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吻鲟无公害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匙吻鲟无公害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_李绘兵等

一、亲鱼的来源和选择

1.亲鱼来源亲鱼全部是1989年从美国引进的鱼卵发育后水库养殖、自己培育而成的,鱼龄在12龄以上。

2.亲鱼选择用作繁殖的匙吻鲟亲本要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鱼腹部隆起呈壶形,年龄12龄以上,体长150厘米,体重18千克以上;雄鱼外形修长,繁 殖 期 珠 星 糙 手 , 体 长 145 厘米,体重 15 千克以上。

二、亲鱼产前培育

1.培育池亲鱼培育池应选择水源较近、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环境较安静的地方,要求池底平坦,底部淤泥较少,面积18~60亩为宜,水深在3~6米,池塘清整符合相关规定。

2.亲鱼的放养量亲本培育池和后备亲本池分开放养。亲本培育池亩放养雌鱼 6 尾、雄鱼4尾,约168千克;后备亲本放养雌鱼10尾、雄鱼5尾,约140千克。根据池塘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适当调整放养量,搭配少量肉食性鱼苗清除野杂鱼。

3.放养方法亲鱼在每年10月底左右入塘,专池培育。入塘前用食盐水消毒,方法是:水温在 20℃以上时,将亲鱼放入 2%的食盐水中浸泡10分钟。在浸泡消毒过程中应注意鱼体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浸泡时间,消毒完毕后可将亲鱼直接放入准备好的培育池中。

4. 饲料与投喂亲鱼培育必须投喂天然饵料,用基肥及生物制剂培育浮游生物,使水质良好;及时投喂红虫、小虾。

鱼用配合饲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的规定。投喂方法:在亲鱼池搭设饲料台并驯食,水温在14℃以上时即可人工驯食,饲料的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5%;水温在18~22℃时,占鱼体重的3%;水温在23~28℃时,占鱼体重的5%。每天上午8:00-10:00和下午5:00-6:00分别投喂30%与70%,具体可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5.管理每天早晚各1次,观察天气、水质和亲鱼的活动情况,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每隔10天加水1次、20厘米以上,根据天气开动增氧机,防止亲鱼浮头。产卵前要每天冲水2小时,做好防逃、防盗、防泛塘工作。

鱼病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严格消毒,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饵料新鲜、适口、充足,定期加注新水。发现鱼病要对症治疗。鱼药使用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的规定,在鱼病防治中,不宜使用对匙吻鲟敏感的药物。

匙吻鲟养殖技术视频_匙吻鲟怎么做好吃_匙吻鲟家养

三、人工催产

1.催产暂养池采用微流水的水泥池,水深0.8~1米,面积80米2 ,有条件的室外池上要搭建遮阳棚,遮阳覆盖面积80%。

2.催产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以4月为宜,繁殖水温为16~25℃,适宜繁殖水温为18~23℃。

3.亲鱼选择与配组亲鱼挑选要求雌鱼腹部膨大,仰腹可见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呈红色,手摸鱼腹部柔软有弹性;雄鱼头上珠星糙手,体形修长。人工催产和授精的雌雄配比为3∶1。

4.催产药物常用催产药物有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鱼脑垂体等。可单独或混合使用,雄鱼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可根据性腺发育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5.注射方法采用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总剂量的1/5,据水温高低间隔12~20小时注射第二次,将剩余的药物全部注射完。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注射时针头朝鱼头方向呈45%uB0夹角,深度0.5厘米。

6. 效应时间效应时间与水温、亲鱼成熟度、激素种类及剂量、流水刺激等因素有关,但主要因素是水温。不同的水温效应时间不同,一般18℃时效应时间为12~15小时。

四、人工授精

在预计的效应时间前两小时注意亲鱼发情情况,每小时检查1次,当挤压雌鱼腹部、发现卵能顺畅流出时即可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方法:挤出卵子,与挤出的精子(加生理盐水)稀释后一起搅拌2~3分钟,然后将受精卵经脱黏处理后放入流水孵化器中孵化。脱黏处理的方法按照《黏性鱼卵脱黏孵化技术要求》(SCT 1013-1988)的规定进行。

五、人工孵化

1. 孵化设施孵化常用的设施有水泥孵化池、孵化桶、孵化槽等。一般采用水泥孵化池,面积10~20米 2 ,池深1米,水深0.8米,池底平坦,并有溢水口,室外孵化必须搭建遮阳棚。

2.孵化方式采用水泥孵化池底部微流水循环充氧孵化。

3. 孵化密度采用水泥孵化池流水循环孵化,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20万~30万粒。

4.孵化时间 受精卵孵化出膜的时间与孵化水温相关,孵化出膜时间与水温高低成反比,但孵化水温要控制在18~25℃,一般18℃时需要6~7天出苗。

5.孵化管理孵化期间应随时注意观察孵化设施的运转、水质变化及受精卵的发育等情况,做好记录。孵化早期水体交换量要大些,以快速冲洗掉污物,保证水体质量,交换用水应与原池水温一致。孵化池内水流要尽量均匀、不留死角,及时清除脱落在孵化池中的未受精卵,以防发霉。

六、鱼苗培育

1.培育设施鱼苗培育设施为水泥池,面积为10~20米2 ,池深0.8~1米,有可调节的溢水孔,水深控制在0.3~0.8米。

2.放养密度出膜后的鱼苗要移入鱼苗培育池,放养密度在2万~3万尾/米2 。

3.投饵及管理 鱼苗开口可投喂人工孵化的丰年虫,也可投喂足量的轮虫、小型枝角类生物。投喂前应用5%的食盐水消毒2~3分钟,同时除去里面的杂物。开口期的饵料需用0.4毫米的筛网过滤,除去大型浮游动物。培育过程中注意调节水质,鱼苗培育7天(2~3厘米)后,根据鱼苗的生长和密度情况,可分池移入土池培育。

七、鱼种培养

1.培育设施鱼种培育设施为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0.8~1.5米。

2.放养前的准备鱼池按《淡水鱼苗种池塘常规培育技术规范》(SC/T 1008-2012)进行清池、消毒。清塘后7~8天,亩施50~80千克发酵的粪肥或复合肥、生物肥培肥水质,一般施肥3~5天后灰白色的轮虫出现即可放养鱼苗,注意饵料适口性。

3.放养密度鱼苗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50尾。

4.施肥与投料

当鱼苗下池后半月内可用复合肥或生物肥施追肥1~2次,鱼苗长至10厘米时用甲鱼料或破碎料化浆驯食。人工饲料要投在食料框内。

5.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按《淡水鱼苗种池塘常规培育技术规范》(SC/T 1008-2012)执行。当鱼苗长到夏花以上时应及时分池,继续培育大规格鱼种或直接进行成鱼养殖。养殖大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为1万尾/亩,养殖成鱼的放养密度为2 000 尾/亩。饲料投喂选择匙吻鲟专用料。

6.鱼病防治鱼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常施追肥,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防止缺氧。鱼苗、鱼种培育阶段常见病害有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可采用常规的杀菌药碘制剂和阿维菌素类刺激少的药物进行防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