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2020年挂牌督战的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在精准上下功夫,从“造血”上谋长远,与那坡县携手深挖乡村特色经济、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深化教育医疗各领域补短板,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截至目前,龙岗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9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72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28个,惠及贫困人口10万人次。累计实现脱贫出列贫困村49个、贫困人口42319人,贫困发生率从28.18%下降到2.31%。
种桑养蚕,贫困村里大变样
55岁的梁永政是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人,也是该村靠种桑养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靠种田,一年收成比不上养一张蚕。”梁永政回忆,2017年他第一次养蚕,养6张,半年里收入4300多元。尝到甜头,第二年扩大种养规模,收入达到12900多元。前些年蚕茧价格便宜,一斤只卖9元,2019年涨到25元,加上村里有专门的公共蚕房,有技术员帮忙指导,梁永政收入水涨船高,达到5万多元。钱包鼓了,梁永政修了新房,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图为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梁永政在打理租用的集体蚕房。李小芳摄
在清华村,和梁永政一样种桑养蚕的村民不少。“种田和养蚕收入差距有5倍,这个拉动效应非常大,村民养蚕积极性很高。”清华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国际告诉记者,清华村共有2500亩田地,桑园面积却达2800亩,村里一些缓坡通过开荒种上了桑树。全村569户村民中有420户加入种桑养蚕队伍,158户贫困户里146户实现脱贫。“没脱贫的12户今年可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黄国际强调说。
↑图为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村民收集蚕茧。谢燊摄
种桑养蚕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龙岗区对口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坡县素有种桑养蚕传统,但专业技术和饲养环境不足导致蚕茧产量低、质量不高、价格不稳定、种养规模不大。2016年,龙岗区扶贫干部发现这一特色农业的潜在价值,分析当地环境条件,协调帮扶资金和资源,对接专业技术团队提供指导,因势利导推动规模化种养。龙岗区在清华村投入财政资金帮扶建起15间集中大蚕房,配套提供相应蚕具。在整个那坡县先后投建多个集中蚕房区,城厢镇口角村就建有39座集中蚕房。
↑图为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村民收集蚕茧。谢燊摄
如今,规模化种桑养蚕已成为清华村特色产业,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桑蚕产业技术体系百色综合试验站,村里的集中蚕房成为那坡县示范基地标准化集中大蚕房以及那坡县示范基地蚕病普查测试点。在整个那坡县,种桑养蚕热情日渐高涨,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1.3万亩,2018年以来全县新增种桑面积4万亩,年累计养蚕18.7万张、鲜茧产量769万公斤,实现产值3.53亿元,4735户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摘帽,约占全县13670户贫困户的34.63%。
化茧成丝,龙头企业开启“脱贫快车”
龙头企业是实现持续带贫、稳定带贫的重要保障。龙岗区在对口帮扶中注重推动产业合作,提升造血机能,着重培育支撑当地经济长久发展新引擎。
↑图为同益新车间,公司已安排当地人员就近就业。李小芳摄
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是龙岗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从深圳引进的企业。那坡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立强介绍,同益新项目2017年落地,几年来对那坡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将来即使对口帮扶队伍离开,这个企业及其背后的拉动链和延伸链都将持续“造血”,成为带动那坡发展致富的“火车头”。
↑图为同益新车间,蚕茧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丝绸,让当地贫困户搭上“脱贫致富快车”。李小芳摄
走进同益新车间,伴随着轰鸣的机械声,从村民手中收来的蚕茧经过一道道工序化茧成丝,织就精美的蚕丝面料,也让当地贫困户搭上“脱贫致富快车”。同益新公司总经理刘建云一边带记者参观,一面介绍:“丝绸生产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线,鲜茧烘干、缫丝、织造等车间用工较多。目前,公司已安排当地就业3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9人,占比35.62%。二期项目正在续建,全部竣工投产后预计年收购鲜蚕茧5000吨左右,年产值5亿元以上。届时,可提供800个左右就业岗位,可以进一步帮助更多人进厂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图为同益新车间,蚕茧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丝绸,让当地贫困户搭上“脱贫致富快车”。李小芳摄
在同益新的扶贫车间,一则标语十分显眼:“扶贫车间脱贫路,打工不必去别处”。来自永乐村伦亭屯的谭泽绍和吴郁秀夫妇曾是长期在广东打工的贫困户,如今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外出打工时孩子们变成留守儿童,两地开支大也攒不下钱。现在工厂离家近,骑摩托几分钟就到家,能照顾老人孩子,养上鸡鸭,种上水稻玉米,完全自给自足。”谭泽绍说起新变化非常高兴,“以前在外漂着,现在有了归宿感。”更让他兴奋的是收入变化。夫妻俩是2018年第一批进厂员工,两人每年挣6、7万元,扣去开支还能剩3、4万元。早已脱贫的谭泽绍盼着努力工作几年把盖好的新房装修得漂漂亮亮。
↑图为同益新车间,蚕茧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丝绸,让当地贫困户搭上“脱贫致富快车”。李小芳摄
龙头企业的带贫能力更加体现在前端种桑养蚕的带动力。同益新是集蚕茧收购、生产白厂丝、生产绸布的大企业,数码印花生产线将在近期迁入那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们还在各乡镇设有30个蚕茧收购点,方便村民就近售卖。企业落户让农户有了靠山,增强了种桑养蚕的决心和信心。”刘建云告诉记者,今年受到疫情影响,鲜茧收购价格降至13元到16元间一斤,同益新实施保价收购,一级茧每斤最低20元,让种桑养蚕户放了心。截至6月底,同益新收购那坡县农户出售的鲜蚕茧240多万斤,支付蚕款5400万元。
↑图为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展示丝绸成品。李小芳摄
“以前村里人也养蚕,但价格不稳定,担心卖不出去,不敢多养。现在县里有大企业,家门口有收购点,我们收入稳定,以后年年都想养。”梁永政家今年种桑8亩,收入虽然比去年少一些,但他表示对未来很有信心,下半年还要继续养。
“这次疫情使得茧、丝、绸价格波动,企业经营有压力,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叶立强介绍,龙岗区通过积极对接,协调金融机构为同益新提供免息贷款支持,企业保价收购既帮助养蚕户尤其是贫困户稳定收入,也保护种桑养蚕积极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龙岗区还加快那坡龙岗边境贸易扶贫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产业发展合作力度,提升村村结对帮扶工作质量,助力我们完成脱贫任务。
查缺补漏,留下带不走的专业力量
缺乏教育保障难以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龙岗区在帮扶那坡县补经济发展短板的同时,着力推动提升医疗、教育水平,努力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创建优质环境,留下先进技术,为当地培育带不走的专业力量。
↑图为龙岗区援建的深龙小学。李小芳摄
在那坡县城厢镇,由龙岗区投资3060.36万元的对口帮扶援建学校深龙小学2019年9月正式办学。目前,全校797名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336人,异地搬迁户子女119人。“非常感谢龙岗区帮扶,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学习条件。”校长黄丽宇告诉记者,深龙小学的软硬件配套环境比龙岗区的很多小学都好,也是那坡县最好的,在这个学校教学读书很幸福。
↑图为龙岗区援建的深龙小学。李小芳摄
打造良好读书环境的同时,龙岗区还派出多名老师支教,参与学校教研和管理制度完善,把深圳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带进山城。“学校贫困生、异地搬迁学生比较多,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和深圳学生差距较大。”近30年教龄的支教老师张弋燕在这里教二年级语文,她回忆,刚来时班里大多数学生拼音、字形不过关,她想办法在讲新知识点时反复查漏补缺,让孩子们逐步赶上进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升。张弋燕还擅长通过创新手段,以设置情景、播放课件等现代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孩子们主动探究和思考,更多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图为深龙小学读书角,孩子们在整洁的环境里阅读课外书。李小芳摄
直接教学的同时,支教老师们还参与学校教研和管理,向当地年轻老师传经送宝,辅导教师参加教学竞赛、举行公开课,利用新技术手段和工具教学,开拓教学思维,增长教学本领。支教老师余成艳有22年的数学教龄,在带四年级数学的同时还积极指导当地年轻老师们掌握现代教学技能,曾指导该校一名“90后”老师在百色市数学教学技能大赛上赢得一等奖,2位支教老师还指导该校老师在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成果评比中拿到第二名。
↑图为来自龙岗区的支教老师张弋燕展示学校配备的现代教学工具。李小芳摄
“扶贫要先扶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余成艳表示,深圳市基本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但在那坡县,学校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教育责任。“支教老师只是星星之火,我们希望通过影响一部分学生和老师,带动影响更多孩子。相信随着教育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山区孩子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在医疗帮扶方面,龙岗中心医院从2018年9月起先后向那坡县人民医院派出42名医生和护士开展医疗帮扶。龙岗中心医院泌尿科医生、那坡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邝世航介绍,帮扶团队先后帮助该院新建新生儿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个,参与抢救病人30多次,其中成功进行那坡第一例术后婴儿气管插管,首例宫腔球囊压迫止血术及首例剖宫产术中产钳助产术等,多次下乡开展义诊活动。在医疗设备支持方面,仅2020年5月就给医院捐赠价值19万多元的医疗设备。目前还有大型设备在规划招标,预计将达700多万元。
↑图为龙岗派出的医生邝世航(左一)在那坡县人民医院做手术。(资料图片)
吕世一是龙岗中心医院产科资深医师,也是帮扶那坡县人民医院的产科专家。“在那坡的几个月里,我亲身经历多次孕产妇危急重症抢救,无一例孕产妇死亡及子宫切除案例。”吕世一回忆,曾有一名产妇出现胎盘早剥大出血,母子告危,他和其他医护人员一道多科合作,生死救援,最终母子平安。“健康科普在这里尤为重要,支医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吕世一称,当地群众淡薄的健康意识令人担忧,很多偏远山村的产妇都等到出现阵痛才往医院赶,山高路远很容易发生危险。
↑图为龙岗区派出的医生吕世一在查房,询问产妇术后情况。李小芳摄
那坡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在新生儿救治护理方面尤为薄弱,从事新生儿护理临床工作十多年的黄春香发挥专业优势,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在那坡县人民医院创建新生儿室,填补了该县新生儿就医空白,并组建起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医护筹备军。
“既然是医疗扶贫,就要把龙岗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那坡,造福这里的人们。我们想尽全力发挥各自特长,努力把先进技术留在那坡,在当地培育一批高水平业务骨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邝世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