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高,绿色采摘招客来;免费代销售,村民生活添滋味;生态种养强,变废为宝促振兴;植桑养蚕出新招,金蚕银叶助增收……近年来,南通如皋坚持求新求变,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可持续、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绿色种植,拓宽百姓致富“新路径”

走进石美琴家庭农场,园内色泽红艳的火龙果格外抢眼,浅尝一口,软糯多汁,口感酸甜。据悉,2018年,火龙果所在的20亩高标准连栋大棚开始建设,农场内部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全方位监控设施、围栏、滴灌等基础设施。目前,农场占地40亩,种植火龙果、樱桃、黑塌菜等果蔬,均用于观光采摘。黑塌菜等果蔬,均用于观光采摘。

图片1.png

农药是不能打的。”提及农药使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兼农场负责人黄新峰回答得十分坚定,他表示,农场周围有些桑蚕养殖户,蚕对农药很敏感,即使蚕吃过的桑叶上有微量的农药残留,也会引起中毒,为此,农场决定不打药。那无农药,如何治虫?据了解,农场采用人工防治,通过人为干预,及时灭虫;除了无农药,农场还使用有机肥,以及火龙果套种西瓜,保持土壤健康。据悉,火龙果亩产4千斤,农场还设有休闲娱乐项目和相关设施,进一步提高了采摘的可体验性,年采摘近1.3万人次。

为村民谋增收、谋福祉,是黄新峰一直以来的心愿。农场平均每年用工12万元,在采摘期为周边3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黄新峰还扮演起“推销员”的角色,无偿代销果蔬,通过免费送种子、免费技术指导、兜底回收等方式,解决周边农户们“种什么”“怎么销”的实际难题,成为了农户们的“贴身顾问”,2022年收购甜豌豆1385吨,收购小米辣椒50吨。江安镇这条“带领富”的发展新路子正越走越宽。

生态种养,奏响绿色农业“振兴曲”

走进新时家庭农场,一串串阳光玫瑰葡萄挂于枝头,颗颗晶莹圆润,果大肉甜。尝起来甜度爆表的葡萄,其背后的种植技术,可不一般,如葡萄栽培过程中,农场没有使用常见的套袋技术,而是安装防尘网;更值得一提的是,对葡萄生长起关键作用的肥料,农场则采用了生态循环模式,为葡萄提供天然好肥。

图片2.png

经党总支书记周学良兼农场负责人介绍,我们了解到该模式更为具体的运作流程,农场内的养猪场所产生的粪污,经由沼气池发酵,形成优质沼肥,这些天然肥喷施于田间,为农场的花卉苗木、葡萄、有机稻等经济作物提供能防治虫害的绿色“营养餐”;此外,农场将粪污固液分离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沼气发电余量并入了国家电网;部分污水经处理后回冲圈舍,改善了猪舍环境,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圈。

“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场的生态种养实践成效显著。据悉,农场年上市优质猪1.8万头,沼气年发电量可达80万千瓦时。与此同时,高品质果蔬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周学良表示:“在采摘之外,我们还采用订单式销售,农场常年收到来自上海、南京、苏州等多地的公司订单。”2012年,周学良开始探索现代化、规模化种植,开设了如皋第一家家庭农场,如今,农场“种养循环模式”的成功实践,使之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成为全南通唯一,此外,农场还包揽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带动了村里多人就业,以及众人创业,吸引省内多家家庭农场前来“取经”学习。

植桑养蚕,迈出产业发展“大步子”

走进周庄社区,你会发现几乎每户人家都种有桑树,这个有着2700多亩桑园的村子,其桑蚕养殖的历史悠久,桑蚕产业一直是社区的特色产业,然而近年来蚕桑产业发展受阻,传统产业亟待转型。

图片3.png

产业转型助农增收,创新赢得发展先机。面对桑蚕产业发展现状,社区立即做出行动,积极应对,先向群众问情况,讨看法,“还是要养蚕,这是我们的传统产业,有优势。”“以前的方法要改,去学新方法、换新的桑树品种。”在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中,社区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建议,结合村内桑蚕产业情况,迈出了产业发展的“大步子”。

为了养殖户掌握好新技术,种好新品种,社区邀请农业专家来指导,养蚕大户进行经验分享,以及建立蚕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现农户收入稳,产业发展优;为增加桑蚕产业附加值,社区深入探索蚕茧、桑叶深加工的新路径,蚕丝被、桑叶茶、丝制手作等产品涌现,进一步拉长了桑蚕产业链;社区还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云养蚕”,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桑叶枝上青,胖蚕吐丝忙,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据数据显示,周庄社区养殖户达到865户,桑蚕产业总收入达11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近70万元。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当下,如皋市正通过绿色采摘、生态种养、植桑养蚕等多种举措,为百姓生活添新彩,为产业发展增动力,为乡村经济增长加活力,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新图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