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专业的人物采访节目,那么就非《杨澜访谈录》莫属,对于基础薄弱并且对内容好坏没有辨识力的同学来说,杨澜的采访永远是专业的、有规律可循的。
并且受访者都是各自领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具有深挖价值,金句频出、故事经典。虽然自2016年应该就没有更新了,但是对于学习人物采访已经足够。
其实除了《杨澜访谈录》,我有看过很多网友推荐的比如说俞敏洪的《灼见》,易立竞的《立场》等,基本上每一期我都看了。
俞敏洪的《灼见》邀请的是一些企业家、行业领先者,大部分是他自己的朋友和人脉。
它的受众人群就是设了门槛的,看起来趣味性不太高,并且俞敏洪本人特别喜欢探讨一些哲学性问题,在我看来有点喜欢把所有的问题上价值,带着他个人对于问题的好恶,虽然犀利,具有深挖的价值,但不够客观。
整体的流程和主题需要费精力去琢磨,对于人物专访学习很难提供有效信息。
《立场》大多邀请的是明星,虽然已经尽可能的规避人物八卦的部分,但是还是难以避免明星自己本身的程序化、和人设。
对于学习人物专访意义也不太大,并且易立竞老师的采访风格真的可复制性很低的。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受访者大多是我们的客户是甲方,过于犀利不好,并且还要尊重客户想要的采访方向。
这里我觉得也包括《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等娱乐性太强的采访节目。
我举得这三个例子,其实很具有代表性,如果小伙伴们有看其他的采访类节目,可以带着目的性去观看,斟酌一下。我现在是避免浪费过多的精力在娱乐或者其他目的上,毕竟我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所以这里也只讲到对于学习采访有帮助的部分,实际明星采访我也挺喜欢看的,毕竟有八卦嘛~
2.阅读书籍:
最近一个月,我在读《朗读者》的文字整理,对于我们的眼界拓宽还有知识的丰富比较有用。但是最多的时间还是花费在研究杨澜《提问》中,我看了将近半个月,把阅读速度降下来,每个章节都在做分析。
其中的方法论对我帮助很大,而且可以结合《杨澜访谈录》一起看,书中很多方法的整理很清晰,有条理,并且很多举例都是《杨澜访谈录》中收录的。之后我也打算将这本书学习过程中我做的笔记分享出来,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蹲一下。
在这里也要给很多与我需求相同、类似的同学一个小tip,很多渠道推荐的书籍,与新闻写作相关的特别多,但是由于针对人群和我的需求有偏差,感觉如同隔靴搔痒。
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你说有用肯定是有用的,但是实在感觉枯燥,并且看完了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最后感觉好像没看什么,记在脑子里的有画面感的东西太少。
铺垫太多,对于专业学习的学生面对考试应该是有用的,但对于要直接用在工作中出稿实战的话,用处比较小。所以懂得如何筛选工具书,也是快速学习、提升效率很重要的一步。
3.跟紧实时稿件更新:
翻看采访类、人物纪实类公众号,比如《人物》《晚点late post》《最人物》《遇见张小娴》《晚睡》《谈心社》《她领袖》等,会发现,他们的原创内容关于人物的在结构上会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找到规律的知识总是最容易学习和吸收的。
当我们重复性的学习同一类知识,对于基础提升是非常有用的。这些公众号是我经常仔细翻看,并且要分析结构、总结金句、总结精彩故事。
这些公众号中,最为推荐的是《人物》《最人物》《她领袖》,我自己的需求是对人物本身的深度采访,以人物介绍为目的,跟人物相关的行业、品牌、成就都是为了丰满人物。
如果想要对于行业新闻简介、看法深度报道,通过采访表达出来,那么《晚点late post》是很不错的,观点、视角非常棒。
4.在知乎上:
我经常会在工作疲乏的时候,休息间隙翻看知乎上很多资深答主的关于人物专访的知识点整理。
很碎片,但是会有很多小方法,结合平时系统性的学习,经常会产生共鸣,帮我们把之前学习串联起来,给个说法。
然后,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方法,不同的阶段肯定会有些许不同,现在我是带着学习目的的,对于我的短期提升很有帮助:
1.实时记录:
做自媒体或者新媒体,都是要时刻获取信息的,无论是数据、图文、短视频、长视频节目,都有很多信息和实时感悟。
之前上我们的企业课程,有位演讲导师讲到她会在手机中建两个银行:金句银行、故事银行。
所有在台上侃侃而谈的金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是基于平时的积累,很多演讲专家都不是现场即时发挥的,那样的不确定性太高。
那我也以此学习到方法,只不过我称之为“金句宝库”“故事宝库”,并且装的不是我个人的故事,是通过上段交代的学习途径积攒。
并且,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我都会立刻在手机的收藏夹或者备忘录记录下来。除了金句、故事,我还会记录学习感想、读后感、观后感,当然,大部分的记录都相关于人物写作。
之后在写专访提问和人物专访稿件时,也可以从“宝库”中找找灵感,用用金句、故事,当作自己的一个小型资料库。
2.借助软件交流记录:
我有借助“微信读书”的APP,之前都是用的小程序,但偶然发现,APP的功能更多,比如可以划线、对划线处发表看法,也能看到其他人在阅读到有些段落时产生的看法,这也是一种隐藏的交流,非常棒。
现在很多的阅读软件应该都有这些功能,虽然我很喜欢看纸质书籍,但是如果带有目的地学习阅读,借助软件会更方便省时。
3.回答问题:
我会在知乎上关注与“采访”“新闻写作”“公众号写作”“如何提高问题”等问答,并且一有时间就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上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开始阶段,可能得到的反馈会很少,但是我相信时间长了,当我发表的看法有可讨论度或者与大家产生的共鸣强了之后,会有点赞和就我提出回答的讨论,这些一定有助于我对自己所有知识的梳理,也会提升自我地认知。
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目标,但是无疑最能激励我们学习的,提升我们学习效率的,就是“工作需要”。
不同的环境,会激发我们不同的潜力,我一直认为,顺势发展是最简单也是成长最迅速的一种成长方式。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会的去学,学完了就分享出来,虽然不具绝对的权威性、专业性,但是通过我的实战经验去验证,我可以帮助大家把我走过的坎规避掉,把很多我的学习心得分享出来,这样才算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