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伴随着春的气息,记者走进天全县、汉源县乡村,一路上看见交通基础设施给产业发展和灾后重建新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他们的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而这份喜悦源自于脚下的路。
面对脱贫致富路,他们有了更多的美好憧憬。
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村民走在新修通村公路上喜笑颜开
运输更快 收入更高
“畦沟宽35至40厘米,沟深12至15厘米,沟底放的复合肥要均匀,然后施农家肥,再覆盖土和姜种……”3月30日,记者来到天全县多功乡半沟村时看到,一块块坡地上已挖出一排排整齐的畦沟,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开武正指导村民种植生姜。
李开武说,半沟村的土质、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生姜,该村历来都有种植生姜的传统,是当地主要生姜生产地,每年所产的生姜因质好品优而远销县内外。目前,生姜的市场价格走俏,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市场价格波动大,产量多了,不怕卖不出去吗?”记者疑惑地问道。
“产业路都通到田间地头了,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生姜还怕没出路。现在不怕卖不出,就怕不够卖。”当地生姜种植大户沈金强笑着说。
沈金强口中的产业路指的是长约1.5公里、宽约3.5米通向半沟村1组、2组生姜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道路。
身为当地另一生姜种植大户的沈国强,更是深知路对于姜农的重要性。在农村公路还不完善的年代,如何及时把生姜运送出去是半沟村姜农们最头痛的事。
“那时从地里收了生姜,车开不进去,只能人工或驴驮来运送,一天也就收一百公斤左右的量。”沈国强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说。
自从深入田间地头的产业路修通后,姜农和姜贩可以开着车到生姜地旁收割,这一变化让生姜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
“现在我请了四五个工人帮我打理生姜,去年收入翻一番。”路通了,收入跟着往上涨,沈国强喜笑颜开。
据悉,这样的产业路全村要建3条,现在已经建成了一条,正在建设第二条,总距离3公里。从调研论证到施工再到最后建成,村干部不知在这些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
不一会儿,一辆“铁马”缓缓驶来。两三个村民纷纷从车上下来,一头扎进田里,忙着耕地、施肥、下种,脸上洋溢着笑容,一片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
“我们再也不用为生姜的运输和销路发愁了。姜贩子把货车开到地边,直接从地里把生姜拉走。” 农户们纷纷点赞。
以路兴产,以产拓路。对于半沟人来说,路是承接示范区,开启产业,拓展城乡,连接村组的大通道。路一通,半沟村的村民也开始调整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向多元并进的产业发展。
半沟村人正踏着一条条产业新路跳出山门,迈步奔向小康!
观念转变 脱贫在望
沿着干净整洁的硬化通村路迈步向前,错落有致的砖房依山而建,灰白的水泥公路蜿蜒而上,直通在山间尽头,夕阳照射在宽阔的田野上,远处农民在耕作,孩子嬉戏打闹,颇有世外桃源的味道……
汉源县料林乡马落村第一书记张洪波告诉记者,眼前这一景象,和这崭新的机耕道息息相关,路通人兴,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变化正在马落村铺展开来。
记者跟随张洪波进村的路上,碰到了村里的接亲队伍。一行人见到张洪波便热情地打起了招呼。告别了接亲车队,张洪波不禁感慨,曾经不少外地媳妇嫁到与世隔绝的马落村,都因为不通路,生活太苦,“跑”回家了;而现在,进村入户的道路修通了,村里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很多小伙娶媳妇办喜事,村里变得越来越热闹!
目光所及,以前的木屋土坯房已经不见,家家户户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摩托车、小汽车在村里随处可见。“去一趟汉源县城也只需要半小时的车程。”张洪波言语中满是喜悦,村里的猪、核桃、苹果拿出去卖,由于运输方便多了,就可以卖到好价钱。
马落村修建的8.7公里通村硬化路,总长11.6公里的9条机耕道路,道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马落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现在路通了,什么都好做,产业发展也有了路子。”张洪波笑着说。
“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核桃地旁,我们把收好的核桃装上车后,一个小时能运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保证核桃百分百新鲜。” 张洪波说,以前这里的村民是买核桃吃,现在却变成了卖核桃。角色的反转归结于观念的转变,意识到气候是一种资源,乡村公路的修通更是一大资源后,村民们选择了新的产业路子脱贫致富。
“如今要发展经济,光靠蛮力是不行的,还要讲科学,靠产业、讲技术。”交通条件改善,给了当地村民挺直腰杆的底气。
在马落村,还有一群人牵动着当地人的心,就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通村的硬化路修通之前,马落村的孩子要走一个小时山路去学校,特别是冬天,孩子们不得不提前半小时就起床,天还没亮,打着电筒上学。谈到孩子们上学的苦,张洪波也有说不完的话,“通村硬化路让孩子们高高兴兴上学去,看着也乐呵。”
路,对马落村来说,不仅仅是方便了出行的问题,还是一个助推器,拉开了村民新生活的大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