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泽文王坤
郭同磊是泰安市角峪镇磨石埠村回村创业的年轻人,通过几年的发展,郭同磊夫妇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羊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是他们发展养羊的第四个年头,种羊总数也由最初的120只发展到了现在的450多只,年纯收入就达到30万多元。
放弃高薪待遇
毅然回家养羊
在角峪镇磨石埠村记者看到,一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正给村里的几个“羊倌”讲解如何喂养的技巧。这个年轻人就是磨石埠村的养羊户郭同磊。
为啥选择回家创业?“我是2008年从大学毕业,学的是雕刻,毕业后一直在设计公司当设计师,虽说设计师待遇也不错,可总觉得没按自己的想法生活。”郭同磊告诉记者,选择回家创业养羊也是经过一番对比后,做出的选择。“养羊投资少,见效快,比起养牛、养猪有不少的优势。”
“2008年毕业后,就在海南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结婚后回到泰安,在一家木器厂工作,待遇好的时候,一个月有十万左右的收入。”郭同磊介绍,刚开始决定回家养羊的时候,基本没人支持。
用父亲郭全顺的话说就是,“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养个羊,说啥不找个正经单位上个班,工资还稳定?”原来,郭全顺是一名退休教师,在乡村学校从事教学30多年,没曾想自己的孩子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家养羊。
妻子王文静回忆,“2016年,同磊决定回家养羊,我就跟他说,万一成了还好,要是成不了,这些年的积蓄都搭上了,还欠一屁股债,可如何是好。那两年,我跟同磊也经常吵架。”开弓没有回头箭,就这样,郭同磊回到家乡,开始养羊。
养殖道路不顺
自学积累经验
“现在看到的这几个羊圈,起初并不是一马平川,原先这里是村民取石头的地方,光是把羊圈下面垫平就用了200多车土,花了近30万。”提起创业之初,郭同磊介绍,2016年成立了泰安市久旺牧业有限公司,在磨石埠村流转土地30余亩。选址、征地、立项、平整地面……多年来的积蓄很快就用光了,他开始找亲戚朋友四处借钱周转。
有了钱,可对于一个既不懂养殖技术、又不了解市场的郭同磊来说,前路可谓困难重重。郭同磊为此动了不少脑筋,他不仅买回养羊的专业书籍,还一次次到邻乡的规模化养殖场向技术人员请教,有时候在养殖场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别人传授的实践经验。
2017年,郭同磊的羊圈中已经有了200多头种羊,可是郭同磊经验不足、不会管理,幼羊的成活率还不到二成,郭同磊十分心焦,呆在屋里抽了一天烟,百筹莫展之际,他跑到畜牧兽医站询问、学习,学会了给羊调剂饲料和接生。一边养羊一边学习,郭同磊渐渐提升了技术,幼羊的成活率逐渐提高。
据郭同磊介绍,他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开始羊倌的一天。在拌料机里放上玉米等配料,200多只羊,喂一次一般需要半个多小时。然后,开始清扫羊圈,用消毒液给羊圈消毒,一般春秋天每一、两天消毒一次,夏冬一般一周消一次毒。然后,检查羊吃料是否正常,活动是否正常,有发烧或发炎的羊,郭同磊一眼就能看出来。
传授经验技术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叫富。郭同磊还以“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将周边养羊散户聚集到一起,为他们提供自己引进的优质种畜,还将自己的掌握的技术与大家共享。通过开设讲座、上门走访等形式,传授自己所学的专业养羊知识。在他的指导下,附近村镇的种羊质量、羊肉品质有了不小的改善。
当初反对儿子做羊倌的郭全顺看着这一切,也回到家乡帮着儿子打理起了养殖场。2020年年初,妻子王文静也辞掉了一家企业人事主管的职务,开始帮着爱人管“羊”,在互联网上拓展销路。
“现在的规模还很小,我想在三年内将种羊数量增加到1000头。”说到未来的规划,郭同磊说,“种羊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政府就会有相应的政策扶持,现在国家的政策非常好。现在养羊的成本大约每只一天2元,按目前的行情,每头羊大约可以卖1500元左右,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但出效益还得等三年后。”
事实上,郭同磊还有更远大的梦想,“利用羊粪肥田、种玉米,种出的玉米再来喂羊,基本可以实现生态农业循环,持续为附近村镇提供优质的种羊。”
“我打小在农村长大,是这片土地把我滋养成人,在这片土地上干点事业,我心里也会觉得很踏实。”郭同磊选择了回乡养羊,如今,他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