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种培育是指从5厘米左右的小鱼种养成体长15~40厘米的大鱼种的过程。
1.池塘条件:鱼种培育用水泥池或是土池,在室内或是室外都可以培育。以室内或水泥池培育条件更好些。室外培育,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并且电力设施齐备。室外池塘面积以1~10亩为宜,水深1~2米,水质必须稳定,水体溶解氧量高,一般要达到6毫克/升以上,水温控制在20~22℃。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小,配备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2.清塘消毒: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清塘消毒,方法是将水排干,曝晒7~1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75千克/亩。对于难以将水排干的池塘,可带水清塘,每亩泼洒生石灰100~150千克,其步骤是池塘先进水15~20厘米即可,用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 60目筛绢过滤,也可以用茶籽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籽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
池塘要设好进、排水管道,不要重复用水,即一个池塘的水排出后不可以进入到另一个养殖池塘中。
3.肥水:清塘消毒后池塘注水并施肥,每亩水面第一次施肥量为75~100千克,培育鲟鱼初入塘时所需的部分饵料。鱼种下塘初始水深为60~80厘米,此后保持在1米左右,随着鱼的生长,每周加水2次,每次增加水深6厘米左右,使水深逐渐保持在1.2米左右。
4.试水: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5厘米左右的鱼种10条左右放入小网箱中试水,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批量放入养殖。放苗时,慢慢使装苗容器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中。
5.鱼种放养: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放养5厘米左右的鱼种90~100尾为参考。在溶氧充足(6毫克/升以上)、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可酌情提高放养密度。
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鲟鱼生长差异性较大,小鱼种经过一个阶段的饲养会出现大小差异,必须将大小鱼及时分养,一般每10天左右要进行分养。分养时捕捞可带水或不带水,一般常采用带水捕捞以免伤鱼。方法是用围网让围住的鱼自动进入网箱,然后用手将不同规格的鱼小心分开,体长30厘米左右的鱼可转移到成鱼养殖池。其余的鱼种分别放入不同培育池中继续培育。
6.日常管理:高密度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疾病的预防特别重要。鲟鱼的主要病害大多集中在稚鱼期。气泡病的防止,要适当掌握施肥量及注意水池中浮游植物的变化量和天气情况。天气闷热、连续阴雨、突然放晴的时候注意发生气泡病或缺氧。寄生虫病的防治,重在防,进、出水不能循环使用、彻底清塘是关键。最为常见的病为小瓜虫病,危害也大,要注意预防。可用5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0~30分钟治疗小瓜虫病。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检查调整。
投喂量可按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百分比进行计算。正常投喂时每天以5~6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