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峰 扎根农村 弘扬国学
吴海峰是土生土长的应县人,他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情怀与教育情怀的乡村振兴事业的践行者和立身行道者。
20多年来,吴海峰从上海到乡村,从全国到地方,往返兜转,几多去来,在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及乡村振兴的路上,无不闪现着他的身影。他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积极奔走、贡献所能。
从1997年起,吴海峰作为国内最早推广国学经典教育的践行者,对国学经典教育进行了深度探索与实践。2006年在应县老家创办了山西省第一所国学幼稚园——英才国学幼稚园。从幼儿基础教育做起,率先为全省的幼儿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做了诸多前瞻性的探索与实践。
2009年,有感于城乡教育之差异,吴海峰本着那份乡土情怀与文化教育情怀,在创办山西省内第一所国学幼稚园的基础上,再次从上海回到应县,将事业重心投入到了国学教育走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亲自培训年轻师资,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该校曾被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全省首家国学进课堂小学实验基地”,并协助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圆满完成了“全省农村小学国学进课堂”的实验课题。为农村教育事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该校在创新教育与实践探索当中,总结了诸多前沿经验,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与课业的提升做了各种全面、系统的尝试,对全省国学经典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农村学校践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累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理想与现实面前,在利益与情怀面前,身为常人,我们很难理解吴海峰这样的“长线行为”。他的父亲不解地说:“别人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再由城市转到更发达的一线城市,而你却从一线城市上海又转回农村发展,不惜放弃自己已有成就,做那些所谓的你喜欢的事业,实在是难以理解”!而吴海峰先生却认为,是家乡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也成就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想为家乡做一点有益的事。
期待有更多像吴海峰一样做振兴乡村文化的践行者,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晨曦)
江利斌 回乡创业辟出新天地
他千辛万苦走出大山,却又义无反顾回到乡村。他放弃保研资格,回乡创业,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他就是黎城县优秀共产党员江利斌。
江利斌1989年出生于黎城县北委泉村,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走出山村学知识,学成回报家乡。2010年,江利斌如愿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高考前的江利斌就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学农业、学技术,探索适合自己及适合在家乡发展的好项目。
2014年,江利斌终于要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了,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决定保送他读研。然而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面对这难得的保送机会,江利斌却放弃了。尽管他的决定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经过苦苦摸索,提出以“山西农业大学+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发展农业产业,破解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窘境。同时,江利斌发现核桃和食用菌两个产业十分适合在农村广泛推广,于是,他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黎城利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始带领村民种植香菇致富。
江利斌载着梦想起航。每天在田间地头一呆就是一天,有时甚至忘了吃饭……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他所成立的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50多户,种植核桃树1000余亩,户均增收3000多元。黎城利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修建大棚24个、冷库3座、接种室200平方米,用于栽培食用菌。他带领乡亲们建设食用菌和核桃示范园,为数十户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2014年,江利斌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5年,荣获山西省“科普惠农先进个人”;2016年,获得“山西省十佳最美村干部”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长治市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江利斌告诉笔者:“安逸的青春只能换来一生的悔恨,追梦的岁月才能成就荣耀的人生。”(秦宁)
尤金莲 让富硒农业带动农民致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今,“富硒”已成为河曲当地农业的“主打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它的领路人就是山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尤金莲。她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河曲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注定了这里的农民靠天吃饭。身为农民,尤金莲深知农村的苦,理解农民的难。从早年以农民经纪人收购农副产品,到成立河曲县昌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再到成立山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多少年游走于市场和农田之间,她脑子里始终在想,如何让山区农民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
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尤金莲一直在市场里调研,寻找让农民真正致富的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中国科技大学尹雪斌博士,结缘富有机硒新科技。2013年,她注册成立山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立“莲宇康”品牌,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全面推广富有机硒功能农业。十年来,公司先后荣获山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等荣誉,2021年“莲宇康”小米荣登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榜。
她致富不忘众乡亲,积极带领村民走出困境。引入“订单经济”,推广“公司+高校+合作社+种植农户”经营体制,每年年初与农户签订富硒种植协议,为农户提供富硒种子、有机肥,种植过程中公司技术人员全程服务和指导,让农民种地没有后顾之忧。目前,订单种植面积达40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小杂粮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产优质精品,树百年莲芯”,打造晋西北有机旱作物原生态区域公共品牌,是公司奋斗的目标。尤金莲和她的公司瞄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进富硒农产品深加工,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让富硒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走向富裕、收获幸福的大产业。(李勇)
彭兆杰 念好“养牛经” 迈上富裕路
35岁的彭兆杰是运城市夏县水头镇付家庄村一组村民。自2018年开始养牛,从最初的“小牛倌”,到如今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春分时节,笔者慕名前去采访。彭兆杰前些年和父亲开办制砖厂,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因污染环境被停产,他一直在想该如何转型发展?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他觉得养殖肉牛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错还能顾家。说干就干,彭兆杰筹措资金,建牛舍、囤饲料、购种牛,搞起了黄牛养殖。
为了把牛饲养好,彭兆杰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班,还购买了养殖方面的书籍,抽空认真学习养牛的知识。搞不懂的问题,就上网查询。通过认真学习和摸索实践,彭兆杰终于掌握了肉牛的养殖门道,四年多来他的牛越养越好,越养越多。
目前,他承包了村民的40亩土地种植饲料草;为节约成本,他购买了打料机,挖掘机、运输车等配套设备。2022年,彭兆杰不仅收回成本,还有了盈余,现存栏种牛32头。
彭兆杰是个热心人,他主动帮助有意向发展养殖的村民规划养殖场地,并为他们讲解养殖的科学方法;对前来咨询养殖中遇到的问题,他从不隐瞒成功的经验和技术,认真进行传授、帮扶;他经常召集大家互相参观,交流经验教训,抱团发展,使养殖业不断扩大。现在该生产队的彭文生养羊50多只,彭乔养兔500多只,彭云飞养羊150只,初步形成规模;贫困户彭海豹也发展起肉羊养殖,从开始的19只小羊,经过两年的精心饲养,不仅收回了投资,还发展成30多只的羊群。6户年轻人在峨嵋岭上安营扎寨,全身心投入到养殖事业上,收入逐步增加,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养殖产业,让彭兆杰实现了期盼已久的致富梦,也让他成为村里养殖产业致富的带头人。谈起下一步打算,他信心满满地说:“有党的好政策,我一定要把牛养好,把周围的养殖户带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彭建国)
刘丽丽 搞好非遗传承 打造特色产业
今年37岁的刘丽丽有20余年的面塑从艺经验,现在的她不仅是岚县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青联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也是山西省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文化特聘教师,将面塑带进校园、企业、社区、景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面塑工艺。
暑假期间,她还在老家吕梁市岚县的面塑工坊开设了面塑教学班,免费教周围的学生做面塑,让更多学生通过面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丽丽说:“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面塑工艺,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希望更多人通过面塑工艺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每天忙完回到家,刘丽丽都会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现场教学。
刘丽丽来自面塑世家,面塑工艺传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第八代。从小耳濡目染,她对面塑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从六七岁开始,她就经常跟随母亲袁建华捏泥人,逢年过节时跟着母亲捏糕灯灯、寒猪、寒羊、蛇燕燕、十二生肖等各种面塑作品。
现在,刘丽丽已经成为一名面塑研发及高级技师。从2012年开始,她带着面塑工艺走进校园、企业、社区、景区。与此同时,她还参加《黄土地》《吕梁山》《中国女红岚县面塑》等各种面塑专题片的拍摄。2018年,刘丽丽本人及作品被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载入“一带一路世界邮票纪念珍藏册”。
2018年,她被吕梁市评为“吕梁市巾帼脱贫致富带头人”,被山西省职业技术学院聘为“传统文化特聘教师”。2019年2月,她在太原参加山西省第三届花馍艺术节,并荣获“面塑技艺最佳传承奖”。2022年9月,吕梁市妇联推荐在运城参加“大国农匠·面花制作大赛”活动,荣获一等奖。在传承守艺的过程中,刘丽丽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各种殊荣。
在保护传承技艺的同时,刘丽丽研创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开发的产品有婚丧嫁娶、老人祝寿、生日庆典、旅游纪念为主题的系列面塑产品,形成了独具岚县特色的面塑文化产业。(张艳霞)
张达飞 用艺术绘就美丽乡村
3月末的塞北,积雪还未完全消融,大同市浑源县青磁窑镇的龙蓬峪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他们走进达飞艺坊艺术展馆,在绘画与艺术品之间感知不一样的美丽乡村。
去年5月,龙蓬峪新业态发展规划项目——达飞艺坊艺术展馆正式启动,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张达飞是这个项目的策划与负责人。她在龙蓬峪景区成立了工作室,带领学院的10余名学生,对当地文旅资源进行艺术包装,开发文创产品和创作美术作品,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添一份力。
“在姚丽英校长和石凤珍副校长的支持和带领下,我们克服了众多困难,希望用艺术的独特形式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张达飞任教已有30年,除了传道授业,她更希望将多彩绘画传至乡村广阔天地,让艺术之光照亮乡村文旅振兴之路。
从2017年起至今,张达飞在工作之余,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带领学生们在基层农村策划实施美化乡村壁画创作、乡村文旅振兴演艺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和乡村文旅振兴事业中。在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他们进行墙绘、浮雕、装置等美化项目,让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与正能量传递美育的社会功能。
2021年5月,张达飞应邀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同写生采风活动的接待联络工作,服务奔波在乡村与市县各个可以展示大同人文自然的景点,希望艺术家们通过画笔让外界了解大同、走进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