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要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作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顶端新闻把镜头聚焦到回归农村的新农人、新偶像群体,推出两会特别报道之《河南“农”潮儿,中!》系列策划,关注他们被时代深刻改变的人生,描摹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历程。他们是农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他们走红的背后,萌动着乡村振兴的新想象。
顶端新闻记者 徐玉涛/文 受访者/图
艰苦创业,服务三农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
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于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种植传统农作物土地上,变革性的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种植产业发展,既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助农增收。
“泥坑博士”吕伟增在藕田里收藕
“一入‘农’门深似海。”是他戏言的总结;“从小心怀农业,命里八字缺火,却三面是水的我,从彼时就开始踏上了钻研莲藕的路……”是他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决心。
1988年出生的吕伟增,本、硕、博均在河南省农业大学就读。2012年,吕伟增本科毕业后,有想法、敢于挑战的他,和几个大学同学在自己的老家——漯河舞阳北舞渡镇的村子,尝试种植莲藕。
地处华北平原,怎么能种植以沼泽地赖以为生的莲藕呢?据了解,舞阳县境内的沙河与澧河之间,是一片自然洼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洼地附近的村子不同于其他地方,历史上也是种植小麦、玉米,但是收成不太好,“十年九年涝,庄稼收成差”是当地真实的写照。生于此,长与此的吕伟增深有感受。“以前的农民不懂,常年靠天收。他们没有意识,还能换一个作物种。”
藕田
为了改变当地的农业现状,吕伟增和伙伴最后敲定了在泥河洼上种莲藕的方案。他身先士卒,用亲戚家的3亩地开始了莲藕种植的尝试。
理论知识代替不了实践经验,起初,他们的莲藕生长态势并不好,经过找教授专家学习,反复的实践研究,第二年,他们的3亩试验田,收入达到三万多元。“如果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按照一年两熟,一亩地利润也就2000多快钱,莲藕的话一亩地的利润能达到6000多快钱。”吕伟增介绍。
以前的泥洼地里长出了“金疙瘩”,村里的乡亲们看到后,纷纷也都改种莲藕,2015年,方圆村莲藕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
用知识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发展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藕生长、治理的周期比较长,当初一起合作的小伙伴也纷纷离开,团队只剩吕伟增一人。“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虽然艰苦,但我有实现梦想的决心。”
莲藕种植时间长,容易产生连作障碍,藕病就很难控制。腐败病、莲藕食根金花虫等虫害和病害,以及莲藕田的杂草、浮萍问题都是困扰当地莲藕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吕伟增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潜心研究,解决了很多技术性问题,并印刷成技术手册免费分享给种植户。
“吕博士种莲藕”微信公众号科普文章
吕伟增为了帮助更多的种藕人,专门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吕博士种莲藕”。科普知识、技术难题、市场行情等内容,他毫无保留地发布,在《莲藕种植户总被“假药”坑骗,这些坑你跳过吗?》一文,他在文末这样说:遇到生产上的技术问题,不要着急买那些贵的要命的农药,各位可以先问一下我,我给各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不至于花那么多冤枉钱。
藕是种起来了,销向哪里呢?在吕伟增的带领下,村子开始通过网络宣传拓展销售渠道,建立固定合作客户,把产品销出去。在给农民做培训时,他每次到了藕田都是直接脱鞋下水,查看莲藕的生长状况,农户就直接叫他“泥坑博士”。
如何能够推动莲藕深加工,让它们的附加值提升,也关乎当地产业升级。2016年左右,吕伟增与浙江的企业合作,开始生产藕粉。同时他还积极寻求其他的路径,不断地扩宽完善藕的用途,助力莲藕深加工业越走越远。2017年他又创办公司,用自己的知识,为多家农业企业和规模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服务。
乡村振兴离不开技术人才
2021年,“泥坑博士”吕伟增毕业了,河南农业大学多次要求他留校任教,但他早就认定自己的信念——脚踩土地,继续回老家做“挖藕人”。
对于未来,吕伟增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今年将对藕田进行调整,用藕田三分之二的面积,用作观赏莲。
风雪无阻“挖藕人”
据他介绍,观赏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莲野生的种质的完整,而莲从上自下每一个‘器官’都是中药,目前培育的新品种的荷叶准备向生物医药方向发展。“通过观赏莲,我们可以把荷叶碱含量培育到6000毫克每千克的水平,比单纯依靠种、卖第一产业模式,高出几个层次。同时,观赏莲对于乡村旅游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乡村振兴,吕伟增呼吁更多的高知识分子投入到“三农”领域的建设:“现在的农村并不缺年轻人,而是缺有技术、懂管理、有思想的年轻人。希望更多的技术人才,能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