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丰县赵庄镇大刘集村芦笋种植基地内,一株株芦笋嫩茎破土而出,鲜嫩翠绿,在风中舒展着身姿,甚是惹人喜爱。种植户刘民生正熟练地切断芦笋、收割装筐,在旁边打成捆的芦笋即将进入市民餐桌。“芦笋长得好,口味佳,才能卖得好。”刘民生高兴地说。

除草、施肥、采摘、分拣……每天一大早,总能在基地看到刘民生忙碌的身影。“这可是俺村致富的‘香饽饽’,哪天早上要是没来这芦笋基地,我这一整天心里都不踏实!”刘民生说。

“这种长度不到20公分的芦笋最受欢迎,每天早晚都能采一次,每亩能产优质芦笋近1000公斤。”该村党总支书记李红书介绍,芦笋属于草本植物,是多年生蔬菜,一年种植,多年产收,一般可采摘10年至15年,产量逐年递增,年份越长,芦笋的根盘越大,产量也会越高。

大刘集村地处苏鲁皖交界,全村共1051户,5061人,耕地面积5000余亩,长期以来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2016年,大刘集村“两委”在赴外省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协商议事,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决定带领村民种植芦笋这一经济作物。

“对村民而言,芦笋种植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一开始都疑虑重重,既怕收成不好,又怕卖不出去。”李红书说,随着村干部们积极推广,带头种植,芦笋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也积极配合起来。

2017年,大刘集村结合省产业富民项目资金,建起占地500亩的芦笋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向种植户统一免费提供良种、配方化肥、技术服务等,同时为62户种植户牵线搭桥,与丰县新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芦笋订单保护价回收合同。

“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指导,我们照做就行。”种植户刘海军介绍,芦笋喜旱怕涝,在本地种植芦笋不像其他地方有病虫害,产出的都是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

刘海军是芦笋基地的种植大户之一。2017年,他从基地承包下110亩土地,春天育苗、夏天移栽,第二年便迎来收获。每年可以连续采收两个多月春笋、两个多月秋笋,每亩产值最高可达7000元,种植芦笋每年给他带来了数十万元的收入。

同时,芦笋采摘时期还能为本村和邻村的村民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每天每人80至100元,工资日结日清,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谈及下一步的筹划,李红书信心满满,他说,在现有近千亩芦笋种植面积基础上,还将继续扩大,增加种类,带动产业发展,让更多村民加入其中,把大刘集村打造成绿色无公害芦笋生产基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张婉 吴本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