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

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

秦岭细鳞鲑

俗称梅花鱼,冷水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体形长而侧扁,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为中国所特有,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肉质细嫩,无肌间刺,有防治血栓、加快伤口愈合之功能。陕西、甘肃两省经过10多年攻关,攻克了亲本驯化、人工催产、苗种孵化、苗种培育等难题。

瓦氏雅罗鱼

俗名华子鱼、滑鱼、白鱼,为内蒙古赤峰市达里湖仅有的两种经济鱼类之一。其体梭形,体侧银白。达里湖群体可适应高盐碱化水域,肉质细腻,有着较高科研和经济价值。目前,“达里湖华子鱼”已成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区域品牌,每年“冬捕节”“华子鱼洄游节”“达里湖冰上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的举办,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丝尾鳠

俗称长胡子鱼,为中大型偏热水性鱼类,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澜沧江下游,栖息于水势较缓之处。头宽,略平扁,须4对,颌须长,可达臀鳍条末端。体色美观,生长速度快,无肌间刺,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观赏价值。曾是云南西双版纳重要经济鱼类,2006年至今已在西双版纳、普洱地区开展大面积人工养殖。

洛氏鱥

渔民常称之为柳根儿、柳根子。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图们江和辽河等水系的支流,自然种群分布较广。商品鱼一般体长8—15厘米。位列黑龙江“三花五罗十八子”之一,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已成功突破全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个省(区、市)推广,并与冬钓、餐饮等休闲渔业相融合,在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黄鳍棘鲷

俗称黄立鱼、黄脚立、黄腊鱼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雌雄同体,雄性先熟。背鳍及臀鳍长有发达的鳞鞘,成鱼体长一般18厘米以上,为中型食用鱼,是我国沿海一带的重要海水养殖对象。曾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产量急剧下降,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成熟而逐渐恢复。目前在珠三角等地区大规模推广养殖,带动了广东阳江、湛江以及广西等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指马鲅

俗称马友鱼、午鱼,在我国多分布于南方沿海地区,属热带及温带海产鱼类。胸鳍下端具有4根游离丝状鳍条。蛋白含量高,且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美味居海水鱼类之首。《中华本草》记载四指马鲅具有消食化滞的功效。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濒危等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市)沿海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繁育推广。

黄条鰤

俗称黄犍牛,主要分布在我国各大沿海远离岸边的外海岩礁区,是黄渤海区自然分布的唯一大型鰤属鱼类。腹鳍、臀鳍、尾鳍或边缘为金黄色,最大体长1米以上,体重60kg以上。属高档食用鱼类,出肉率高达75%,富含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EPA+DHA”含量高达21%,是日韩料理中制作刺身的上品。2017年在国内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并在辽宁、山东、福建等地推广,是深远海养殖适养品种之一,潜力巨大。

橄榄蛏蚌

俗称鲜子、义河蚶,是我国特有淡水食用贝类。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支流、湖泊等淡水水域。味道鲜美,且有保肝、醒酒、补钙和催乳等功效,是湖北天门、安徽阜阳、江西南昌等地特色高档河鲜,素有“水中人参”“淮河鲍鱼”之美誉。近40年来接近濒危,仅在淮河阜南段、湖北天门河竟陵段等地分布。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后,已在安徽、江苏等地实现人工繁养,并开展增殖放流和资源保护。

东北林蛙

为我国著名经济蛙种,生长于我国东北长白山林区。东北林蛙因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又称“雪蛤”。整体或雌蛙输卵管均可入药,可用于体弱气虚、神经衰弱等病症。蛙卵主要物质可降血脂,降血栓。蛙皮中提取的林蛙抗菌肽可制成安全有效的杀菌消毒品及美容产品,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目前,林蛙已被列为吉林省十大产业集群,优先发展。

单环刺螠

俗称海肠、海鸡子。属海岸带底栖无脊椎螠虫动物,分布在我国环渤海及黄海北部的部分海域。身体呈腊肠状,躯干粉红、紫红或黑红色,广受胶东地区居民的喜爱。历史上其天然资源丰富,尤以莱州湾为最。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资源严重衰退。自2008年设立莱州湾单环刺螠、近江牡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来,数量逐步恢复,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业已开展多种模式的增殖养殖示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