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核桃被称作“广元七绝”之一,因皮薄、肉厚、味美享誉全国。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将核桃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来抓,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先进管理模式,让老百姓的核桃树结出了越来越多“金子”,千年核桃产业正带领当地村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今年50岁的王志斌是朝天区羊木镇金笔村村民,他家有四五百棵核桃树,全部投产后预计有上万斤产量,收入十分可观。然而在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他家里还是十分困难。那时,王志斌的女儿刚上大学,妻子得了类风湿病,学费加药费一年要花3万余元。由于要照顾妻子,王志斌也没法出去打工,在家种庄稼、养鸡,一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还不够家里的开销。“那个时候把积蓄都用光了,四处找人借钱,日子很不好过。”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志斌感到很是心酸。
2016年,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王志斌申请上了小额贷款用于养鸡,还在政府帮助下重新搞起核桃种植。王志斌家原本有五六十棵核桃树,但由于管理粗放,产量很少。2017年,政府给王志斌家提供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统一管理,帮他改良了原有的核桃品种,产量也变高了。“原来的五六十棵树最多产二三百斤,卖一两千元;品种改良后,能产出1000斤,卖四五千元。”王志斌说,相比于养鸡,种核桃的投入低、收入稳定,现在家里11亩地全部种植了核桃。核桃的产量增加了,销售也不用愁。
王志斌说,除了自己采摘核桃来卖,政府也帮忙销售。2019年,该村成立了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新鲜核桃可以用机器深加工,烘干后包装出售,由于核桃是精心挑选,品质优良,能卖到10元一斤。王志斌和其他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种植的核桃通过合作社统一的品牌销往全国各地。现在,王志斌的女儿也出来工作了,妻子的病也好起来了,加上政府低保、公益性岗位和打零工,王志斌一家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不用再为生活发愁了。谈起脱贫的感受,王志斌说:“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要不是政府的帮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我非常知足!”
广元市朝天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朝天区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处秦巴南麓、川陕结合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60米,年均降雨量980毫米,日照时数约1100小时,境内独特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核桃生长。
2003年开始,朝天区开始改良核桃树品种,利用核桃科研所专门人员技术力量,深入发动村组组织核桃种植大户代表参加核桃现场培训,年均100余场次,培训嫁接管护人员2000余人,组建嫁接技术队伍15支200余人;以年均3万亩的速度对全区核桃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品改成活率高达90%,核桃产量稳步提升。现在,朝天区共有核桃栽培面积约50万亩,人均拥有2.5亩核桃,基本形成了“家家种核桃,无地不核桃”的格局。
2019年,朝天区农民人均核桃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较2010年增长约1500元,增长率达33%,核桃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4600余户,较2010年增加3000余户;近1.1万人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占贫困总人数的52%,核桃产业已成为山区尤其是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