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刚刚露头,张万传就驾着一辆农用车往凌云县缫丝厂的收购站赶。车上装了满满的一车蚕茧,有乡亲搭顺风车的。车上几位蚕农有说有笑,不时畅谈种桑养蚕的门道,不时又夸夸张万传的养蚕技能,开着车的张万传笑得合不拢嘴。
张万传是个有头脑的人,早年他就走出山门,到百色右江区当搬运工。一天辛辛苦苦,日复一日也捞不了几个大钱,一年下来,只能养家糊口,没有积蓄。张万传也嘲笑自己: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可是三个娃娃一天天长大,开销也越来越大,他想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一次回到老家串亲戚看到磨贤村一些农户种桑养蚕富了起来,他心理暗暗算了算,便打道回府,试着发展起了桑蚕产业。
刚开始几年,由于张万传缺乏养蚕技术,自以为种桑养蚕非常简单。种上桑树,打下桑叶,喂上蚕苗,钱就装进了袋子。结果,几年来,他经历了不少曲折,走了不少弯路,产业不兴,钱袋不鼓,2015年还被认定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
别人被认定为贫困户,心里乐融融的。要面子的张万传被认定为贫困户,却是高兴不起来,自己好脚好手、身强力壮,还要国家来照顾,心理过不了这道坎,老是埋怨自己不争气。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和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与他促膝谈心,鼓励他好好发展养蚕产业,争取早日脱贫,并帮他申请危房补助。张万传是个有心人,没有辜负党委政府的关怀,2016年一栋楼房顺利建成。
为了尽快脱贫“摘帽”,张万传认真反思自己,决心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苦干巧干不蛮干,要“智取”。他通过几年来种桑养蚕摸索到的实践经验,得出——科学技术才是致富的门道。他一方面大兴产业,租种村里群众的山地,扩大种桑面积;一方面努力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张万传在养殖路上格外用心和努力,每天早早起床,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还得熬上一个通宵。但他还是不辞劳苦,只要有空闲就翻阅书籍学习桑树规范化栽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时间就上网络学习养蚕成功人士的经验,边学边干。他还经常到邻村讨教技术、学习方法;有机会,就挤出时间参加镇、县组织的桑蚕技术培训。通过学习,张万传的蚕苗培育技术在陇槐村首屈一指,对种桑养蚕更加信心满满,底气十足,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桑蚕“土专家”。他家2016年养蚕收入就高达8.5万元,成功脱贫。2017年更是雄心勃勃,租用村里9户群众的山地种桑叶,桑园面积达60多亩,养了6批蚕,总收入14万元。张万传眉开眼笑地对我们说:“我2018年养了近60来张蚕,产鲜茧6000多斤,一共得了15.6万元”。
现在,张万传家里焕然一新,漂亮的桌椅、电视机、冰箱等家具电器样样俱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凭科技种桑养蚕 带全村脱贫致富
张万传依托种桑养蚕脱贫致富并带动村民走上了科学种桑养蚕之路,在当地传为佳话。走进加尤镇陇槐村,成片成片的桑树园“镶嵌”在道路两旁,绿油油的令人赏心悦目。在张万传的带动下,陇槐村的大部分家庭地里都种起了桑树,养起了蚕子。笔者来到陇槐村,正巧遇到张万传在绿油油的桑地里,给蚕农们讲解桑树苗如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新鲜拿回去的桑叶最好洗一下,然后晾干,蚕是不能吃带水桑叶的,否则会拉肚子死亡。所以洗过的桑叶一定要晾干再拿给他们吃。”张万传讲得津津有味,桑农们听得聚精会神。
“去年给蚕农孵化小蚕,每个月都会到蚕房指导他们投喂新鲜桑叶,引导上蔟等,确保大家都能劳有所获。”张万传如是说,他帮蚕农育蚕苗一张可获得100元收入,虽利润低,但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元的收入。“他家是寨上第一个做小蚕共育的,也是桑蚕种养大户,人勤快,受他影响,我家也在前几年发展起了桑蚕产业,多得他的耐心指导,我喂蚕有了起色,收入也越来越高”。对张万传,同寨的蚕农李银鲜这样评价。
张万传从不吝啬自己的经验技术,哪家蚕有问题他就到哪家耐心地作技术指导,哪个桑农遇到疑惑,来请教,他都不厌其烦地讲授。他在外帮助其他蚕农,对在自家蚕房里的工人也格外优待。“现在一天的工钱是100元,比我之前去佛山打工的工资还要高。”在蚕房里做工的村民小姚笑嘻嘻地说,自己已经不再外出打工了,在家一个月也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种桑养蚕成了陇槐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2018年在张万传的指导下,周边共有28户种桑养蚕,带动4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户均收入3.5万元。“2019年我的种养面积扩大到120亩,养大蚕120张左右,加上再给蚕农们培育的小蚕180张左右,预计年收入可达17万。”张万传向笔者介绍。如今,张万传扩大规模之后,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其中,大家共同发展桑蚕产业,共同脱贫致富。陇槐村的第一书记张维也高高地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贫困户的好榜样,陇槐村的科技人。
离别时,张万传动情地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富,是党的好政策使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我要把自己学会的技能无偿地献给乡亲,帮助他们致富奔小康”。
张万传采摘桑叶
张万传在喂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