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小麦,粒大、饱满,长势多喜人!”青岛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志涛从田间折下一把麦穗,在太阳底下眯着眼欣赏。6月22日,莱西市姜山镇怡禾家庭农场传来喜讯,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农技推广总站、省种子管理总站、青岛农业大学等5位专家,对小麦亩穗数、穗粒数等指标实际测算,该农场小麦高产技术示范田亩产达到806.02公斤,这是莱西市小麦单产首次突破800公斤大关,也是继2018年以来青岛市连续3年小麦最高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

王志涛告诉记者,今年自家农场小麦主要种植的品种是“烟农1212”,得益于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农用生产新模式,今年农场的小麦产量才得以顺利突破单产800公斤大关。

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始建于2004年,目前已建成青岛亚东畜牧农场、青岛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怡禾家庭农场3大基地,总占地1500多亩。农场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新经验。

打工仔回乡当“农场主”

2004年,原本在上海打工的王志涛辞职回乡,用积攒的积蓄购买了10头牛,开启了养牛生涯。从原来的什么都不懂,到慢慢摸索出一定的经验,但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却遇到滑铁卢。2008年因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牛价大跌,王志涛却没有跟风,而是顶住压力,反其道而行之。趁着牛价便宜他一口气购买了500头牛,成立了青岛亚东畜牧农场。

可伴随着牛多了,牛饲料又成了一个难题。2009年,王志涛以6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玉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场主”。“当时村里人对于我流转那么多土地普遍不看好。”王志涛笑着说到,流转第一年就遇到了一个下马威。2009年,发生了秋涝,玉米都泡在了地里,由于田间多泥路,拖拉机进不去,只能人工往外运。“从大河头村到兴隆村一路上都是给王志涛抗玉米的人。”很多村民回忆道。

王志涛对先后流转的1200亩土地实施“农牧结合”生态耕作,始终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子:将生态种植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绿色秸秆加工后作为畜牧饲料,生态营养型饲料既保证了牛奶的质量,也提高了奶牛的牛奶产量,每头奶牛产奶量由原来16公斤提升到32公斤左右,目前亚东畜牧农场奶牛存栏400多头,建有现代化饲养场、德国最先进的现代化无菌挤奶厅,被青岛雀巢公司认定为挂牌认证示范基地,牛奶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农作物秸秆除了供应饲料外其它的用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畜牧场产生的牛粪则通过发酵、灭菌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培育有机作物,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探索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拥有了科技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怡禾家庭农场秉承科技引领、科学耕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2010年就与青岛农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力实施粮油兼做种植模式,并于青岛农委联合开展粮食高产试验田,通过三年实验取得了丰富的绿色高产种植经验,成为青岛农大水肥一体化工程实验基地;2014年开始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深入开展保护性耕作实验项目并持续至今,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实验基地;2015年与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合作,成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莱西实验基地,全国唯一农牧结合保护性耕作实验基地;2016年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深入开展生态沃土机械化种植项目实验,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沃土机械化种植工程基地。多年的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成效赢得了联合国农业可持续机械化中心的充分认可,通过先后4次严格筛选,2018年8月30日,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中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举行。

随着青岛亚东畜牧农场、青岛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三大基地的发展壮大,2019年仅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实现经营收入两千多万元。

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

本着“自己富了不算富,关键让群众走上致富路”的工作理念,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农场又牵头组织成立了隆硕丰小麦专业合作社,采取多项惠民措施。

“利用农场有1500亩土地、是供求大客户的优势,与市内外大型农资经营商直接对接,以最低的批发价格批量购进化肥、地膜、良种、农药等农资,合作社内社员需求的农资实行购进的平价销售,仅一袋化肥就可为合作社内社员节省20多元,年可为群众节资30多万元,在节资中让社员享受了优惠、实现了增收。”王志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为提高合作社群众种植的经济效益,王志涛又采取了合作社内社员土地统一深耕补贴举措,社员在农机运用上可以享受到每亩20多元的深耕补贴,3000多亩土地仅深耕节资6万多元,既在补贴中降低了投入资金,又通过深耕土地提高了种植效益。

农场作为青岛市的“人气麦霸”,又有1500亩土地,成为各大粮食收购商特别青睐的大客户,给出的小麦收购价格也比其它收购价高;农场牵头对合作社内群众的粮食采取统一销售模式,仅2018年社员销售的小麦价格每斤就比市场价高出0.12元,社员在统一销售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增收。一项项利民惠民的措施,让村庄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部分周边村庄群众也积极参与,到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280多户,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让惠群众,年可带动周边3000多亩土地增收600多万元。(经济日报记者刘成 通讯员侯义凤)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