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稚农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肉牛。万志菊 摄
近年来,永胜县期纳镇半坪村采取“党建+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由永胜县稚农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带动当地村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探索出“统一管理、分散养殖、抱团发展”的新型模式,形成统一肉牛养殖标准、统一开展动物防疫、统一进行饲料青贮、统一开展牧草种植的肉牛养殖产业,依托养牛闯出一条致富路。
优质品种优良养殖“双更新”
多年来,半坪村的部分村民就常年养牛,由于采取在山上放牧的传统方式,致使养牛规模小、养殖周期长、品种老化、产出效益低。在全面实施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期纳镇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引进优质肉牛品种,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扶持。在肉牛的品种选择上以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优势肉牛品种为主,将引进的品种由镇政府组织集中隔离和防疫,同时组织项目户集中进行养殖培训,传授养殖技术,当肉牛隔离到达21天观察期之后再交给贫困户进行饲养,这样就大幅减少了肉牛养殖的疾病及死亡情况发生。贫困户把牛拉回家饲养后,由政府组织工作组入户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每头牛按照2400元至5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为切实改善肉牛的养殖方式,期纳镇对养殖户的牛舍进行了改造,每户再给予1200元的补助。在此基础上,期纳镇为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产业投入,对全镇802户脱贫户及三类监测对象中有养殖意愿的农户都给予了肉牛养殖扶持,通过多年扶持,贫困户的肉牛养殖多的达到4头,少的也有2头,全镇的基础母牛群体大幅增加。在政府的扶持下,半坪村成立的永胜县稚农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带动村民引进优质肉牛品种,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进行饲养,有效提高了养牛产业的效益。比如村民杨德才,以前养牛是在山上放养,养的周期长,差不多要在三四年以上才能出栏。自从加入合作社以后,开始采用圈养的模式进行肉牛养殖,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使村里的草场得到了休养。现在的圈养方式周期短,效益好,家里每年的养牛收入在10万元以上。
科技培训为产业壮大插上翅膀
在肉牛养殖产业取得初步效益后,永胜县因势利导,在半坪下云村连续开办了三期培训班,村里18岁至55岁的劳动力全部参加了培训。此后,稚农合作社紧接着举办了两期肉牛短期育肥培训,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热情。在合作社的带动和指导下,半坪村的村民们亲眼看到了新的养殖方式带来的效益。他们意识到,传统的饲养模式很难赚钱,要想效益好,就要把养牛方式从放养改为圈养。在合作社的扶持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加入合作社,学习新的养殖管理技术,将传统的饲草进行进一步加工,提高饲草的利用价值,大幅降低饲养成本,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效益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永胜县稚农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改变饲养方式,粉碎玉米秸秆来喂牛,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同时培训养殖户适当增加玉米、豆粕等饲料的配比,推广青贮加工,降低饲养成本,使养殖户明显感受到了科技培训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当初成立合作社时,村里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是合作社成员,经过发展,目前合作社已经有150多户农户加入。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村民的发展意识和产业意识明显增强,养殖效益日益凸显。
创新“四个统一”模式促稳定增收
半坪村在肉牛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广、饲草充足的优势,采取党总支引领、党员能人带头、养殖户依托合作社的发展方式,按照“统一管理、分散养殖、抱团发展”的新型模式,全村采取了统一肉牛养殖标准、统一开展动物防疫、统一进行饲料青贮、统一开展牧草种植的“四个统一”标准来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并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养殖技术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扩大条件成熟的养殖户规模,充分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参与性、竞争性。目前,已有157户养殖户主动加入了合作社。半坪村委会下云村小组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聚集村,全村共有66户农户,其中就有66户发展肉牛养殖。至2022年12月底,全村养殖的肉牛头数达到861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养牛村。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组发展养牛近4000头,商品牛销售供不应求,长期有四川客户在村小组蹲点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0.5至0.8元/公斤。2022年,下云村小组就实现肉牛销售毛收入2060万元,纯收入520万元,户均收入实现5.5万元。下云村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火红,实现了村里的道路已经硬化,生活养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村里的醒目墙体进行了彩绘,被评为全县民族团结示范村,展现出欣欣向荣,团结奋进的景象。
除了肉牛养殖,半坪村还积极发展软籽石榴1000亩、花椒80亩、烤烟1305亩,年经济总收入达1800万元。如今的半坪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标准化的卫生室、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小学、有“八具备”且功能丰富村级活动场所,通村道路已硬化,网络电视信号全覆盖,户户通电,正在努力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