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类型:种养结合模式及配套技术
计划推广月份:全年
适宜推广地区:广东及我国其他的广大稻区。
Part 01
主要解决问题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最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全世界每年水稻产量可达7亿吨,其中超过90%的水稻种植主要在亚洲。其中中国的水稻生产量居世界之首。然而,长期以来,为了追求水稻的高产与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大面积的单一化种植,加上化肥和农药等的大量投入和高度依赖,结果导致了生态环境污染、病虫害和杂草对农药的抗药性增强、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粮食安全等问题,因此,转变现行“高投入、高污染、高浪费、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广东是全国的水稻生产大省,而且也是双季稻的主要产区,该地区光热水资源充足,但病虫害数量多,发生频率高,因此,现行的水稻生产对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依赖性更高。据相关统计数据,广东省化肥施用量每亩大约240公斤,农药使用量平均每亩1.8公斤,广东单位面积农田施用的农药和化肥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农业面源污染和粮食安全问题堪忧。目前稻田水产养殖模式存在结构较为粗放、物种组成配置较为简单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鸭稻共作、稻鱼共生、稻田养蛙等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开展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的研发、集成与示范,对充分拓展我国广大的稻田水产养殖空间资源,实现“一水多用、一季多收”,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生态旅游、三产融合和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art 02
与现有或同类技术的比较优势
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等生态种养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生产应用传统和历史。
项目团队从2000年起,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开展了“鸭稻共作”的创新实践研究。在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项目、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广东省农业推广专项等课题的支持下,研发和示范应用了“一稻两鸭”、“多品种水稻混栽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等一系列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
推广应用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保证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与技术支撑。稻田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将水稻与养殖动物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水稻和养殖水生动物之间的互利互惠作用关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鸭子、鱼、虾、蛙等可在稻田中捕虫、吃草、中耕、肥田,起到防控病虫害、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促进水稻生长、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种功能,从而可减少、替代或免除化学农药及化肥的使用,最终可生产出多种绿色健康农产品,如绿色的鸭稻米、鱼稻米、蛙稻米,以及健康安全的鸭产品、鱼产品等,表现出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Part 03
技术推广成效
统计数据
近两年累计推广规模
233万亩
累计推广农户
313户
年亩均节本增效
30元/亩
增产及节本增效情况说明
由于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每亩可减少农药投入10元以上、减少肥料投入20元左右。
Part 04
技术要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等)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全部为环境友好型技术,通过示范推广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的田间工程建设、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的物种搭配、结构比例和相关的技术参数、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的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健康养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稻田生态高效种养与农艺措施、农机技术、田间物联网技术等的融合,形成一系列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轻简生产技术体系。
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后,明显增加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有效减少了作物病虫害和土传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绿色发展,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及公众健康。
Part 05
主要解决问题
1. 2016年,“鸭稻共作绿色健康生产系列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 2010年,“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其推广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