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2019畜禽种业发展研讨会暨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会”在甘肃平凉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畜禽种业发展,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发展的精神,探讨畜禽种业科技创新思路和措施,着力提升畜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肉鸭生产国和消费国,约占世界的70%。每年出栏商品肉鸭约35亿只,年产鸭肉超过700万吨,各类北京鸭的市场占有率为85%,麻鸭、番鸭、半番鸭约占15%。肉鸭产业的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肉鸭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鸭肉食品种类繁多,区域性消费特点鲜明,不同食品需要特异性的肉鸭品种提供支撑。研究建立高效的、适合我国不同食品加工需要的肉鸭新品种是未来我国鸭肉食品加工、消费的必然需求。
在此背景下,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员做了题为《我国肉鸭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侯水生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内市场对肉鸭需求旺盛,但肉鸭种源却长期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企业引种成本极高,负担极大,从源头上制约了我国肉鸭行业的发展。引进品种鸭肉的品质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也间接限制了肉鸭产业的发展。此外,引进品种的抗热应激、抗病性弱,死淘率高。因此,我国亟需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瘦肉型肉鸭新品种等,对保障我国肉鸭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同时,侯水生研究员也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当下中国肉鸭育种的总目标和北京鸭遗传育种技术创新。当下中国肉鸭育种的总目标是(1)培育优质、高效、烤鸭专用北京鸭新品种,改填饲为自由采食,满足北京烤鸭对品质的需求;(2)培育适合加工咸水鸭、卤鸭、板鸭等食材的、皮脂率更低的、饲料转化效率更高的瘦肉型北京鸭新品种,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提升我国肉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培育优质小型白羽肉鸭,满足市场对“优质”的需要。
北京鸭遗传育种技术创新有(1)北京鸭RFI的选种技术;(2)超声波活体快速测定北京鸭胸肉厚度技术;(3)鸭脖性状的变异性研究;(4)肉鸭肌胃性状选择技术;(5)鸭基因功能定位研究;(6)抗III型肝炎病毒的北京鸭新品种培育。
并以实现了产业化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等畜禽新品种为例,介绍了当前中国肉鸭育种工作取得的成果。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配套系2017年7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配套系)的商品代肉鸭较外来北京鸭的商品代肉鸭多收入0.46元/只,2017年草原鸭鸭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3.9%。培育出的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高,生活力强的特点,其皮脂率低、肉质好,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中新白羽肉鸭的成功培育,可大幅减少引种费用,并提升父母代养殖、商品代养殖、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益。
中新白羽肉鸭不但打破了国外品种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而且其生产性能已经达到或超过引进的肉鸭品种,有力的提升了我国肉鸭产业核心竞争力,未来国产肉鸭品种将成为我国多元化鸭肉生产的主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