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前夕,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武汉各个美丽乡村的田间地头,采访正在参与乡村一线建设的人员。
近年来,武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快培养各类农业专业人才,加大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培养和支持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通过鼓励高校人才带科研成果、带技术项目、带资源资金向基层乡村流动等措施,依托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特派工作站等平台,集聚各类人才向农业产业发展。一批批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发展产业,在沃土上挥洒汗水,让乡村迎来了更灿烂的丰收,一张张农家的笑容就是对丰收最好的诠释。
请来专业规划团队
村里四季花开果蔬飘香
走进大路村,整齐的白色小洋房一溜排开,葡萄园的葡萄已经全部采摘完毕,橘园正在挂果期十月份成熟,南美对虾正值出水期,“今年鱼价好,虾子价格水涨船高,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村里会这么漂亮,自己还能养基围虾。”大路村的村民指着和他们坐在一起的胡涛说:“村里真是托了胡书记的福。”
胡涛,土生土长的大路村人,16岁出村谋生,2007年在外打拼小有成就的胡涛,回村看到村里发展依旧落后,决定回乡带着大家一起打拼。胡涛先后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对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编制了相关规划。
引导企业流转周边4000余亩土地。同时,在大路村一组怡山湾为腾地农民建设新居。按照“全域旅游”思维和“都市田园综合体”的定位,打造“一心五园”,即以怡山湾新农村为旅游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栀子园、荷花园、林果园、稻香园、蔬菜园,以此形成农旅联动项目和多条旅游观光线。
如今的大路村,村强民富,跻身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文明村、武汉市最美乡村、江夏区十大“最美生态村湾”。2020年,大路村集体资产由原来的0资产增加到现在的千万资产,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3000元增加至近4万元。
大学生回乡种稻
“黑科技”农机保驾智慧农场
黄陂区六指街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领办的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万亩稻田正值收割期间,金灿灿的水稻压弯了腰。胡丹正带着团队操作智能无人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水稻。
“今年水稻收成不错,亩产达到了1500多斤。”2007年胡丹返乡至今,这10多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村民看到胡丹这个女大学生回乡种田是看笑话,现在看到两万多亩良田管理规范都翘起大拇指。
村里环境美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变多了。以前农业很难吸引到人才,可胡丹说,现在公司可是有不少00后。年轻人对种田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手机操控无人驾驶设备特别帅,都愿意加入智慧农场。
“关键时候有区政府撑腰,我们干起来才有信心。“胡丹介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政策越来越暖人心。去年疫情,公司作为保供企业资金需求非常大,眼看着公司流动资金快用完了,千钧一发之际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帮忙贷款400多万元,化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港湾村水稻产业基础牢靠,下一步将以稻田风光带动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得到实惠,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带600多名蜂农养好蜂
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
九月时值荆条蜜收获季节,黄潮正忙着从蜂农手中收购蜂蜜,集中装桶出口日本。“今年雨水充足,气温适合,荆条蜜产量翻倍,从去年500多吨产量增长到了1000多吨,是个丰收年。”
32岁的黄潮,本科毕业后回乡创业已有7年时间。2014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养蜂的事业,创办了武汉华明达蜂业有限公司。在新洲区委、区政府以及新洲区农业局和科经局等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当年投产,第二年就完成对日本的出口。
谈到回乡创业,黄潮说,7年时间,他充分认识到了农业需要新农人的加入。刚回村的时候,蜂农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乱喂抗生素,造成蜂蜜质次价低。黄潮在科技特派员等专家的指导之下,提升了养殖技术水平、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蜂产品的品质,带动600多户蜂农人均提高收入1-2万元,让三店街锦塘村11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稳增收。
“身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政策更加贴心,有种量体裁衣的感觉;市场从单纯比价,到了更加重视质量。这些变化让年轻农业从业者看到了更多希望。”黄潮的甜蜜事业在持续着。
从种稻到种养全面“开花”
“今年鱼虾收成不错,马上稻谷要丰收了,今年收入能突破两万元。”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村民杨玉红说。5年前,杨玉红和老伴仅仅靠种稻维持生计,一年收入仅仅4000元。2016年扶贫工作队鼓励他们除了种地,发展其他种养业。扶贫工作队帮杨玉红购买鸡仔、几百斤虾苗和几十株香樟树树苗。
鸡仔水土不服,扶贫工作队找来农科院专家帮忙提高存活率;缺乏种植技术树木个子长得慢,工作队找来种树行家手把手提供指导。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了一对一专业指导,杨玉红家的种养路越走越顺。200只鸡、1300斤虾,300棵樟树和万斤稻谷,工作队还帮助夫妻俩解决了销路问题。“家里的老房修葺一新,电冰箱、空调、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都是这一两年添置的。”杨玉红说。
如今的绿化村,筹建了面积逾百亩的综合种养基地,村民们家家户户都种樟树,大家收入都上了一个台阶,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慢慢回流,冷清的村庄越来越热闹。
甘蔗田里熬出生活的蜜
金秋时节,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内,甘蔗长势喜人。村民江三爱正和大家一起为园区200多亩甘蔗进行剥叶作业。茂密的甘蔗林里不时传来笑声。
江三爱今年57岁,膝下已成年的儿子、女儿都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孩子每年仅医药费开销就达3万多元,家里因此欠下几万元外债,全家因病致贫,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现在党的政策好,工作队都很关心我们!”江三爱高兴地说,目前家中两个孩子都纳入了低保政策兜底,每月可拿到1600元的补助和100元的残疾人食药补贴,每年还可报销一定额度的慢性疾病医疗费用。此外,她在村里的产业园工作,一年下来能挣到4万多元。除了务工收入外,江三爱的3亩流转土地还可以每年为她带来1200元的额外收入。江三爱说自己在家门口就业,能够兼顾家庭照顾子女,已经非常满足,家庭收入已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1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8万多元。
村里的发展离不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2016年初,村里引进了古法红糖产业园,帮扶脱贫户21户,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一直到红糖生产出来,务工的村民每人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如今,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体验“红糖文化”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一边砍甘蔗、熬红糖,一边欣赏毛家冲村田园风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红火让村民的日子更加蒸蒸日上。
脱贫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还有半个月,科农村的水稻就要收割了。“收割机都已约好了。我们的米品种好,不愁卖。”陈金武说。除了稻谷,陈金武还接待一波波来看鱼苗买鱼苗的人。沙塘鳢这个鱼苗在科农村育种成功了,这鱼市场价值高,很多养殖户慕名来参观购买鱼苗。
5年前,44岁的陈金武在城市里打拼失败还背上了债务,灰头土脸回到了村里。当时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很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看中了年轻的陈金武,想推他当个致富带头人。“我真的行吗?”陈金武非常不自信。“老陈,你能行的。你在外打工见识多,又是本村人,你干得好了,大家才会跟着干。”扶贫工作队一次次鼓励他。
这样,陈金武去潜江学虾稻种养,回村后试养了10亩地,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种稻谷。扶贫工作队又帮他争取到各种扶贫政策,他大着胆子干起来,从10亩地到50亩地,再到流转150亩鱼塘,陈金武在2018年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又买了新车。自己日子好了,肯定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目前他的合作社雇请贫困户20余人,每位贫困户仅在合作社打零工每年稳定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