.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中很少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社会发展和学生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有的中学教师总以为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应由大学老师、教授去承担.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它不分时间和阶段,只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人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中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作适当的点拔,主要是方法上的引导

1.交流整合

学生个体或小组经过思考、讨论、探究之后,形成了初步成果,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奇异想法(即使很幼稚)也要予以肯定和赞扬,鼓励创新.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将修改后的结论以论文形式表示出来。

2.深化总结

师生交流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讲一讲研究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情况,讲一讲交流后的感受、启示.本课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一般操作程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等等.通过研究过程的反思总结,学生逐渐积累起研究的经验,掌握研究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研究。

3.类比应用

在交流、总结之后,教师给出给出相同类型的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独立解决,学生在自主地完成任务之后产生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从而更加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推广延伸

在完成上述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再探究.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继续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无限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要能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应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参与研究,通过参与研究的过程获得体验。

2.层次性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区分不同的层次,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研究。

3.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原则

要使学生人人参与研究,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4.可研究性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蕴含较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使学生都有所得。

5.合作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需要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有学生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

6.小型化、多样化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题材应当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生还不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更需要所研究的课题尽可能小一些,以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7.递进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开始不要定得过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还处在朦胧阶段,可由案例研究开始,逐步转化为课题研究,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