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佳 李寒露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启迪。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考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开启了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新纪元,指引湘西人民摆脱千年贫困、圆梦小康。
十年奋进迎巨变,湘西大地谱华章。从“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之日起,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瞬十年。
这十年,犹如一幅前后相续的动人长卷,有尽锐出战、不胜不休、誓拔“穷根”的栉风沐雨,有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建设浪潮和艰难探索,更有各美其美、打开心门、拥抱世界的崭新气象和开放襟怀。
这十年,犹如一首扣人心弦的壮丽诗篇,有一路的故事,一路的精彩,一路的奋斗,人们从中充分感受到的,是理念之变、品质之变、产业之变、民生之变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十年,犹如一曲奔放豪迈的雄壮交响,有曲折,更显珍贵;有艰难,更为深沉;有突破,更加震撼!在以百年、千年为计的“对于时间的理解”中,十年的积淀,只是历史的一瞬,但“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折射的是世界减贫与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省政协副主席、湘西州委书记虢正贵在推介湘西时说:“湘西是一面旗,立在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里;湘西是一本书,写在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里;湘西是一幅画,绘在钟灵毓秀的神奇山水里;湘西是一首歌,唱在各族儿女的幸福生活里;湘西是一壶茶,美在香绿爽醇的绝世佳茗里;湘西是一坛酒,醉在馥郁飘香的酒鬼美酒里;湘西是一个梦,印在土家苗寨的美好家园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湘西,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奋进新时代,建设美好新家园。
春风千万重
深秋时节,阳光普照在1.55万平方公里的湘西大地上,层林尽染、美不胜收、温暖安详。古朴的乾州古城,人们悠闲地漫步,幸福洋溢在脸上;凤凰古城沱江上的游船,自由地游弋在碧浪清波上;芙蓉镇的悬崖瀑布上,交替变幻着多彩斑斓。
山水凤凰,最美古镇。
湘西州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原有1110个贫困村、65.6万贫困人口。
最深的牵挂,最浓的情!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点燃了土家苗寨群众的激情。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 ,以“绣花”功夫中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十八洞村产生了湖南首个由群众制定的“贫困户识别标准”;把精准扶贫重点放在发展扶贫产业上,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等产业体系。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放眼绝壁奇峰、苗族民居、山林田园,尽是金光流淌。八方游人纷至沓来,在梨子寨“山货集”前购买风味独特的苗家美食,在“精准扶贫”石刻前争先留影。
有一种幸福叫微笑。10年前的一声“你是大姐”仍亲切、温暖、清晰依旧。十八洞村村民石拔三的笑容,定格成中国全面小康的生动注脚。
在十八洞村”大姐“石拔三家,每天游人如织。 石林荣 摄
有一种幸福叫思恩。曾经的单身懒汉龙先兰转变为养蜂大户,不仅脱了贫,还脱了“单”,为自己女儿取名“思恩”。
有一种幸福叫团圆。前半生在外地打工颠沛流离,杨超文格外珍惜如今在十八洞村的团圆生活,“幸福人家”农家乐随着游客增多生意越来越好。
有一种喜悦叫“高飞”。 离湘西边城机场仅有15公里的十八洞村,51名村民在“家门口”坐上飞机,成为首批乘客直达北京。
湘西边城机场通航,山民梦圆蓝天。
十八洞村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简史》,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网站关注十八洞村的报道中,大型全景式新闻漫画《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大型融媒体创意互动产品《苗寨“十八”变》,网络专题《十八洞的19张笑脸》《村里最远那一户》,短视频专题《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 |脱贫之后》喜获中国新闻奖。
如今的十八洞村,既有“绿色颜值”又有“金色价值”,成为了令人向往的美丽幸福家园。
党员带头、干群同心、携手共进,老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无比坚定;当家产业不断壮大,红色旅游、特色种养、山泉水、苗绣等产业,让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0年增长14倍,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22年达到了380万元。
曾记否,一村一张“作战图”。每一个标记,代表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户,又意味着湘西州委派驻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千万个脚步。
曾记否,历史长河中,“村小”不断被捧起又放下。随着一个个教学点的回归,一朵朵“芙蓉”的绽放,孩子们童年的记忆里,不再是破旧的校舍、茫然的眼神、遥远的山路,而是美丽的校园、幸福的歌唱。
这些年,湘西州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以愚公移山之志和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了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石化、光大、五矿、铁塔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山东济南和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常德、衡阳等省辖六市以及社会各界,带着责任、带着情怀,跨越千山万水,大力支持帮扶湘西,让湘西人民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全州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了“挪穷窝、住新房”,广大农村群众过上了新生活、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互联网,有的还开上小汽车。
近年来,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近20批次参访团来湘西考察学习减贫经验,全面小康经验交流会、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培训班、“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在湘西州成功举办。
湘西州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崭新画卷在湘西大地徐徐铺展。
如今的湘西,是首倡之地展现首倡之为的新湘西;是山门大开、连通时代脉搏的新湘西;是优势产业蓬勃兴起、发展潜能加快释放的新湘西;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新湘西 。湘西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这样自豪!
振兴新篇章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湘西州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等重要指示,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抓好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两个环节”、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重点帮扶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两个重点”、农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全面巩固提升。
湘西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好”的等次,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获2022年度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汇聚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不断擦亮十八洞村名片,打造乡村振兴的时代典范;全面推进均衡协调发展,开拓各美其美的崭新气象;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奏响共同富裕的幸福乐章。”虢正贵坚定地说。
湘西州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优势,坚持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调配最精锐的党员干部、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投向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产业就业富民、和美乡村建设、乡村育才聚才、乡风文明铸魂、治理效能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六大行动”在湘西州全面实施。
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物质基础,农民增收才有稳定可靠保障。湘西州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和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文章,提质发展茶叶、油茶、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全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突破400万亩,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富硒猕猴桃基地、椪柑基地、百合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和湖南省最大茶叶基地,建成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4个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湘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88.56亿元,60万湘西儿女靠茶吃饭。
湘西州持续擦亮十八洞新时代红色地标,高标准抓好272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12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9个省级示范创建镇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五个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2022年,湘西州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5万余元,全州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的村占比76%以上。
气可鼓而不可泄,劲可提而不可松。
农村党员干部与58万户家庭组成10.65万个互助小组,各级党委政府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全州共选派1802支驻村工作队,对所有村(社区)和集中安置区进行驻村帮扶,做到机制不变、责任不松、力量不减、工作不断。党员干部与农村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广大驻村干部和乡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鲜红的党旗在乡村振兴中高高飘扬,金色的党徽在土家苗寨里闪闪发光。
古丈县牛角山村、吉首市隘口村、保靖县黄金村等党组织,带领乡亲们将昔日荒山打造成万亩茶园,用一片叶子造福了一方百姓。保靖县甘溪村党支部书记刘宏霞,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把家乡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