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顷村曾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围场县城西部偏北位置,属接坝地区,平均海拔1200米,全年无霜期只有5个多月,生产周期短,自然环境较差,种植结构单一,交通通行能力弱,全村有10个居民小组,459户1153人,全村建档立卡户186户445人。
近年来,河北省广播电视局驻围场县八顷村工作队在派出单位党组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以“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为载体,以“四生四扶”为抓手,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龙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广电特色明显、生态特点突出、能够持续发展的致富新路。2019年底,八顷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186户4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9%降至0%,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示范村。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郭安治获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河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驻村队员王建军获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队员称号。驻村帮扶事迹入选国务院扶贫办《驻村帮扶典型案例》。2021年2月,河北省广播电视局驻八顷村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发挥后盾作用
夯实党建引领
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首位,及时成立精准扶贫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部署、专门听取汇报、集中解决问题,做到人员力量、资金投入、脱贫效果“三个到位”,局领导多次到八顷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查找产业发展梗阻,积极解决难事大事,推动扶贫脱贫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积极统筹帮扶责任人按时间节点进行入户走访慰问,进行政策宣传、帮办实事、排忧解难,确保帮扶实效,为贫困群众爱心代办实事96件次。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基层组织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00多万元,为八顷村脱贫提供保障、夯实基础。同时注重在关心关爱驻村队员上下功夫,解其后顾之忧,确保“沉下心留得住、干得好多出彩”,真正成为驻村工作队的“娘家人”“主心骨”。
抓好党建就要强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了增强组织凝聚力,工作队以“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为载体,科学谋划党组织设置,推动成立了党总支和3个党支部,其中一个支部是由村集体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党员组成的产业党支部,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焦在产业链上,延伸党建触角,保障产业走得远、走得长。
为增强党建战斗力,工作队经过认真摸底最终选定了一名致富能人回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工作队还协助党总支抓制度建设和工作规范,利用微党课宣传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其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为有效发挥党员示范作用,驻村工作队积极组织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做合格党员,争优秀标兵”“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让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提高党员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让党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火护林、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等活动中做表率;先后组织全体党员到塞罕坝、董存瑞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学习培训,让大家开阔眼界、增强党性,不断激发他们的致富创造力。
创新脱贫机制
激发内生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靠增收,增收靠产业。工作队在发展产业时坚持生态优先,在特色、绿色产业上做文章,依托村级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让贫困群众成为产业链的直接受益者。
驻村工作队在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发展了7个扶贫产业和脱贫项目。其中,玫珑瓜种植项目投资307万元,占地200亩,建设标准冷棚208个,与海南纯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带动本村及邻村10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每户年获红利600元,贫困群众年就地务工收入约70万元。
金莲花种植项目投资60万元,占地60亩,共带动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79人脱贫增收,年实现销售收入14.5万元。
驻村队员王建军采摘有机金莲花
菊芋、菊苣种植项目占地30亩,带动10户贫困户增收。有机富硒马铃薯种植项目占地35亩,带动15户贫困户增收,在2019年10月八顷村马铃薯取得了有机转换认证。8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日发电275度,年收入7万元左右。
马铃薯储藏窖项目投资190万元,可容纳储藏2600吨马铃薯,不仅有效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和种植大户储藏难题,还通过延长储存时间错季销售,提高产品价格增加群众收入。
山野菜加工厂项目免费为本村村民提供野菜烘干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和增加收入。产业项目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不返贫,同时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2020年河北省委组织部授予八顷村“全省壮大集体经济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左二)与队员王建军(左一)查看玫珑瓜长势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近年来,驻村工作队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精心谋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完善文化宣传阵地,安装无线广播、开设村务公开、科普等宣传栏,建有党建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
协调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捐赠价值5万元书籍,包括种植、法制、科普、计生等10多种杂志,供村民随时阅读学习,引导村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先后组织了“合格党员、发展标兵”评选、“美丽家庭”、致富明星、帮扶先进、文明村组等评比活动;举办了村民运动会、村民晚会、书画名家走进八顷、八顷读书会、小手拉大手环保行等系列活动;组织了各类技术培训30余次,培训人数达600人次,基本达到一家一个“技术明白人”。
举办第四届八顷村农民工运动会
通过媒体平台先后推出了《俺村脱贫后的农民兄弟》《致富先锋》等系列作品,受到村民好评,作品被河北博物院、河北省图书馆永久收藏,形成了文化提振精气神、新风培树乡风美、宣传鼓劲争脱贫的良好局面,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八顷脱贫群众将价值20万元的有机富硒土豆捐赠湖北神农架林区,此善举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突出广电特色
热心服务群众
既要当好战斗员,也要当好宣传员。驻村队员王建军利用休息时间拍摄记录贫困群众的点点滴滴,用镜头见证脱贫,累计拍摄照片5万多张,视频50多小时,并制作了反映脱贫攻坚成效的专题片《前进中的八顷村》和反映山村美景的《山里都是好风光印象八顷》宣传片。
他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八顷”推送文章210篇,利用头条号“扶贫微媒”推送文章300多篇,最高阅读量达到23万,稿件先后被《河北日报》《河北扶贫工作通讯》《承德日报》等采用,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河北省人民政府、新浪、腾讯、搜狐网、凤凰网、澎湃新闻、长城网、河北新闻网等多家网站、媒体转载。他还利用村级广播宣传各项政策达300多个小时,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应急广播积极宣传疫情防控信息,让村民及时了解防疫知识。
同时,河北广播电视台、承德广播电视台、长城新媒体集团组织记者多次深入八顷村对驻村工作队进行采访报道,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为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枝一叶总关情,大事小事都是事。驻村工作队视贫困群众为亲人,用心用情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左一)为村民发放慰问品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动员全家参与扶贫工作,为八顷村老年人免费体检、义诊看病;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八顷村返乡大中专学生讲课,激发贫困学子报效家乡的斗志和信心;帮贫困户筹集资金扩建鸡舍,成立养殖合作社,带动6个贫困户发展柴鸡养殖。工作队为72岁的贫困户协调借款、改造危房,帮助其搬入新居;为家中不慎失火的贫困户申请意外险、特困救助和危改资金,帮其重建新房⋯⋯
重阳节驻村队员王建军(左一)给老人送补贴
几年来,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指导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人为贫困群众解决种养技术、创业筹资、产品滞销、就业就医、子女上学、金融贷款等300多次,一桩桩好事实事成为省广电局党员干部与群众建立鱼水情的连心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遍地英雄》栏目专题报道了驻村工作队倾心为民的动人事迹。
夯实基础设施
坚持生态优先
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驻村工作队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八顷村驻村工作队积极筹划了30多项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各类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先后修水泥路5.2公里,巷道硬化村组道路5630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10处,升级改造幼儿园、卫生室,安装路灯、生态厕所,配备垃圾清运车等。
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水利部门打灌溉机井4眼,彻底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并在通行沿线栽种观赏性垂柳2500棵、花树30丛墩,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上万株,绿化美化面积达100多亩。在八顷村主要街道安装了生态环保护栏,在金莲花、玫珑甜瓜基地加固了绿色环保围网,对500平方米的墙面进行生态图画绘制和生态标语宣传,有效提升了村居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感。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左二)与村民分享甜蜜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将消费扶贫作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有效挖掘市场消费需求,使农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生产端与消费市场无缝衔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推进消费扶贫从短期帮扶到长期共赢的转变。驻村工作队依托定点帮扶单位生态环境部和河北省广电局,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采取“以购代捐”的方式,消费八顷村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助农增收。
第一书记郭安治通过在抖音直播间“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推介八顷村扶贫产品“金莲花”,玫珑瓜作为“承德山水”扶贫产品进入北京活动现场,让消费者更有信任感和体验感,扩大了优质产品的市场,消费扶贫的最大效益也得到体现。工作队还结合农产品实际和市场行情,从拓市场、稳销路、保质量、树品牌方面入手,先后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衡水、保定等地23家企事业单位推销扶贫产品3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进一步巩固扶贫产业收益,增加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建设,加快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减贫、农村垃圾处置、畜禽粪污处理、农用地膜治理、农产品有机认证等工作的推动步伐。
工作队着力发展减贫产业,先后发展了富硒有机马铃薯、金莲花、菊芋、菊苣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和务工劳动实现多元化减贫增收,较好地发挥了生态修复、旅游观赏和减贫带动作用。
着力开展环境整治,针对脏乱差情况,协助村两委组织村民进行了“三清一拆”,设立卫生保洁员、清运员,设置垃圾回收桶,每周定期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利用环保部门配发的垃圾车收集到镇上存放点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彻底改善了村内卫生环境。
着力推进环保项目实施,在相关生态环保部门的支持下,对部分养殖户进行了三格式化粪池粪污处置改造,修建两处畜禽粪污收集点,全面实施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污水通过收集井、污水管网流进一体化处理,有效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同时,对全村2150亩草场、2万多亩林地制订实施了保护建设规划和措施,对草场、林地进行生态管护,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玫珑甜瓜、金莲花、菊芋、富硒马铃薯等有机农产品认证,八顷村马铃薯成功取得有机认证转换证书,其经济附加值成倍增长。通过资源产业、生计替代等多种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效果明显,形成了生态环保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让贫困群众成为生态产业链的受益者。
八顷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并在八顷村召开现场会推广示范村建设经验,减贫成效入选生态环境部“两山转化典型案例”;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外交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中方立场文件中,将八顷村生物多样性减贫的做法和成效作为一个案例进行了推介宣传。
在脱贫攻坚战中,八顷村工作队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合力攻坚,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成绩的背后凝结着驻村工作队全体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汗水,驻村工作队履职尽责、坚守一线、担当实干、一心为民、求真务实的情怀和作风,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作者王离湘系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安治系河北省广播电视局驻八顷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