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路上要突出前瞻性。
规让乡村更加骨感,划让乡村更加丰满。因此,规划在宏观上要有新理念、新思想,在中观上与政策依据相结合,在微观上要确保项目方案能落地,且一定要考虑到上下位规划之间的衔接,让乡村建设发展具备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划时既要杜绝贩卖模式理论,毫无解决之道,又不能机械简单地复制粘贴,一定要避免假大空,华而不实的现象出现。
2.策划上要体现系统性。策划力求独具魅力,重点做好现场调查问卷,找出乡村困境、找准乡村特征、把握乡村要素(人、文、地、产、治、居),并充分运用好SWOT的分析结果,做足村味、村业、村居、村礼、村趣、村艺和村节等文章,预测创建绩效,明确对策举措,以提升战略、创意和策略水平。策划时既要防止策划缺失、规划平凡,又要避免情况不明,断章取义。
3.定位上要凸显引领性。吃透中央省市和当地所涉项目领域政策内含,掌握其精神要义,挖掘好与村庄发展相适应的各种形态、业态,将乡村的底色做实、成色做足,并处理好新建与提升、外延与内涵、迭代升级与系统集成的关系。定位时既有前世今生,又能未来可期,既要防止定位失当、口号乏力,听着大气,其实空洞无物,还要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4.主题上要彰显独特性。要深入理解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与“五大振兴”内涵,结合村庄实际,在农创、科创与文创共生,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融,乡容、乡愁与乡风共创,智治、智联与智慧共联,能人、贤人与达人共舞上下功夫,在经济业态上、自然生态上、文化状态上、政治事态上和社会形态上相得益彰,各美其美。防止用“文化”掩藏平庸,用“高端”掩盖无脑。
5.设计上要再现新颖性。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人的合理需求为核心,围绕山、水、林、园、湖、草、路、房等做深做细村庄发展文章。设计要体现乡村的烟火味、乡土味、原真味、生活味、乡村味、水墨味、乡韵味、科技味、人情味和乡愁味,尽可能出奇招、找卖点。要避免村情不详,生搬硬套,防止以落地操作之名,行抄袭模仿之实,做好加减乘除法。
6.方案上要注重实用性。要以共富为目标,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活向往为目的,以改善民生条件为落实点,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短板为着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为关键点,在风貌上保持农村味,功能上紧跟都市风,品质上媲美国际范,做到一村一户一方案,避免表里不一。防止拉虎皮做大旗、挂羊头卖狗肉,不懂好忽悠。
7.路径上要强调协同性。要考虑到地缘相邻、人缘相亲的单村、多村组团或片区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因村就势,通过微改造(补缺)、精提升(特质)、广应用(民生)、共享有(空间),处理好拆与整、新与旧、建与享的关系,在民生需求的关键小事上见真章,在经营管理运维上求良方,最终实现建设、经营、管理于一体,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共建共富之目的。
8.建设上要满足人本性。整合资源,量力而行,以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核心,梳理好空间布局,避免简单叠加或大拆大建,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升等现象,处理好建与用、看与赏、管与效的关系,注重从单点多元外延式建设向系统持续内涵式发展,让作品更展示更加形象直观(有韵味)、建设更加节约集约(降成本)、运管更加实用高效(赢口碑),人民的获得感更强。
9.管理上要重视绩效性。合理利用原乡人、他乡人和归乡人的资源,充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让农民群众有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设计上必须实行竞争制、联审制,在建设上实行分类化、清单化,价格上实行询价化、公开化,验收上实行评估制、委托制,资金上实行审计制、监督制,让群众主动参与,全程跟进,全面监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实现共建共享。
10.衔接上要强化关联性。要处理好纵向之间、横向之间、内外之间的层级关系,形成闭环管理的良性循环,防止顾此失彼、碎片化现象。政策理解要精准,做到说清说明,不牵强附会;规划思路要清晰,做到前瞻管用,不花拳绣腿;项目计划要扣深,做到共享实用,不画蛇添足;认定标准要细化,做到对标对表,不留有死角;品牌宣传要造势,做到言行有果,不劳而无功。
11.过程上要力求集成性。要落实主体责任,细化人员职责,市、县、镇、村四级分工不分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把控,及时加强沟通协调,相互支撑,齐心协力解决难点痛点问题。通过领导包联、专人研究、专题推进、专班运作,专项政策等方式,实现一体化运作。要用好工法手册,把控好时间节点,防止建设前上下齐热、建设中上热下冷、建设后不冷不热。
12.结果上要确保精准性。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发展中的短板,重点在产业、教育、医疗、养老、幼托等关键领域求突破,凸显数字赋能在村庄运营管理中的作用,确保产业精准(为根),宜居精美(要雅)、乡风精义(是魂)、治理精细(在馨)、生活精彩(唯漫),以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呈现江南韵味、承载乡愁记忆、充满“双创”活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
☛“2021年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高级农艺师考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