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3年,位于龙泉的成都首家家庭农场成立了。同年7月,新津县首家家庭农场——兴义三合家庭农场通过审核,正式成立。该家庭农场由兴义镇三合村村民姚佳彬出资100万元建立,流转土地上百亩,主要经营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的种植养殖和销售,提供农业观光服务等。近日,记者与新津县农发局工作人员一道走进这家“第一个吃螃蟹”的家庭,探访他们一年来的经营发展情况。

漫步荫荫树林

体验乡村之乐

再过20来天,三合家庭农场的30亩红提将全面成熟。看着渐次成熟的红提,姚佳彬胸有成竹地表示,“红提完全不愁卖!”到家庭农场来耍的客人都很放心地采来吃,还能体验农事活动。

姚佳彬说,为了打造环境,多年前,他们就开始植树造林了。如今,走进他的家庭农场,既可漫步荫荫树林,还能悠游于仿古建筑之中,坐在厚实的实木凳子上,呼吸着金马河畔的清新空气,体验乡村之乐。

环境好了,慕名而来的客人自然就越来越多了,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作为家庭农场的管理人员,张德军在这里已经工作两年多了,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三合村3组村民靳国华、4组村民许宗贵,都已年过花甲,在农场中找到了份如意的工作,专门从事给蔬菜施肥、给葡萄疏芽等田间管理的活,每天能挣个80来元钱。

“周边乡邻收入增加了,我心里才更舒坦些。”富足起来的姚佳彬总希望带动周围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说到下一步规划,姚佳彬表示,将出资打通一条水泥路,将成新蒲快速路和三合村连接起来,进一步突显自己家庭农场的交通优势。

打造旅游景点

农场生活有盼头

谈到三合家庭农场,就不得不说一下姚佳彬的父母——姚国全和许帅蓉。

上世纪90年代初,姚国全和许帅蓉夫妇俩,怀揣着创业致富的梦想,一头扑向成都这块商业大市场。卖过水果、蹬过三轮、搞过货运。1995年,在成都肖家河开起了餐馆、茶楼,2元钱一杯的茶,一天卖2000多杯,同时兼卖黄辣丁,一天收入也在3000多元。2004年,在石羊车站的农家乐拆迁获得赔偿,利用这笔钱回乡实现再次创业。

“三县交界,水资源好,空气清新。”这是姚国全、许帅蓉夫妇俩当初想到回乡创业的理由,在这里打造一个上档次的旅游景点。目前,曾经的荒滩已经被游泳池、水塘、绿色代替了,当时,为提升环境质量,还成立了自己的园林公司,几年下来,一片荒滩已是葱绿一片。

姚佳彬退伍回来后,在新津成立了第一个家庭农场,持有了职业经理人证书。“相信自己的家庭农场一定会越做越大!” 姚佳彬信心满怀,农场生活会越来越有盼头!

唐建飞 本报记者 李自强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