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是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中肉类食品消费的主要品种,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50%,几十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生猪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食物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也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
1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猪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快速发展。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都在成倍增长。与此同时,生猪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1.1.1生猪生产持续增长
近几十年我国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生猪出栏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生猪存栏47 411万头,生猪出栏71 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猪肉产量5 493万t,约占肉类总产量的64.35%,占世界猪肉产量的51.15% 。201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是1990年出栏量30 991万头的2.3倍,20多年来生猪出栏年均增长率近4%。
其中仅有1996年和2007年生猪出栏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降幅分别为13%和7.7%,2000年和2011年微幅下降以外,其余时间均持续增长。
1.1.2生猪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我国生猪良种普及率的提高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生猪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生猪出栏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50%增加到目前的140%,出栏生猪体重由90kg提高到110kg左右,育肥出栏周期由300d左右缩短到目前的160d左右,生猪配合饲料转化率与“八五”时期相比提高了20%以上。但是总体水平和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1.3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从生猪饲养区域看,我国生猪饲养范围广泛。除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等地饲养量较少外,其余省份都有规模饲养量。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地区。2012年全国生猪出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湖南、河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河北、江西和云南,10个省份生猪出栏合计占全国出栏总量的63.5%。
四川省是我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年出栏量达7 367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比重达10.6%;其次是湖南省和河南省,年出栏量均超过5 000万头,占全国出栏量的比重在8%以上;山东、湖北年出栏量超过4 000万头,占全国的比重6%以上。
1.1.4规模养殖比重持续提升
生猪养殖业在我国是传统产业,长期以来生产方式粗放,生产规模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资本进入农业的速度加快,养猪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一些非农行业如房地产、工业企业也投资养猪;养殖上下游企业如饲料、屠宰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进入生猪养殖环节;养殖企业自身也大规模扩张改造,部分公司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得到快速发展。养殖环节的规模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据农业部统计,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21.4%上升至2012年的67.9%。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比重由2006年的15%增长到2012年的38.4%。
1.2猪肉消费
1.2.1猪肉消费在肉类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猪肉一直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前,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重的95%以上。随着肉类消费的多样化发展,尽管猪肉消费总量不断增加,但其占肉类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到目前为止,猪肉消费仍占肉类消费的64%以上。
1.2.2我国猪肉消费需求进入相对饱和阶段
过去10年中,中国猪肉消费量随着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年均增速基本维持在2.3%左右。近几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猪肉己由最早的生活消费奢侈品转变为居民生活基本消费品,尤其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人均猪肉消费量己经逐渐趋于饱和,猪肉消费量和消费比重均呈略微下降的趋势。
1.2.3猪肉消费城乡差距较为明显
猪肉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乡猪肉消费差距较大,城镇人均消费高出农村8~10kg以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猪肉消费量持续快速增加,而城市居民的消费增长趋缓,城乡消费差距逐渐缩小。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21.23kg,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14.4kg。
1.3猪肉加工
1.3.1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我国肉类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存在产业集中度较低、小型屠宰加工企业过多、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屠宰加工能力闲置等问题。2008年全国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有3万多家。为加快肉类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来国家持续对肉类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
2012年,商务部等9部委联合开展了生猪屠宰场点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关闭了五千多家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生猪屠宰企业,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使全国屠宰企业总数由19 938家下降至14 720家,降幅达26.2%。规模以上(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屠宰厂占全部屠宰企业数量的比重达到31. 1%。屠宰量占全部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的78.0%。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提高了产业集中度。
1.3.2猪肉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国内生猪屠宰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据中国肉类协会的统计,目前河南双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雨润集团有限公司、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己稳居中国生猪肉类加工行业前3强。
此三大生猪屠宰企业2013年的生猪屠宰量己超过4 000万头,销售总额达1 157亿元。其次有天津宝迪、河南众品、山东得利斯、华润五丰、河南志元、北京大红门、四川高金等企业也进入肉类企业前10强。前10家企业2013年生猪屠宰量合计7 512万头,占到当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10%以上。
1.3.3猪肉加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目前我国猪肉加工还存在着猪肉加工比例少、行业集中度低、深加工肉品少、档次较低等问题。我国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占肉类总产量1.5%左右,而同期发达国家肉制品己占到肉类总产量的50%以上。美国前3家肉类加工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己超过65%,欧盟11家企业占行业总量的74%。我国猪肉市场仍以鲜销白条肉为主,分割肉、小包装肉的比例不到10%。有特色的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占肉类加工总量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2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生猪生产相对落后,目前仍存在大量小规模、分散饲养的养殖户。生猪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尤为突出,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导致防疫不力和兽药滥用。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组织协调力不强,市场风险仍不易规避,影响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2.1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剧烈,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全国生猪价格由5元/kg上涨至16.87元/kg, 涨幅达183%;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全国生猪价格由9.53元/kg上涨至17.54元/kg,涨幅达85%;
而2010上半年,生猪价格快速下滑,由1月份的12.09元/kg迅速下跌为6月份的9.64元/kg,使得全国生猪养殖平均亏损面达到60%;2013年末到2014年4月受供过于求的生猪市场和消费下滑影响,生猪价格又大幅下跌,由2013年底的14.9元/kg跌到10.0元/kg以下,每头猪亏损达300多元。
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严重,而生猪价格的快速上涨则使得居民消费水平大幅下降,对农村居民及城市贫困人口日常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2.2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
人才瓶颈和劳动力短缺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劳动力短缺对生猪产业的影响己经显现。由于养猪的工作环境较差,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较低,加上规模化养猪对防疫要求很高,需长时间的隔离,生活单调乏味,许多人不愿从事此行业,导致养殖企业招工难,养殖企业缺乏有能力、有技术、肯吃苦的熟练饲养人员,而具备较全面养殖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规模养殖场场长更少。这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2.3重大动物疫病
成为制约我国生猪业发展的障碍
随着生产发展,规模化发展加快,规模养殖密度增大,饲养环境变差,防疫不严也容易滋生疫病,一旦疫病暴发,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大,造成损失巨大。近年来,我国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如猪流感、猪蓝耳病等各类重大疫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一方面会造成生产能力下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会使消费者产生恐慌而减少猪肉消费意愿。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猪肉的出口贸易。
2.4生态环境
对生猪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随着养猪场数量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关于畜禽养殖业环保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使养殖污染得到控制,环境状况得到好转,但另一方面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养猪业环保法律法规客观上提高了进入养殖业的门槛,也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3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
一是要针对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猪种,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力争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难点,尽快提升我国生猪产业科技水平。
二是加强生猪养殖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积极推广先进养殖工艺和设施设备,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减轻环保压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养殖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调动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开展生猪饲养、繁育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养殖技术培训。
3.2切实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生产波动
一是要加强各级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和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完善疫情测报,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要规范生猪防疫检疫行为。逐步推行所有疫病全部免费强制免疫,真正做到免费强制免疫全覆盖。
三是要通过改善生猪饲养环境,提高动物福利水平,从根源上减少生猪患病的发生率和传播率。
3.3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生产稳定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生猪生产。到目前为止,国家扶持生猪发展的政策主要有: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 小区 ) 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 小区 )建设,并视情况适当增加投资。同时,己运行十多年的中央储备肉 ( 包括生猪活体储备和冻猪肉储备 ) 政策也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稳定和促进作用。国家应该坚持这些政策的稳定性,不能摇摆不定,要建立对生猪产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认真落实到位。
3.4建立生猪市场预警系统
由畜牧及科技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及组织建立全国生猪生产和市场调查网络,对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基础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模型建立以及市场趋势预测,以此为参照依据,提出有效的行业指导意见,为生猪产业相关经营者和决策者尽早提供相应的预控对策,从而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3.5调整结构促进市场向优质
和多样化消费发展
长期以来,生猪产业忽视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生猪及其猪肉制品从档次到价格都比较单一。随着城镇化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居民对猪肉食品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同时对猪肉品质及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绿色、低脂、有机猪肉逐渐成为引领市场消费的产品。
要着力打造地方良种生猪肉类品牌,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加快地方优良猪种的产业化开发,同时增加方便快捷的小包装冷鲜分割肉、即食肉制品、体闲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地方特色肉制品的供应,增加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肉类食品供应。调整生猪产品结构,不断促进猪肉消费市场向安全性、营养性、特色化、优质化、多元化转变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更大产业空间和市场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