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种植典型事迹材料_农业种植致富带头人事迹_农村致富带头人范文种植业

《央视三农之声》广东惠来讯(文/薛小娜杜岳文图/巫利生)在广东省惠来县,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探索发家致富之路,大胆开创致富之门,但是他们致富不忘乡亲,积极伸出援手与爱心,谱写了一曲曲经济能人帮扶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赞歌。曾玉德、曾玉松兄弟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农业种植致富带头人事迹_农村致富带头人范文种植业_致富带头人种植典型事迹材料

曾玉德的父亲曾祖江是个农民,30年前,他开了一家粮食加工厂谋生。曾氏兄弟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接手加工厂的工作。2005年,曾家成立了惠来县葵江粮食加工厂,后来规模逐步提升,向有体制粮食加工厂的转变。

情系家乡,回归农村谋发展

作为80后的曾氏兄弟,自小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养育他的山山水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惠来县是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口输出大县;导致水田大面积流失、无人耕种,因为水田分散,农户不能大规模生产,导致效益低、收入少。看到这种情况,曾玉德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心要把荒地变回良田,2014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找到各村、各户谈及承包撂荒田的相关事宜,提出用3年的时间把荒地变回良田的愿望,并按照每年每亩400元的方式与承包方签订合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凭着多年加工粮食的经验,曾氏兄弟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安全、优质的粮食大有可为,而且依靠传统的耕种技术和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2015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曾氏兄弟成立了惠来县葵江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加工厂+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优质水稻

农业种植致富带头人事迹_致富带头人种植典型事迹材料_农村致富带头人范文种植业

创业的头几年,曾氏兄弟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他们多次走访市、县农业部门,虚心向专家和技术员请教,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们终于掌握了水稻种植的技术和要领,发展规模也慢慢地由最初300多亩水稻发展到现有承包经营种植水稻面积2500 多亩,并带动农户1850户农户种植优质水稻6500 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人”。

科技兴农,科学服务促增收、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

“以前村里有很多撂荒地,村民们秋收都是靠镰刀,生产效率低。”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把水稻种植发展壮大产业化,曾氏兄弟积极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揭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权威单位合作,创建出一套合理规范的葵江米种植加工生产的规范生产流程。通过自营加合作的方式,形成产、供、销融合发展模式。

农村致富带头人范文种植业_农业种植致富带头人事迹_致富带头人种植典型事迹材料

为适应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水稻种植增产增收,曾氏兄弟投入资金引进科技化手段,他先后购买了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运输车、无人机等机械,将水稻种植方式由以前的传统种植转变为机械化操作,形成产业链,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勇于担当 化解危机

粤东地区,是台风多发区域,台风对农业影响较为严重,尤其对水稻最为严重。被水泡过的稻谷,很容易抽芽烂掉,村民们欲哭无泪。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曾氏兄弟心里都非常难受。2015年,父子经过多次商量,决定拿出剩余不多的资金,加上多方筹措资金共六百多万元,购买了粮食烘干机,自建粮食烘干中心,解决水稻收割后的晒干问题,确保在台风和下雨前对水稻的抢收,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的损失,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农村致富带头人范文种植业_农业种植致富带头人事迹_致富带头人种植典型事迹材料

曾玉德告诉记者,机械收割下来的稻谷,马上就能销售。以前许多农民晾晒粮食只能“靠天吃饭”,赶上连阴天更是雪上加霜。如今农村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近一周的“靠天”晾晒时间他们等不起啊!现在有了烘干机,不用担心晒稻谷的过程中因天气突然变化带来的麻烦与损失,农民把晒稻谷的时间节约下来去打工,可以增加收入,种田的积极性也因此大大提高。

振兴乡村 致富不忘本

曾氏兄弟获得村民的普遍肯定,还在于对社会的积极回馈。成立惠来县葵江种养专业合作社以来,曾玉德已带动2951位村民,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种养合作社务工,按照不同的工种以100元-150元每天的标准发放工资,增加农户务工收入。为了不断给农户“充电”,曾玉德还不定期联系县里的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为种粮农户讲解种粮政策、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主动联系化肥公司,为种粮农户送化肥上门。一件件平凡的事情,带动了村屯农户种粮的热情,也吸引了惠来其他村镇的有志青年返乡,加入种粮行列。

“种水稻,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接下来我要发动更多的群众把撂荒田复耕复种,收割更多的粮食,目标是种植一万亩。”曾玉德自豪地说。

农业种植致富带头人事迹_农村致富带头人范文种植业_致富带头人种植典型事迹材料

曾玉德还有更大的设想。他说:“下一步,还要发展 ‘稻鸭共作 ’,把鸭子放养在稻田里,吃掉田里的杂草、害虫,鸭粪能够充当天然的肥料,让稻田全程做到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水稻品质。”谈及未来,他信心满满。

致富不忘本。出生在这片土地的曾氏兄弟俩心系家乡,带领着肯干、愿干、要干的村民们一起改变着家乡一度贫困落后的面貌,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惠来幸福和谐美丽的新画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