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柚种植技术和管理视频_种植技术沙田柚视频_沙田柚 种植技术

“种柚子就像解方程,得一步一步来,急不得。”种柚近30年,梅县区柚农郑采勇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种柚方法。

什么时候给柚子树打药,什么时候施肥,“做题人”郑采勇心中有数,他善于通过环环相扣的“解题”,得出“最优解”,种出优质果。

水泥厂工人转行成为柚农,郑采勇几十年如一日,挥动锄头和剪刀,就像手拿画笔一样,在农村这一片广阔天地画下丰收的美景。

好柚有好价,好柚不愁卖。凭借过硬的品质,郑采勇的柚子供不应求,拿奖更是拿到手软。他笑称,一颗小小的柚子,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是养活他一家人的“致富果”。

郑采勇以柚子品质赢得市场。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郑采勇以柚子品质赢得市场。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一个抉择

水泥厂工人转行当柚农

头戴鸭舌帽,身着工装服,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脸庞黝黑得发亮,说话间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这便是郑采勇。

记者见到郑采勇时,他正在梅江区城北镇的一个果园里帮人修剪柚树,只见他三两下就将柚子树上的弱枝及过长的分枝修剪干净。

郑采勇到这里做短工已经好几天了,与他同行的还有不少人。从树下抬头望去,他们站在高高的柚子树头,身体紧贴着树的枝干,挥舞着手中的剪刀,柚子树因他们变换的动作而发出飒飒的声响。与郑采勇一样,这些都是上了年纪的技术工人,年轻人的身影一个都没有。

“种柚子太苦了,没有年轻人愿意干。”郑采勇的一句话,总结了这一行的特性。然而这种苦日子,郑采勇却已经坚持了29年。

说起种柚,郑采勇算是“半路出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梅州广泛发动农民利用山坡地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发展种植沙田柚。郑采勇的父亲郑维胜闻风而动,成为第一批响应号召、开山种柚的农户。

当郑采勇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时,父亲早已是声名远扬的种柚好手,然而成为“农二代”的决定还是让郑采勇遭受了不少非议。

原来,郑采勇18岁进入石扇镇原水泥厂,成为了大家伙儿羡慕的“领薪一族”。原本他以为自己就这样安稳过一生,没想到水泥厂效益江河日下,郑采勇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以后该靠什么吃饭?”

是继续做水泥工人,还是像父亲一样成为柚农?郑采勇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后者。当下有人笑话他:“一个后生守着荒山,能有什么出路?”

郑采勇没想过种柚能有什么出路,只觉得“只要愿意干,总有出头日”。

从水泥厂辞职后,郑采勇接手父亲的40亩果园,成为管理者。比起管理者的定位,郑采勇更愿意称自己为打工人。只不过,郑采勇不领工资,领的是零花钱。

一番顿悟

柚子要好看更要好吃

起初,郑采勇信心满满、干劲十足,跟着父亲学习如何种柚子、管柚子,然而市场给他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刚转行那几年,郑采勇正赶上金柚市场的低谷,原本两元多一斤的柚子,只能卖到六毛钱一斤,除去成本,根本没钱赚。

当时,有些柚农根本打不起劲来管理柚子,有些柚农甚至选择放弃种植柚子,低价格带来的恶性循环影响着每一个柚农,郑采勇的热情也很快被消耗殆尽。

为了节省成本,郑采勇不顾父亲的劝告,采用粗放化管理,最终让自己吃到了苦头。剥开一个柚子摆在桌面上,却没一个人愿意吃的场景深深刺痛了郑采勇的内心。

为什么柚子不好吃又不好卖?有业内人士认为,早期金柚没有品牌、没有商标,加上种植、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柚子的品质得不到保障。

“尽管有各种因素,但总的来说,就是品质不过关。”郑采勇一语道破。他很快意识到,如果再不提高品质,自己在种柚这条路上会越走越黑,最终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

1992年,梅州正式把本地出产的沙田柚的商品名确立为“梅州金柚”,“梅州金柚”品牌开始打响。

乘着这一东风,郑采勇下决心突破质量关。他遍访周边柚农,寻找种出优质柚的“密码”。一次,他发现,使用有机肥种出的柚子口感较好。

为了种出优质果,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郑采勇不惜提高种柚成本,不断尝试有机肥的不同搭配方法。几经试验,他得出“最优解”:使用花生枯与鸡粪发酵后的有机肥,更容易种出优质果。

“纯黄泥土种出的柚子没有牛肝土种出来的柚子好吃。”郑采勇边剥柚子边跟记者分享他的种柚秘籍。

在郑采勇看来,种柚子就像解方程,其中土壤跟肥料是“解题”的关键,至于何时打药、何时施肥、何时修剪,则要综合天气因素。

比如今年气候持续干旱,郑采勇就提前做好了应对策略,加大浇灌力度,确保金柚口感好、水分足。他笑言,今年抽水的电费都不敢算,以前每个月电费才100多元,今年每月电费至少1000元起。尽管如此,郑采勇却认为这很值。

付出总有回报。事实证明,郑采勇抓柚子品质这事抓在了点上。经过漫长的坚持,郑采勇种出的柚子得到了质的飞跃。原先剥开柚子无人要的境况变成了现在的一柚难求。

一生追求

以品质赢得客户好评

“勇哥,你家柚子还有吗?”

“要等明年啦。”

……

这几天,郑采勇微信上收到了不少人的询问,这些多是老客户。自从把柚子品质提上去以后,郑采勇的柚子就不愁卖。经过口口相传,老客户带动新客户,形成连锁反应,让郑采勇的柚子不用发朋友圈就销售一空。

梅州市兴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早早看中了郑采勇柚子的品质,与郑采勇签订收购合同。每年,郑采勇只留下几万斤柚子自卖,其他均被企业高价收购了。

就连郑采勇自认为较差的柚子也被外省客户抢购,更是收获好评无数。而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品质的追求。

日前,2021年梅县区“十大优质金柚示范园”评比活动获奖名单出炉,郑采勇家的果园榜上有名,位居前列。

从2005年起,梅县区坚持每年举办“十大优质金柚园”评比活动,并把该项活动作为提高梅县金柚品质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旨在示范引领广大柚农抓好金柚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梅县金柚质量、擦亮“梅县金柚”品牌。

自活动开展以来,郑采勇的名字就成了获奖名单的“常客”,而这,也是郑采勇颇为自豪的事。县镇的每一次评比,只要郑采勇参与,就准能把奖带回家。

当被问起已经获奖几次时,郑采勇思索良久,却没法给出具体的数目。“太多了,实在记不清。”郑采勇笑着说。

荣誉背后,是郑采勇种植金柚时不为人知的心酸历程。细看郑采勇拿奖拿到手软的双手,满是厚厚的老茧。要种出好柚,得精细化管理,这些年来,郑采勇夫妻二人沉浸在果园里,打药、施肥、浇水……一年到头,闲下来的功夫只有个把月。

靠着勤劳的双手,郑采勇夫妻二人不仅养大了一双儿女,日子更是过得越来越红火。每年,他们种柚子的利润就超过20万元,闲时郑采勇也会做些技术短工。如今,郑采勇夫妻二人已经在城区买房买车。

当记者问起今年55岁的郑采勇何时考虑退休时,郑采勇说:“再干多10年,等果园租期一到,自己就不干了。假如儿子想要干我这一行,我会支持到底。”他说,只要用心,农村也大有可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