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青年“小农哥”立体种养

生态致富“钱”景好

近年来,平和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原本单一的蜜柚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不,“平和青创”协会的一位创业青年——朱振伟,就探索出了“稻蛙共养”特色养殖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子。

规划发展稻蛙种养殖示范基地

连日来,在霞寨镇西安村的稻蛙菜综合种养建设项目基地里,“退果还耕”后的田地空旷而辽阔,部分水田里的稻苗已经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尽显生机盎然。该基地负责人朱振伟也和农户们在稻田内忙碌着,准备进行新一轮的稻蛙种养。据了解,朱振伟毕业于南平林校,所学的是林学专业,对种养殖有一定的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稻蛙菜综合种养农业试点在芦溪镇取得成功。于是朱振伟就继续扩大范围,规划发展稻蛙种养殖示范基地,带领村民一起踏上乡村振兴之路。

稻田蛙

谈起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朱振伟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种养结合模式,水稻遮荫,而青蛙可以消灭稻田中的害虫,青蛙的粪便又是最好的有机肥料。在这种模式下杜绝了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既提升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让水稻种植更加绿色环保。

“平和青创”成员、稻田蛙综合种养基地负责人 朱振伟:

我们是四季轮作种植田地,从而得到了一个深耕的模式。利用蛙跟稻的一个共生的特性,利用这个蛙捕害昆虫,蛙的粪便给水稻提供一个养分,形成多物种的一个共生的体系。从而减少了一个除草剂的使用,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促使了生态良性循环,助推花山溪综合整治。

“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是近年平和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综合种养和水旱轮作模式,形成系统内物种共生、循环的生态绿色种养殖模式。稻蛙共生”既可收获生态稻田蛙,又能收获有机稻米,亩产值可达3万元。可朱振伟告诉记者,这片稻田的价值不止于此。

“平和青创”成员、稻田蛙综合种养基地负责人 朱振伟:

现在我们的稻米批发价格可以做到了一斤四元六角,这个亩产的价值跟我们的蛙,它就可以达到近三万元,然后再通过我们轮做蔬菜的形式,我们会种植一些瓜果类蔬菜,它的总体产值会更高,可以达到三万多元,所以通过稻、蛙、蔬菜综合加起来,它的总产值可以突破七万元(每年)。可以实现的是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这种效果。

随着这种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种养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户也随之参与进来,发展这种生态立体循环农业。

“平和青创”成员、稻田蛙综合种养基地负责人 朱振伟:

通过了这个多年的摸索,以及与高院校农科所合作的,现带动了平和周边的农户近20几户,推广面积达800多亩。

作为一名新农人,朱振伟还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义务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更好地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下阶段

朱振伟将和“平和青创”的创业青年一起加强合作交流,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农耕文化,深入打造稻蛙综合种养与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平和青创”成员、稻田蛙综合种养基地负责人 朱振伟:

作为一个在业创业青年,我们更多的理念依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高质量的发展,食品安全落到了一个源头,让舌尖上的安全从源头开始把控。接下来,我们将做好稻下经济,做好稻下文化。发动更多的农民参与这个稻渔空间的一个建设,我们将以稻为基础,建设成整个的一个霞寨地区,以及平和地区多方位的一个稻鱼空间,让一产、二产、三产形成一个好的融合,让整个产业提到一个质量型的提升。

END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

责 编 | 王 蓉

审 核 | 朱国文

监 制 | 曾建彬

总 监 | 叶庚成

来 源 | 平和县融媒体中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