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开花洋芋”的冲击,让刚脱贫的李子沟村和正起步的东川洋芋产业面临威胁。保护好东川洋芋和李子沟开花洋芋品牌、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培育新种薯,提高亩产,成为当务之急。尽管“开花洋芋”知名度高,但传统的耕种方式和品种,无法实现批量生产,无法提供稳定的供货。
---------------
4月底,倒春寒突如其来,昆明东川牯牛寨山飘起了小雪。李子沟村第五村民小组组长张德金望着湿润的洋芋地充满了喜悦,“洋芋要发芽了”。
3月中下旬,为尽快复工复产,公司组织村民们种下洋芋。然而,今年,云南遭遇了10年来最严重旱情,多年缺雨少水的东川旱情更为严重。
他们种下的30亩洋芋,是云南省农科院和昆明市、东川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工作站,历经3年近百组实验后,种下的改良和优选新品种。
“前几年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强了今年农民复工复产后抗风险的能力,为李子沟村建设500亩无公害科技示范基地打下了基础。”昆明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志强说。
假“开花洋芋”争抢市场
昆明东川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也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曾经辉煌的矿业经济体系萎缩崩塌。但东川高寒山区、半山区和干热河谷的特色,十分适合种植反季农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东川的农特产品多达120余种。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川铜都街道办事处李子沟村的开花洋芋。李子沟在海拔2460米的高寒山区,这里生产的洋芋,皮是灰褐色的,蒸煮后呈金黄色,质地酥松、口感极佳,表皮粉糯,像绽开的花瓣,当地人便叫它“开花洋芋”。
“开花洋芋”在市场上极为抢手,价格高达15元一公斤。“疯狂”的洋芋价格,使冒充李子沟村洋芋的假洋芋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有的村民甚至下山买来普通洋芋拉进村,假冒李子沟村洋芋卖给进村的购买商。昆明城里的不少农贸市场售卖的洋芋都挂着“东川洋芋”“开花洋芋”的牌子。李子沟村民张德珍不解地说:“我们的洋芋才刚发芽,哪里来的东川洋芋呢?”
东川铜都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忠杰介绍,李子沟居住着汉族、彝族群众,其中彝族人口占60%。在全村219户829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680人,贫困发生率80%。
李子沟的开花洋芋虽然口感好,但个头小、容易发芽、黑斑多、产量低,种薯历经30年未改良,退化严重,抗病性几乎为零。靠天吃饭的落后栽种方式,每亩仅能生产500公斤,产量往往不能保障一家人一年的温饱,与省外同比亩产有10倍的差距。为了将洋芋送出,村民们人背马驮往返一天,每公斤洋芋才能卖0.8元-1元。
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李子沟于2019年12月30日整村脱贫出列。
“假‘开花洋芋’的冲击,让刚脱贫李子沟村和正起步的东川洋芋产业面临威胁。”刘忠杰说,保护好东川洋芋和李子沟开花洋芋品牌、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培育新种薯,提高亩产,成为当务之急。
保卫“开花洋芋”:销售的根子在生产
2018年11月的一天,在李子沟村民惊诧的目光下,近10吨等级不达标和发芽的“开花洋芋”被当众销毁。这批洋芋是八角地公司向农户购买的。
“我们用公司的损失教育村民,食用发芽洋芋危害健康,销售发芽洋芋是违法行为,洋芋达不到优异品质,就支撑不了李子沟‘开花洋芋’品牌的长久。”范志强说。
为让东川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进大市场,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铜都街道于2017年成立铜都脱贫创业园,一些农业和电商公司纷纷入驻。八角地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挖掘东川农特产品,八角地公司跑遍东川各个村寨,与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联系,整理东川148个行政村的一村一品;和电商公司一起,到昆明、上海等地参加展销会、南博会、农博会,同时在阿里巴巴、盒马生鲜等平台推广。
在闯市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东川是迟到的竞争者,东川的农特品想在大市场里分一杯羹,并不容易。“没有市场,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就可能变成竹篮打水。”范志强说,尽管“开花洋芋”知名度高,但传统的耕种方式和品种,无法实现批量生产,无法提供稳定的供货。
“销售的根子在生产。”范志强分析说,山区地势狭窄交通成本很高,无法展开大型机械化生产,使得东川洋芋价格无法与北方规模化种植出的洋芋竞争。以差异化的品质,绿色有机的标准,才能弥补山区高成本生产的劣势,才能闯入全国市场。
但是,要让村民放弃化肥增产、农药防病,让土地休耕、轮耕,不仅难度大,而且有可能让农户承担减收的风险,不利于乡村振兴。
为此,铜都街道、驻村扶贫队和农业公司经过论证后,于2018年春天,在李子沟先开辟了30亩试验田,邀请云南省农科院到李子沟建立专家工作站。通过近百组实验,展开新老品种的改良杂交,以培育出口感和老品种一致的品种,这项工程将持续10年。目前,产量更高的新品种“面东东洋芋”实验取得了成功。
2019年春,八角地公司免费向李子沟40余户诚信贫困户免费发放实验替代种薯,展开示范种植,免费发放化肥,举办多期专家讲解班,让村民在科研人员指导下科学施肥。
为从源头堵住掺假,防止多头经营、分级代理销售,保住李子沟“开花洋芋”的品牌,铜都街道将“李子沟开花洋芋”的商标授给了八角地公司专产、专销独家经营。公司在村里、东川城区、昆明建起中转、收储、终端的全程冷库,以保证“开花洋芋”的品质。
同时,为了保障村民的利益,增加村民收入,全村169户68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使他们有了三笔收入:15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一笔,留在村里给公司洋芋基地务工,或下山到城里打工是一笔,八角地公司赚了钱分红又是一笔。
实体店解决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城里做的洋芋这么好吃这么好看啊!”在昆明老字号饭店“福照楼”,品尝着蒸、煮、炸、炒不同口味、不同做法的洋芋,李子沟的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啧啧赞叹。其实,这些洋芋都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
这天是2019年4月26日,在铜都脱贫创业园组织下,28名贫困户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到省会昆明。这次旅行,让他们大开眼界,这些世代种开花洋芋为生的村民第一次知道,洋芋经过厨师的烹饪、造型,竟能卖出他们想都没敢想过的价格。
“打开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做延伸服务,把用这些农产品制作的餐饮一起带进城市,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分管创业园工作的铜都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杨文春说。
不仅如此,在杨文春看来,“小吃餐饮是帮助贫困户脱贫并稳定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民心工程”。
东川除洋芋外,面条也在昆明享有口碑,许多昆明人都喜欢用东川面条做出来的卤面,尤其是东川洋芋面条节的举办,以及10个“李子沟开花洋芋”专卖店的开设,使消费者体验到了东川洋芋、面条的品质。
4月中旬,昆明最大的农贸市场“篆新农贸市场”内,以东川农特产品为原料的面东东面馆开业了。一个月来,人气大增,每天都有不少人耐心排队等待吃面或米线。面馆的旁边,是“挂面专卖店”,店内不仅有东川面条,还有云南、陕西、山东等省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泰国、意大利的面条。除了400多种面条外,李子沟开花洋芋、面东东洋芋等东川农特产品也让人眼花缭乱。铜都脱贫创业园计划在昆明开设多个这样的系列直营东川农特产品的门店,让消费者到实体店体验东川的农特产品,以平价购买、免费送货等销售方式,为东川面条和东川洋芋等农特产品突围。
“更重要的是,这些实体店将解决一大批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刘忠杰说。
他介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早在两年前,创业园就对招聘来的30多名建档立卡户进行小吃餐饮的培训,并将他们中勤劳好学的杨发莲、张静、谭忠梅送到云南的蒙自、通海、建水,贵州六盘水、贵阳等地,学习熬煮羊肉、炸脆哨、油辣椒、卤豆腐等传统小吃的做法。3年来,包括学费、差旅费、住宿费、每个月的工资,创业园为她们的学习投入了近20万元。如今,杨发莲和张静分别在昆明和东川成为面东东面馆和东川羊肉米线店的大厨和领班,谭忠梅是“挂面专卖店”店长。其余30多名建档立卡户经过培训,在岗时间超过了两年,大多实现了稳定就业,他们中大多都是女性。
“领头羊”杨发莲、张静、谭忠梅,让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这一次,和杨发莲一起来昆明的还有李子沟的13位刚刚脱贫的姐妹,她们在昆明的收入,除了包吃包住,每月3500元-4500元。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公司仍然每月足额发放工资,没有让他们因为疫情而返贫。
今年3月,八角地公司500亩的李子沟开花洋芋种植基地进入了紧张的复工复产春耕中,一些农田设施也正在建设。公司的采购员尹吉福除了忙于采购,还天天上山帮忙种洋芋。以前在家只会“打打牌、喝喝酒”的尹吉福认为,是创业园改变了他。经过创业园的培训,他显露出善于采购的特长;他采购来的农产品品质好、价格便宜,还挖掘出许多奇货。
“谁说贫困户扶不起来?只要从思想上转变了观念,教给他们技能,离开了政策,贫困户也能脱贫。”刘忠杰说。
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