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养蜂养鱼又养蚕,琼中王成业一家紧跟市场“甩穷帽”
勤思加勤劳日子红火火
-本报记者郭畅通讯员王丽娟
“人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定要学会在绝处逢生。”去年刚脱贫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岭门村村民王成业,这句文艺范十足的心得体会,让记者有些惊讶。
“母亲病重两年,本就‘底子薄’的家庭早已入不敷出,去世后料理后事时,把最后一头黄牛也卖了。”王成业说,那时天空都变得灰暗,全家5口人仅靠头顶的几片破瓦“遮风挡雨”。
“不能气馁,勤劳的双手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王成业回忆道,岭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海军的一句鼓励,成了全家人的脱贫动力。
贷款养羊带来“第一桶金”
“发展产业才是脱贫长久计。”2016年初,一家人通过彻夜长谈,选定了脱贫产业——养殖黑山羊。“第一书记帮我向省农信社贷了1万元,我们又跟亲戚借了5000元,那段时间有些不安。”王成业说。
下雨天,担心羊仔感冒;酷热天,生怕羊仔中暑;平日里,王成业和哥哥一天往羊舍跑好几趟,母羊生仔,兄弟俩在羊舍一守就是一整夜。通过精心照料,去年7月份,首批5只羊仔出售,为王成业一家带来“第一桶金”6000元。
“现在我把养羊的重任交给妻子,自己要发展新产业。”王成业卖了个关子,带着记者去他的“秘密”基地。
分工协作拓宽产业路
爬过几个种满橡胶树的山坡,50余个蜂箱跃然眼前,“瞧,树洞里也有蜜蜂。”王成业说,通过看电视夜校,他知道野生蜂蜜是城里人的“新宠”,琼中生态环境优越,“甜蜜”产业一定能给自己带来新财富。
丰收期,200斤蜂蜜被装在一个个干净的大玻璃罐中,王成业却有些犯难,平时连县城都不经常去的他,怎么能在最短时间里把蜂蜜卖出去?
王成业找到了黄海军帮忙,“我利用微信群推广蜂蜜,帮他解了燃眉之急。”黄海军说,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蜂蜜卖出去后,王成业又找到了自己。
“我想问问大家,蜂蜜口感如何,能不能帮我申请一个微信号,我想在微信上卖蜂蜜。”王成业说,“一锤子”买卖不长久,销售蜂蜜,就要留住老客户,拓展新客源。2016年底,300斤野生蜂蜜销售一空,收入2.4万余元。
王成业一家的“战略规划”很明确,目前,哥哥王成安负责养蜂,妻子负责养羊,王成业则找致富新路子。他把家里的10亩荒地,一半用来挖鱼塘养罗非鱼,另一半拿来种桑养蚕。
他也总结了一套“致富经”——旺季加把劲,薄利多销是王道;淡季勤思考,紧跟市场潮流。
(本报营根2月2日电)
编者按
自2016年9月我省吹响脱贫攻坚冲刺号角以来,全省各市县紧密部署,统筹安排,团结一心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奋战一线,冲刺百天,扶贫成效初显。海口、三亚等市县率先提前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多个市县积极扶助贫困群众奔跑在脱贫路上,这些成效的背后,有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为此,本报今天推出特别策划《2016,我们脱贫了》,讲述一人·一户·一村的脱贫经历。通过我省去年20余万脱贫群众的缩影,反映我省脱贫攻坚成果,展现各方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付出,敬请关注。
保亭加茂镇共村在驻村干部带动下做大黑山羊养殖业
50脱贫户大年初一合影谢党恩
-本报记者贾磊特约记者黄青文
“感谢党,我们全都脱贫了!”农历大年初一,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的50户脱贫户到村委会办公楼前拍下一张合影,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
“能看到50户脱贫,我从心底里高兴。”驻村干部隋耀达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一年多来,他见证了共村的大变样。
如今的共村,新的校舍已经投入使用,村民喝上了干净水,原来黑漆漆的村道上有了明亮的路灯,村里新铺的4条村道便捷了村民的出行……
找准脱贫路子
全村一起干
来到共村,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不是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农作物种植,而是新年刚刚产下十多只小羊羔的共村黑山羊养殖基地。
在别人看来,共村的产业帮扶可能比较单一,但是村民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和驻村干部一样,把帮扶产业当做事业去干。从最初准备养羊修羊舍开始,到第一批羊羔出生,隋耀达先后5次组织村民、村干部到10多个市县,参与者逾百人,形成的可行性报告有40多页。
谈及村里的“事业”,隋耀达滔滔不绝。“共村的现实情况就是人多地少,但林地多,草料自然也多,而养羊技术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效益好,所以我建议大家养羊。”隋耀达说。
据介绍,该合作社以5000元为一股,贫困户以贷款和政府发的4头羊参股,每人贷款5000元,4头羊现价约一万元,折算下来每人3股,而干部和普通村民要求入股的,也是每人3股。“股权相等,每人都享有公平的一票,也好分配。”隋耀达说,合作社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大家深思熟虑的。
产业上正轨
村民腰包鼓起来
“黑山羊合作社已经步入轨道,收入会越来越多,这一点我有信心。”隋耀达一边说,一边算着一笔账:目前合作社有160只种羊,这些羊产生的羊粪已经找好卖家,平均每车羊粪可以卖1500元。除去过年产下的羊羔,再过几个月这些羊经过繁殖,数量成倍增长,每只羊按照市场价2000元的价格卖出,参股的农民就等着在家分红了。
隋耀达说,更关键的是,村民们的观念已经彻底得到改变,不再“等、靠、要”,一边发展种养产业,一边还忙着打零工增收。
在黑山羊合作社,隋耀达兴致勃勃的带着记者参观了羊舍,在他看来,村民们辛苦了一年,终于摘掉了穷帽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黑山羊将成为共村的“致富羊”。
(本报保城2月2日电)
农历大年初一,共村50户脱贫户拍合影感谢党和政府。本报记者贾磊摄
点评
精准扶贫观念要先行
-本报记者贾磊
2015年,隋耀达来到共村驻村扶贫,当时贫困户数量占全村总户数的2/3以上,“等、靠、要”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一些贫困户把脱贫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政府的帮助上,自身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精准扶贫,就要从转变思想观念上着手。一年多来,隋耀达带领村民扎扎实实把扶贫产业当作事业去干,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通过切切实实的发展产业,做好转变村民落后观念的工作,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成效斐然。
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是实现扶贫工作目标的基本保证。从目前来看,共村黑山羊合作社已经基本实现了“造血”功能,但还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保障合作社运行、管理、财务等多个环节健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