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称找到了解决低生育办法:央行多印2万亿助多生5000万孩子,助力75-85后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生孩子。

75-85人群现在的年龄段在47-3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现在社会上的中坚力量。而且有一个特点是特群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一个人长大难免会从心中产生小有个弟弟妹妹的想法,尤其是在孩童时期以及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正好现在父母年龄也大了大多需要照顾,两口子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孩子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加之这个年龄段也基本上都一个孩子。想到自己老的时候一个孩子照顾自己的辛苦也会像要不要多生一个,兄弟姐妹两个人也好轮替着照顾老人减轻孩子们的压力。

但现实情况是什么?现实是这群人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系统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虽然也会人云亦云。但是相比上一代人来讲,有着更加个人化的思考不会轻易地被忽悠。上一代人基本上文化水平有限,从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痴迷便可以看出端倪。他们并不是痴迷保健品而是痴迷于被精神控制和引导,只有在这种方式下才能找到方向,因为那个年代方向不是自己找的,方向是上级是领袖给的。

而新生代的90-00后更不会纠结于这个问题,它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受到的环境教育就是更加的彰显自我,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发展。而且很多新生代的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纯纯的农耕农民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会接触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以及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小他们没吃过猪肉但是每天都能看到猪跑。而且有意思的是新生代拒绝洗脑,而且也不过度叛逆,这就很难办。没有指向性于任何极端,有的只是对于内卷的反感以及对于无法翻身而产生的躺平。让他们这一代人生孩子无异于天方夜谭,说出花来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甚至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感叹,自己已经生活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一遍自己感受的呢?从这点出发就很难让他们动起来。而且十分讽刺的是他们也同样对计划生育再熟悉不过,甚至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想要弟弟妹妹的时候,因为政策的不允许,母亲怀孕之后被迫流产或者自己就是超生者。就像一个笑话讲的,大妈:小伙子这么个好年纪正是强壮的时候瞎逛什么?不回家赶紧去老婆生孩子去!小伙:大妈为什么要生孩子?我本来就是个多余的人,我是超生的。大妈立刻闭嘴消失。

生孩子是个多元因素导致的结果,他并不是钱的事情,尤其是在女性受教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生育在我国对于女性来讲并不友好,那些法律规定的待遇只在国企事业单位之中存在,在私有企业之中你生一个试试。京东高管生个孩子都被劝退,更何况我等普通人。而现在消费又不像从前的那个年代,大家都差不多水平,高消费的也传播不到村子里来,大家都差不多养孩子只要吃饱了不饿就行了。至于以后的发展还是要看个人的造化。现在就算你在山里只要有信号,你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那么美丽,别人的生活如此美好,可是这些却与我半点关系也没有。就算我愿舍去一半的寿命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甚至连十分之一也不可能。满眼望去全是阶级的固化,全是希望的破灭。

生育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希望。是对于这个社会的总体希望,是对于家族能够不断上升的希望,如果这些希望都没有,那么动力自然也就会消失。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被困的韩国年轻人以及宅在家中的日本年轻人同样如此,谁也不用取笑谁,大家都差不多,东方国家紧密相连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而75-85遇到了社会最大的发展期但是自从疫情到来之后这股子冲劲一下子消散的让人措手不及,当年东北国企失业被加入WTO之后的经济腾飞消散于无形,而疫情之后的失业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出路。养育后代的代价和房价一样在直线拉升,个体思想的觉醒也在不断地上升,人生短暂自己还没活明白,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后代出人头地享有美好的人生。加之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以及不断恶化的道德水准,还有对于普通人的羁绊等等都不会再让生育率猛抬头。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后来在医院做医生之后,本已经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了。但是当身边很多都不如他的人在身边被提拔之后,因为自己没有关系而只能原地踏步。在父亲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说道,从小到大你只会问我饿不饿却不能像其他父母一样给我,我想要的东西。父亲知道原因之后,弱声道:对不起儿子是爸爸无能。这个儿子应该被谴责么?其实并没必要,有什么好谴责的?父亲呢?父亲也已经为了孩子拼尽了全力甚至生命,也只能做到这样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父亲了。那到底是哪里出错了?而这个年轻人正是专家口中的75-85后,你能想象他会去多生孩子么?

有时候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我们都已经拼尽全力,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在社会中被左右为难,虽说着努力就会有明天,可是我用尽半生却依旧在黑暗里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世界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