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3月23日11点15分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通讯员 马玉平)“现在家里种有4亩药材,管理起来很轻松,有公司保底价收购;娃儿读书有人接送、老母亲有人看管,回家创业这条路我选对了……”重庆石柱县民主村的向华龙说出了心里话。这是重庆石柱县临溪镇立足生态康养发展,促农业产业转型,因地制宜组织村民发展中药材产业传出的好声音。

千百年来“靠天收”,农民渴望“高产田”

重庆市直辖前,石柱县临溪镇曾以长毛兔和蚕桑享誉巴渝大地,但成绩终究属于过去,随着近年来长毛兔和蚕桑产业的没落,农民经济来源以传统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和辣椒业为主。

据前进村种粮大户谭康柏介绍,他种植的15亩水稻亩产1000斤,连本带利每亩仅能收入1300元,如遇旱涝等收入更低,甚至无收。过好年已64岁的他,犁田栽秧等活儿早已力不从心。

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较差,“望天田”“靠天收”成为当时的真实情况,农民渴望“高产田”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要是土地能‘生金’,我肯定宁愿守着一家老小而不是外出务工了,两个娃儿读书,开销实在是大!”民主村的向华龙说着直摇头。

“天干的时候庄稼没有水灌溉,路不好外面投资的人也不愿进来。”村民崔树生跟笔者诉起苦经。

如何在土地上写出致富文章,是临溪镇群众的迫切需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而该镇领导清醒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必须依靠完善基础设施来保驾护航。在相关部门配合下,临溪镇整合各类资金1400余万元,修建人行便道57.5公里、人行桥6座、整治山坪塘132口。

民主村率先试点,药农初尝甜头

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村民的创新观念,加快村民的发展步伐。2013年,民主村主任冉启生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多方探讨论证,决定在民主村率先种植中药材茯苓。

“想要带着群众干,就得做给群众看。很多农民对新兴产业存疑,我就自己带头种了3亩茯苓、2亩前胡,光中药材这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按照当时行情种水稻的话,顶多收入7000元。”说起当年,村主任冉启生一脸兴奋。

民主村第一年种植茯苓300余亩,前胡、紫菀500余亩,邀请大歇镇中药材合作社先后11次对药农进行技术培训并到户指导。在合作社的帮助下,800多亩药材丰产,除去成本,茯苓收益4500元/亩,前胡、紫菀2600元/亩。这一产业带来了药农户均增收2800元的高效益。初战告捷,让村民喜出望外。

“民主村中药材种植成功”的消息在小镇上不胫而走,周边村社群众跃跃欲试,干部们也燃起了转型创业的希望。

激活社会资本,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石柱县发展“三县一地”总目标之一,而“康养”中的“医养”更是与临溪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思路不谋而合。

干部们深知,各自为营肯定行不通。当启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后,有了技术支撑和稳定销路,解除后顾之忧的村民们决定大干快上。到2016年底,临溪镇民主、前进、旭光、前光、黎家等村2000余农户纷纷种上了中药材,其中前胡、紫菀2200亩,茯苓400亩。

正是在这个时候,民主村外出务工的向华龙被家里人给劝说了回来,家里一下子种上了4亩前胡。

红阳村是贫困村,为确保该村在2017限时完成整村脱贫任务,临溪镇党委政府多方考察,与安徽祥林中药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一是农户与公司签订代种协议,公司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并保底价收购;另一种是直接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农民以劳力和土地作为资本入股,按照股权收益模式,收益的40%用于参股农户集体分红,同时留守妇女和老人可选择农忙时在基地务工,每天可收入80-100元。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目前红阳村430余户农民种植木瓜和果桑等中药材1000余亩,增加了收入渠道,对2017年全村限时摘帽脱贫充满信心。

花厅村也紧随其后,大力发展瓜蒌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280余亩。

2017年春节以来,临溪镇种植茯苓、前胡、紫菀、玄参、瓜蒌等中药材4000余亩,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镇将继续加大种植力度,在打造连片中药材产业带,积极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通过建设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解决就业难问题。”针对未来康养产业的持续发展,镇党委领导勾画出了清晰的蓝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