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政府前的广场上,20名参加过中式面点制作培训的贫困户现场为乡亲们制作糕点。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胡阳 摄
“以前只能靠种点槟榔,养养鸡才能有一点收入,维持温饱就不错了,生活过得很苦。”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什坡村村民马海连感慨着过去的艰难,也珍惜着当下的幸福。“这些年来,县里、镇里一直给我们帮助,修路修电,又送来种苗、猪苗,我们的生活才有了大变化。”
陵水县志记载,1983年,陵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有243元。至2000年,全县6个贫困乡镇还有20%的农民尚未脱贫,这部分人年均纯收入只有1600元。回首往昔,陵水改革开放的40年,无疑也是向“贫困”宣战的40年。
这40年间,陵水的扶贫工作在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过程之中,也走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口。近年来,陵水想办法,出实招,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高位谋划农村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强化产业扶贫,创新消费扶贫,以党建引领,走出一条脱贫攻坚的陵水之路。
高位谋划 产业扶贫支撑精准脱贫
在现在的陵水乡村,“产业”成为了一个众人闲谈之间时常出现的高频词汇,它已经从原本似乎触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逐渐变成村民身边实实在在的一座座果园、种植基地、养殖基地。
“2009年以前,村民大多都住瓦房,现在基本上都盖起了小楼房,有的村民还买了小汽车。”光坡镇武山村村民陈振帅说,武山村能够摆脱贫困面貌就是得益于圣女果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武山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圣女果,种植面积已超万亩,靠其脱贫乃至于发家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
事实上,不仅是在武山村,圣女果产业早已成为陵水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而圣女果的种植也早在陵水各地推广开来,并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户。
“前年种植圣女果我赚了2万余元。”本号镇长埇村村民黎大雄介绍说,2014年镇政府给他家发放了1000株圣女果苗,让他家从此走上了脱贫的道路。在今年被评为陵水“十佳脱贫之星”的本号镇中央村村民符益祥,去年也是凭借种植6亩圣女果纯收入约6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圣女果产业日渐兴旺的背后,贯穿的是陵水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的决策。陵水县委书记麦正华曾表示,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脱贫的核心和根本,“根据陵水的实际,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把扶贫产业选准选好,依靠扶贫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为此,陵水高位谋划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发展壮大10个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工作方案》,谋划布局了圣女果、小黄牛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布局之外,陵水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多种形式推动着产业扶贫的蓝图落到实处。
“龙头企业+”等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就是陵水的大胆创新,这一模式有效地整合利用扶贫资金,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抱团发展。英州镇成立润达扶贫农业公司,助推英州镇1864户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每年分红利润达180万元,带动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本号镇则由每个行政村创办了村集体公司,这些村办企业通过运作经营火龙果、小黄牛、茶树菇、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企一品”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经过规范化的村办企业管理,本号镇军普村火龙果基地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有100万元的收益,104户贫困户以政府扶持火龙果种苗形式,与农业公司联合种植火龙果205亩,2018年实现户均分红3600元。
“去年7月下种,今年收获,我们村终于有村集体产业了!”军普村党支部书记符育人表示,有了产业也就有了对未来更大的期盼,村民从一开始有犹疑到现在主动谋求把火龙果产业继续做大。从中所折射的是,产业在农村兴起,促使陵水的扶贫攻坚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产业动力的注入与由此催生出农村发展的持续性内生动力,正在成为陵水农村脱贫的强大引擎。
立足本地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脱贫攻坚中最现实的问题。在大力推动产业扶贫的同时,陵水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英州镇走所村,令外来人感到好奇的是,许多农户的庭院里都栽种着少则数十,多则上百盆盆栽,开花时节姹紫嫣红,分外好看。“这是由企业提供种苗、花盆、立体花架,发动每家每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领养种植,养成后农户可以获得领养管理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增收。”英州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陈明说,如果农户积极种植,只靠种花一年就可增收数千元。
而这正是陵水从2016年开始大力推广的庭院经济。由政府或企业提供种苗,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种植菠萝蜜、莲雾、荔枝、槟榔、百香果等热带经济作物,把庭院建成家庭增收的阵地、安居休闲的场所,形成了“一镇一业”品牌。到今年,陵水已累计完成种植庭院经济1.71万亩、道路经济496.7公里,受益农户1万多户。
只是有了产品还不行,如何销出去才是关键。为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大山里的农产品走出去,陵水帮助农民转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从建平台、聚群力、拓销路等方面发力,以建设电商扶贫中心、举办电商扶贫节等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今年来,全县农产品电商上行交易额2.1亿元,同比增长34%。
乡村旅游的开发也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新路子。陵水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美丽乡村,引导24家企业与24个行政村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助推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坡村成功挖掘红色和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组建“坡村演出团”,实现119名村民就业和7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促进贫困户就业无疑是助力脱贫的有效途径,陵水聚焦就业扶贫,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一方面积极开发农村公益性扶贫岗位,设有保洁员、护林员、治安巡查员等职位,仅2018年就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234人。
另一方面则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不断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平台,从县级招聘会,到镇级招聘会,乃至于组织企业进村招聘,让雅居乐物业、分界洲岛景区等大企业走到村民家门口来招人。
而大量的村办企业也为贫困户的就业提供了机会。“我现在也算是企业员工了。”大坡村村民黄仁坤成为了村办和牛养殖企业的员工,他对此十分满意,“每天在基地里负责喂料和清理牛栏,每月能有2200元的工资收入,收入有了长期保障,去年全家还领到了分红,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脱贫致富的前景也光明了起来,收入渠道的拓宽、收入的增加让农民摆脱了收入来源单一的窘境,切实地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才真正地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党建引领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陵水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鲜红的党旗始终挺在了扶贫的最前线。
陵水近年来推行夜宿夜访制度,要求每个县级领导干部,每月至少有一天一夜在农村度过,和老百姓同吃同住。通过深入贫困户家中与他们一对一、面对面、心交心地夜聊长谈,帮助引导贫困户破除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心用情帮助群众把准“穷脉”,拿出明确科学具体的帮扶措施。陵水目前通过“夜宿夜访”制度帮助贫困户解决危房改造、就业、医疗等问题1300余个,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欢迎和交口称赞。
不仅仅是县级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处处都可见陵水的各级干部“动起来”“沉下去”“接地气”服务百姓的身影。通过“五个一”活动和“七个一”到户群众工作法,陵水进一步压实了帮扶责任,拉近了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的关系,与贫困户“打成一片”。
摘录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中提及的扶贫政策知识,编制脱贫手册,创新推出“夜校课后小课堂”,推动全县首家爱心扶贫超市开业……自驻村工作以来,本号镇乐利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栋办的一件件实事,乐利村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每天吃住在村委会办公楼,就连领结婚证那天都还在连夜加班,我经常看到他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提起陈栋,乐利村两委干部苏成珍的评价是“踏实、尽责、心系百姓”。陈栋正是陵水各级干部投身于扶贫工作第一线的缩影,而他们的辛勤工作换来一座座乡村改变了面貌,一家家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既然村民选择了我,我就要给他们一个交代。”这是当选文罗镇五星村党总支书记时,黄丽萍作出的郑重承诺,她也通过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自2016年6月任职以来,黄丽萍以村党总支部为引领核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成立合作社、种植基地,使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不到4000元提升到近7000元。
正是得益于村党总支的引领,截至2017年底,五星村已有133户573名贫困户脱贫,剩余的20户77人也有望在2018年底全部脱贫。而黄丽萍个人,更是凭着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在黄丽萍身上,既可以看到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同时也折射出陵水以“党建引领促进扶贫模式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五星村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正是陵水积极探索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新模式,并在全省首个设立村一级产业委员和就业委员,走出了一条脱贫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毋庸置疑,这里是正在发生着巨变的陵水乡村,穿越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风雨雨,一个又一个曾经挣扎于贫困中的农民家庭,正在实现着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追求的美好愿景:摆脱贫困,享受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