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记者随“2021全国主流融媒体看江西”采访团走进江西省乐安县万崇镇坪背村天宝生态园,看到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双孢菇,正准备销往国内外。

白色“小馒头”

引领贫困户走向致富路

上午9时许,阳光正好,不时从杨梅园、猕猴桃园中传来虫鸣。

“这是我们园内种植的桑葚,现在长得正好,大家可以到地里摘了直接吃。”合作社成员金友平告诉记者,他们所种植的桑葚,每年成熟两季,单亩每季产量2000斤,每斤桑葚价格20至25元,每年能够带来收入十余万元。

“这个不算啥,重点戏在后头呢!”皮肤黝黑的金友平加入合作社前,一直在外务工,让他回到家乡的,正是双孢菇。

采访团随金友平来到一排白色大棚,推门进入,只见一层层的种植架上,长满了一个个圆圆的白色小蘑菇。“这个就是双孢菇了。”当地人亲切的称双孢菇为“白色小馒头”。

“今年产量最好的一个大棚纯收入8万多元,6个大棚加起来收入有40多万。”负责人王龙彬告诉记者,双孢菇在乐安县已种植多年,但一直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链。

江西省乐安县双孢菇大棚

2019年,乐安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食用菌产业开发调整农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从北京中科院引进发展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的双孢菇在全县推广。

据了解,目前乐安县已建成投产双孢菇大棚2010个,种植面积1300万平方米,分布于14个乡镇,年产量达2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

政府补助银行贷款

解决贫困户建棚种菇资金困难

“双孢菇营养价值好得很。”王龙彬介绍,双孢菇在乐安县推广之后,不少农户、合作社都开始建大棚种植,他知道这是一个好产业,但建一个大棚需要花费数万元,虽然县里给了每个新建大棚1.7万元的补助,但是自己的资源远远不够。

“一个字,愁。”王龙彬说,那段时间他把能借的钱都借了一遍,但建设大棚所需的资金仍有缺口。“这个时候还是我们当地建行给了贷款,才将大棚建起来。”

有了中国建行银行乐安支行的贷款资金,天宝生态园一口气建了6个双孢菇大棚。

天宝生态园当地村民正在清洗双孢菇

如今,双孢菇大棚每平方出菇高达40斤,因为品质好、产量大,天宝生态园的出品的双孢菇除了供给当地和国内一二线城市外,还大量出口日本、美国等地。

产、供、销一体化模式

带动贫困户成功脱贫

除了当地政府和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让贫困户敢于建大棚做产业的,还有乐安县为完善双孢菇产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采用“(公司)农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我们聘请本村的贫困户采摘,然后清洗包装,通过冷链运输销往福建出口。”记者了解到,乐安县已建成冷库33个,分布在全县各种植乡镇,免费给贫困户使用。

而天宝生态园销往当地的双孢菇,则被运到了瑞湖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有400多当地村民生产辣酱、米酒等特色美食。

“最近双孢菇收成已经快结束了,你们要是早一个月来,每天进行预加工的就有六七十人。”瑞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奇辉告诉记者,他所研发的双孢菇辣椒酱,深受消费者喜爱,而这主要依赖于当地的双孢菇品质好、产量高。

乐安县当地村民正在对双孢菇预加工

据统计,乐安县实行的“(公司)农合社+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以来,吸纳了众多当地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务工投劳的方式参与种植双孢菇,目前全县种植户共610户,其中贫困户290余户,带动全县8000余人务工增收,务工贫困人口达2800余人,仅务工工资高达210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

“我现在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在天宝生态园工作的坪背村村民陈洪根今年53岁,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几年时间,而这之前他一直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如今,当地双孢菇产业既解决了他的收入问题,也实现了他为父母尽孝之心。

加大投入不断创新

乡村振兴正在进行时

“以前我们清洗蘑菇需要20人,每天只能清洗5000斤,改进清洗方式让其半自动化后,每天只需要6个人就能清洗1万斤。”

王龙彬向记者介绍,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双孢菇的采摘期,在这之外的时间,大棚会处于空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目前他已经引进了另一种食用菌,在这个空窗期进行种植增产创收。

“我们合作社也有双孢菇大棚,今年我计划再建10个大棚。”王奇辉告诉记者,他在双孢菇大棚空窗期种植了草菇,今年预计能帮村民们再多挣一点,预计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另外他还计划再建大棚带领更多周边农户增收创业。

在天宝生态园摘食桑葚

除了加大投入,王龙彬还计划将天宝生态园发展成为生态旅游园。

“生态旅游在县里面已经立项,今年10月1号就要开园。”王龙彬说,他要把生态园内部的环境打造出来,在现在生态园的基础上加上生态旅游,让这里变成大家都能消费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帮助村民进一步增加收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旺泽

编辑 虞富文

编审 闵捷 张传保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