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速推动北海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市委编办(绩效办) 朱学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速推动北海营商环境提档升级,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促进北海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打造三个高地,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硬实力”

以打造营商环境创新高地为抓手,突出北海城市发展特色,凸显北海营商环境比较优势,打响改革品牌,为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为构建北海高质量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一)打造改革创新高地,点燃城市发展引擎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不断向改革“深水区”挺进,不断加强改革前瞻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贴企业和群众需求,通过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普遍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充分显示北海以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决心。提升改革创新高度。既要眼睛向内探索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炼精华,持续打造“七环相扣并联审批” 、保通保畅“三色管理”等一批在全区可复制推广、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改革创新项目;也要眼睛向外借鉴先进,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最新做法,结合实际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北海打造成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标杆城市。

(二)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厚植城市发展沃土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政策,加大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立足本地培养实用技能人才,聚焦重点产业引育高端人才,形成向海经济人才、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区。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智慧化人才服务平台,推动人才项目申报、职级评定、补贴申领等工作线上线下全链条集成,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人才服务。破解人才工作“唯帽子论”问题,引入市场化导向评价机制,将能力、业绩、贡献等作为评价标准,激励人才干大事、谋发展。优化拴心留人环境。努力为人才提供优质完善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贴心细致的暖心服务,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氛围,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大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三)打造信息化建设高地,注入城市发展动能

加快信息互联共享。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促进业务信息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全市“一张网”建设,力促电子证照、电子材料、法人信息等基础数据资源“全网通用”,不断提高数据信息共享水平,彻底打破“信息孤岛”。加大数字政务场景应用。以数字化赋能高频事项,推出惠企政策“一键享”,优化“多税合一”综合申报,拓展“一卡集成”应用领域,创新“码”上赋能数字治理,探索“网上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更多应用场景,依托数字技术促进线上线下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加强数据应用分析。建立数据分析呈报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在各平台抓取营商环境指标数据、社情民意等信息并进行多维度分析、常态化呈报,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惠企政策、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用工就业、服务贸易等涉企信息进行分析汇集分类,精准推送至相关企业及部门,让数据不但能“多跑路”还能“跑准路”。

二、搭建三个平台,不断破解营商环境“中梗阻”

以平台搭建为抓手,构架跨体制、跨地区、跨部门的沟通协作桥梁,持续破除政企藩篱、化解地域隔阂、强化部门协同,紧盯营商环境“全国先进、全区前列”的目标持续发力

(一)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实现沟通服务“零距离”

畅通诉求反馈通道。充分运用“12345”+北海e眼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主动公开营商环境热线电话和邮箱,依托助企纾困“直通车”等行动,持续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渠道,实现企业诉求收集、转办、督查、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使企业声音听得到、意见看得到、诉求办得到。拓宽主动服务渠道。开展三走三事行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纾难解困,让企业更舒心、更暖心、更顺心。推出定制企业“服务包”改革,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营造“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良好氛围。优化政策直达机制。开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行动,梳理“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并进行动态调整,打造政策超市平台,实现涉企政策一键查询、智能匹配、在线申报,切实解决企业对政策“不知晓”“不理解”“不会办”等难题。转变政策兑现方式,由企业“上门找政策”变为政府“上门送政策”,提高政策到达率和兑现率。

(二)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实现合作交流“多渠道”

链接本地企业。建立本市企业信息交流群,定期举办企业交流活动和企业协作信息发布会,精准推送各企业供需信息手册,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帮助本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现“跨界合作”、产业上下游企业实现“精准链接”。对接发达地区。加大本地企业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企业的合作交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合作、项目对接、企业服务为核心的跨地域的产业发展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本地产业项目库与各地区相互关联。整合各类跨地域展示会、交流会、合作会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多形式的合作平台。深挖海外市场,依托北海作为西南地区重要出海口的交通优势,位于东盟经济圈核心的区位优势,把握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契机,经常性组织境外商会看北海等交流活动,搭建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加强涉外贸易信息共享,大力推动本地企业与境外企业的合作交流。

(三)搭建科学监管平台,实现监管协调“有温度”

推出综合执法监管联动平台。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减少过多执法检查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对市场主体的非主观故意、轻微且没有造成明显危害后果的首次违法行为,以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代替行政处罚,不断优化“首错免罚”清单,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实现包容有度、审慎监管的治理格局。推广“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监管模式。基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的方式,组织开展双随机抽查,建立起以信用风险等级为基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

三、创新三项服务,不断练就营商环境“真本领”

以创新服务为抓手,推出一系列管用、实用、好用的硬核举措,着力打造服务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跑出加速度、抓住主动权。

(一)创新政务服务全提升,做到办事最便捷

提升办事服务效率。扩大免证办、零材料办理行业范围,探索一网通办+智能秒批系统更多应用场景,推出更多主题式、点单式套餐服务。创新容缺审批、承诺办理、打包审批等审批模式,推进审批模式从便利化向极简化转变。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不断优化服务环节,压缩服务时限。提高异地通办便利度。搭建“北湛茂”政务服务通道,深化“珠城通·异地办”,推行“不限目录”“不限地域”“不限窗口”异地通办机制,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方式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提高智慧服务覆盖率。拓展集成式自助终端办理事项范围,推出“云视讯”业务指导办理功能,优化智慧填单辅助功能,推动集成式自助终端向镇村延伸覆盖,建设24小时综合自助服务区,实现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一站办”。

(二)创新企业服务全周期,做到服务最周到

开办注销更便利。推动证照联办、联变、联销“三联办”改革,探索涉及多行业主管的高频服务事项开办、变更、注销并联审批、一站办结。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着力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项目审批更高效。不断提升部门审批效率,创新服务手段,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项目竣工验收“一站式”改革、工业项目“七环相扣并联审批”改革,破除“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覆盖、全链条贯通。帮办代办更贴心。优化“全程帮办”服务模式,选优配强帮代办窗口工作人员,扩大帮代办业务范围,代办事项一对一配备“专职管家”,确保全程跟踪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建立项目无偿帮办服务机制,对全市重点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由政府部门无偿帮办。

(三)创新税费服务全方位,做到成本最低廉

营造办税新生态。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网上办税、自助办税、智能办税不断升级,让办税缴费效能更高、环节更简、体验更优、选择更广。推出“管家式”服务,为企业“量体裁衣”打造“一企一策一税”,以“上门服务+精细辅导”推动退税红利“直达快享”,构建智能办理、慧心服务办税模式。推动金融服务改革。构建“政务+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开通“绿色通道”,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挥作用,扩大支小支农融资担保规模,减少或取消对小微企业的反担保要求,逐步降低担保费率。引入“招商贷”“银园直通车”等新型融资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行股权出质登记“即来即办”改革,提供信贷申请材料预审服务,持续提升融资效率。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引导银行建立差异化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持续降低贷款利率。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等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进一步缩短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过桥”环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