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产业扶贫是关键。2015年以来,老河口市推出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优势产业,优化扶贫产业布局。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扶大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老河口市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走出了一条“生态好、农村美、百姓富”的创富之路。
如今的老河口市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53万老河口人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了产业扶贫的坚实步伐,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向小康生活迈进。
在“特”字上下功夫——
产业迈向“大强优”
10月11日,在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正逢新品种白桃“冰糖酥”的采摘季。刚刚采下的“冰糖酥”,经技术人员现场测试,桃子的“甜度”为26.6%。
“春雨”黄桃是老河口市农产品的一张名片。近几年来,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以该市大力发展有机果蔬为契机,大力推广“春雨”黄桃种植。“春雨”黄桃成为该市贫困家庭的“创富果”。
罗天洋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因妻子患有白血病,导致家庭贫困,罗天洋一家正是靠着这颗“创富果”,实现了由贫穷到小康的转变。
老河口市是我省桃、梨生产的优势区域。2017年以来,该市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围绕重点产业,在“特”字上下功夫,依托老河口市绿沃投资有限公司、春雨专业合作社、三春专业合作社、仙仙果品有限公司、豆叶黄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将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联姻”,用小产品做大文章,立足“增收可持续”,实施培养特色、发展产业等脱贫致富工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该市大力实施“十百千亿”工程,大力推广“稻渔共作”,着力建设一批有机基地、创建一批著名品牌、打造一批特色景区,全力打造有机产业老河口特色,形成了以金银花、生猪、肉牛、特色果蔬、特色水产为特色的优质产业。
老河口市234个重点扶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薛集镇以金银花、艾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已纳入老河口市级主导的特色产业。吸纳了8000余名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达5000余元,实现了“户户都有脱贫产业,人人都有致富路径”的发展格局。
在“合”字上求实效——
激活脱贫“新引擎”
今年“十一”期间,在老河口市薛集镇薛集街105号(薛集粮油购销公司)的展馆内,琳琅满目的艾产品吸引了不少来此游玩的客人。
薛集镇薛集街105号是红猪智慧农业湖北公司所在地。该公司是一家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及网上直播营销公司,充分利用当地艾产业,在“合”字上做文章,在当地形成了种植、仓储、研发、初加工、深加工、物流、电商培训全领域全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017年,薛集镇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从河南南阳市引入艾草种植这一特色产业,成立了艾情专业合作社,以技术推广、种苗栽培、艾草产品研发、艾草产品深加工为主,大力发展艾草种植和精深加工。经过3年的运营,艾草种植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并带动周边竹林桥、张集等乡镇种植。
目前,合作社在曾岗村建设加工车间2栋,实现了艾草种植和加工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艾草就地种植就地加工,既保证了艾制品的品质,又降低了成本。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依托艾之约科技有限公司对艾草进行规模化采集、加工。运用现代生物科技,不仅成功开发出艾绒、艾柱、艾条等传统艾草制品,还研发出了艾叶茶、艾香、艾草护肤品等艾制品,涉及灸用、食用、日用工业品等6个系列100多个品种,让普通的艾草身价倍增,实现了由“草”变“宝”的华丽转身。
在洪山嘴镇杨家湾村,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利用自然禀赋,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黄桃种植、泥鳅养殖等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现金、土地流转、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协助和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脱贫。
立足“一村一品”,大力强化企农联动。老河口市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带动到户,形成了“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在仙人渡崔营村,谭青松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为村里贫困户、低保户实行羊仔代养服务,先后和村里18户贫困户签订了代养协议,不仅自己富了,还带领其他贫困户踏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幸福之路。
目前,老河口市已落实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龙头企业约150家,合作社805家,家庭农场426家。该市10个乡镇办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6家,带动217个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计7467户,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962户脱贫,带动比率达93.2%,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在“变”字上谋创新——
焕发脱贫“新活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群众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
今年55岁的涂德云,是老河口市酂阳办黄营村一组村民,肢体二级残疾。2015年10月,涂德云被列为黄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成了老河口市凯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点焊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现在一个月工资可以拿到2000元,逢年过节的福利一点都不少。公司和扶贫工作队给我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岗位,让我拔掉了‘穷根’。”涂德云心中充满了感激。
进企业务工,进车间打工,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致富。近年来,老河口市委、市政府让贫困户和留守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精准地解决了持家、务农、就业问题,实现了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和企业“三赢”的局面。
目前,老河口市已建成“扶贫车间”3个,带动177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59人。
扶贫先扶志,产业扶贫最终需要贫困群众亲身参与,就近解决就业问题,才能既在物质上脱贫,又在精神上脱贫。为此,老河口市强化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坚持因户施策,改进帮扶方式,通过实用有效的技术培训、指导,契合实际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思路不广的问题,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
邓绪东是老河口市范湾村三组村民,肢体三级残疾。2016年,邓绪东参加了老河口市残联组织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2017年在老河口市残联、仙人渡镇政府的扶持下,开始从事黄牛养殖项目。从最初的人工放养,发展到现在的集中圈养,目前存栏黄牛20余头,年收入突破3万元。2019年,他购买了饲料加工设备和农机,建了牛舍,为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基础。“我能脱贫致富,不仅要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而且要感谢老河口市残联的扶持。”邓绪东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和连续阴雨影响,饲料紧缺,养殖成本上涨,导致肉牛养殖陷入困境。老河口市残联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成功解决了饲料来源和资金困难问题。
以企带乡、以企兴乡、以企助乡,帮助贫困户找准了贫困根子,解开了思想扣子,激发起致富信心。
在“绿”字上做文章——
实现脱贫“高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助力脱贫攻坚,老河口市跳出绿化发展绿化,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将资源化、专业化、功能化、产业化、生态化贯穿绿化工作全过程。
特色产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老百姓脱贫致富,也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农特产品走出老河口,走向全国。
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选准产业,多方面、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致富渠道。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更代表着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老河口市将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穿“新鞋”,走“绿道”,全力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加快建成汉江生态经济带绿心。
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为当地农产品走出去打通了新道路,电子商务和精准扶贫的高度融合,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延长产业链条,老河口跳出单一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市场与电商产销衔接、利益联结。针对老河口特色农副产品艾草、金银花和有机水产、有机果蔬等开展了网销品牌打造工作,吸引广大消费者采购消费贫困地区零散的、自产自销的农特产品,实现线上营销额8000多万元。
借力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推动产销对接,老河口市积极推动农产品走出去。金银花、猕猴桃、生猪、“春雨”黄桃、汉水梨等农产品成功打入武汉、河南、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场。
今年4月至5月,老河口市通过线上直播带货,将老河口四大特色品牌的13类农特产品进行了线上销售,取得了良好效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迈向小康的路上,老河口市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不落一人。面对艰巨任务,老河口市上下万众一心,层层高质量推进,交出了一份新时代攻坚必胜的老河口市精准扶贫优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