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箱蜂一年收入万把块,4头牛卖了一万七八。”近日,在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刘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增军和笔者说起2020年的收入,一脸甜蜜。
可是说起从前,李增军说“没戏唱”:根儿里穷,妻子聋哑,儿子上学,没有收入来源,住的是土坯房,一到雨天就担心。
濒临丹江的刘裴村,30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虽然靠近八仙洞、丹江大观苑等景区,但交通不便,多年来,乡亲们一直守着几分薄田“望天收”。作为淅川县深度贫困村,截至2015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643人,贫困发生率达55.9%。
“我们按照‘旅游产业立柱、光伏产业兜底、艾草产业增收’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仓房镇镇长肖扬说。
沿着盛仓公路东行500米,一股浓浓的艾草香味扑鼻而来。“村里的艾草合作社正在加工艾条呢。”肖扬介绍,目前,仓房镇发展艾草3600亩,并引进了艾草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
“仅刘裴村,就种植艾草近千亩,通过种植、务工、销售等带动130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创收。”淅川县人大驻刘裴村第一书记周玉巧介绍。
正在搬卸艾草的张奎富挺了挺腰说,现在种了7亩艾草,每亩年收入2000元;平时在合作社打零工,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红,这一年下来,收入两万多元。
一边种“艾”致富,一边靠“爱”脱贫。淅川县各级扶贫干部还立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因户施策,实施“点穴”式帮扶。为了让李增军鼓足干劲,创收致富,扶贫干部常和他促膝而谈,拉家常、讲政策,鼓励李增军把“志”立起来,引导他学技术,利用生态林养蜂。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6年底,李增军尝试养殖6箱蜜蜂,随后逐步扩大规模至30箱。蜂养成了,销售却成了大问题。“扶贫干部在县城帮我推介产品。现在,我的原生态蜂蜜供不应求。”李增军感激地说。
初尝“甜蜜”滋味的李增军,变得更有劲了。第二年,他利用养蜂的1万多元收入和产业奖补资金,买了两头母牛,发展养殖,开始多元化“创业”。2020年,李增军家净收入56000多元,“小康路上,有爱相伴,咱日子越过越甜蜜!”李增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依托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和坐禅谷等景区优势,扶贫干部“牵线”,中润园公司入驻。村里的2000多亩山坡流转给企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现在,一年收入6万多元。在家门口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薛志发感慨,这都得益于扶贫干部。
每逢节假日,仓房镇附近的各大景区游客爆满。2016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燕占会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农家乐。“住着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民宿,吃着农家饭、山野菜。游客图的是咱这山清水秀、鱼肥水美的悠闲惬意生活,一住半个多月都不想走……”燕占会笑着说,他家今年收入6万多元。
今天的刘裴村,整齐划一的新村民居,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亮丽洁净的生活环境;产业扶贫多样化,群众收入多元化;安排扶贫公益岗位90个,181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通过技术培训实现就业。(淅川县委宣传部 杨振辉 李雪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