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第一财经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显示,排在营商环境指数前十位的城市分别包括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和苏州市。

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来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摆在全市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市各区推出各项政策措施,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要看到,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北京在营造营商环境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企业来讲,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没有终点,永远都走在路上。面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面临当前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北京仍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全力以赴推动营商环境取得根本性、实质性改善方面有大提升。

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强动力”。优化营商环境实质上是一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门易进、脸好看、事不好办的问题,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吃三顿”“中梗阻”“小鬼难缠”的问题,不按制度办事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群众意见不小,企业不堪重负,已经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着力创新行政审批流程,抓好“一键式”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理环节、强化部门协同、大幅压缩办理时限,用好“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开展“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全面推行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实化政策,聚集抗疫“正能量”。新冠肺炎疫情给营商环境带来考验,北京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着力实施降本减负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企业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巩固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成果,扎实做好“政银企”对接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建立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强化民营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今年3月27日,北京市出台颁布了《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地方法治层面进一步推动北京营商环境的提升。就在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从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质量提升、政务服务、法制保障五个方面提出28项举措,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具体细致的举措,对于助力首都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强化沟通,营造“亲”“清”大环境。“亲”商,廉洁从政。所谓“亲”,就是坦荡真诚地同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与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形成正常的政商关系。为此,北京着力深化“双创双服”活动,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帮扶责任制,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经常听取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北京全面建立了“好差评”制度体系,定期走访监测联系点,为企业提供更精准及时、优质高效的对接服务。

严化督导,转变作风“添动能”。营商环境建设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深入推进机关思想纪律作风整顿。北京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向效率低下、行事拖沓、慵懒散等现象开刀,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不正之风亮剑,真正让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时尚,真正让营商环境有一个新提升、新气象,有力推动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确保全市各区营商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首都形象。首都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大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创业发展的“高地”“沃土”,真正让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好上加好,进一步加快推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献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