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丝鲈为东南亚特产淡水鱼类。该鱼蛋白质成份丰富,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当年苗种经8个月饲养内可达800-1000克,最大的个体可达20公斤。在养殖者和消费者中非常受欢迎,是国际市场上非常走俏,是一种高档经济鱼类,在越南等地素有“财神鱼”之美誉。由于长丝鲈的生活习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我国南方的气候相吻合,且饲料来源非常广泛,近年来,我国有少数地方作为观赏鱼引进。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利用土池养殖长丝鲈,由于其环境物理化因子接近自然环境,长丝鲈生长速度可大大提高。
一、池塘条件
长丝鲈属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很严,适宜的水温为22-32℃,最佳水温为24-30℃,随着水温的下降生长愈缓慢,当水温降至16℃时,停止进食,如果水温低于12℃时,则会导致冻伤,甚至死亡。因此,应当选择冷、热水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肥瘦适中,排灌方便的水面作为养殖池,面积2~3亩,水深在2米以上,水质要求微碱性,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由于该鱼腹鳍为两条较硬的长丝延伸至尾鳍,且鱼体而宽,为了防止池壁池底擦伤鱼体,故养殖池宜采用土池。
二、苗种放养
尽管长丝鲈对水中的溶氧要求不高,但也须讲求种苗放养的方法与技巧。(1)清塘消毒:放养前,每亩水深20cm时,用100kg生石灰全池泼撒,2天后,将池水灌至60cm深度;(2)肥水下塘:苗种下塘前每亩施绿肥150kg,同时每亩投豆浆3kg,当在池塘水体中出现大量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后即可投放种苗,并将池水水位逐渐升高至约2m,并施用有机肥;(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直接影响长丝鲈的生长速度和出池规格,根据鱼种规格、质量、饲料来源、池塘生态条件、管理水平以及市场情况等确定放养量,如果池塘有足够的水源,一般每亩可放养3.3cm左右苗种5000~7000尾,同时每亩套养鳙鱼50~80尾;(4)放养要求:首先,引种要求纯正,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质健壮。其次,长丝鲈宜单养,若要混养,宜与滤食性、草食性鱼类混养,不应与杂食性鱼类混养。最后,放苗时应对鱼体进行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或用15~20ppm的高锰酸钾浸浴15~20分钟。同时,要注意调温下塘,低温期放苗易感染水霉病。
三、饲养管理
日常管理应做到“四勤”:勤巡塘、勤观察、勤投喂、勤防病害。在具体的饲养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饲料投喂:在鱼种培育阶段,前期饲料应以动物饲料为主,中、后期投放全价颗粒饲料,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应达到30%~50%,各种营养物质应平衡,特别是动物性蛋白质含量应充足。鱼苗入池24小时后开始喂食,每天2次,上午9点到10点,下午4点到5点,投喂鱼糜与花生饼各50%,二者搅拌后按鱼体重的10%~15%投饵,也可以将幼苗配合饲料与丝蚯蚓结合,先投喂一个月,再投喂配合饲料。在成鱼养殖阶段,可投喂粗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的全价颗粒饲料,投饵率为5%,分早、中、晚三次投喂。由于长丝鲈的口径较小,应注意饲料颗粒大小的选择。在投喂过程中,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随机检查,并结合长丝鲈生长及吃食情况调整饲料的投喂量和方法。
2.水质调节:随着鱼体的增长和投饵量的增加,鱼类排泄物及残饵沉积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引起水质恶化,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节水质。一般来说,每半个月换水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水的50%,且注意温差不宜超过2℃。由于长丝鲈喜欢生活在平静的水体中,并且惯于垂直上下活动,因此要求水体要适当深一些,并且不宜频繁或大量换水。在长丝鲈生长的池塘中,水面不宜有水生植物覆盖。由于在长丝鲈的情况下,也可在半咸水中生存,因此,对水质要求微碱性,酸性水质很容易使它发生病害,因此,应该及时增加水的pH值,可采用在池塘中撒些壳灰或投放经发酵的畜禽粪便等方法予以调节。
3.病害防治:水霉病、苗头鳋病、白点病、鲺病、车轮虫病、疮疹病是长丝鲈的多发病。长丝鲈病害应以预防为主,一旦病菌侵入,就很难治愈。具体的防治方法如下:一是保持池水温度在24~30℃之间;二是每半月用25ppm生石灰或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三是及时调整水质,经常清洗食台,清除残饵污物;四是坚持投喂新鲜饵料,定期在饵料中添加药物防病;五是创造良好环境,保持池壁光滑,池内无杂物,生产中谨慎操作作,以免操作损伤鱼体诱发病害。在阴雨、闷热或骤冷天气应勤加看管,日夜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发生病害时,及时请专业技术人员诊断治疗。常用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有食盐、生石灰、高锰酸钾、水霉净及敌百虫等抗菌素和杀虫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