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水蛭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蛭蝚、至掌、虮(《尔雅》),蛭(《别录》),马蛭(《唐本草》),蜞、马蟥(《图经本草》),马鳖(《本草衍义》),红蛭(《济生方》),蚂蝗蜞(《医林纂要》),黄蜞(《本草求原》),水麻贴(《河北药材》),沙塔干、肉钻子(《中药材手册》),医用蛭、线蚂蟥、柳叶蚂蟥(《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医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尖细金线蛭、光润金线蛭等的全体。
原动物: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宽体金线蛭Whitmantia pigra(Whitman)。尖细金线蛭Whitmania acranulata(Whitman)。光润金线蛭Whitrnania laevis(Baird)其它还有丽医蛭Hirudo pulchra Song.、细齿金线蛭Whitmania edentula(Whitman)、秀丽金线蛭Whitmania gracilis(Moore)也作为水蛭入药。
历史:水蛭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谓:“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本草经集注》列于堕胎诸药之中。陶弘景又曰:“处处河池有之。蚑有数种,以水中马蜞得啮人,腹中有血者,干之为佳。山蚑及诸小者,皆不堪用。”苏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长尺许,并能咂牛、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食人血满腹者。”韩保昇曰:“惟采水中小者用之。”据上所载,古代水蛭有吸血与不吸血、个体大小等区分。但皆作为药用。从古代诸本草对水蛭生境与形态等特点的描述可知,古今应用的水蛭相符。水蛭为破血、逐瘀、通经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又将其用于高血脂、冠心病、脑出血、颅内水肿、血管性静脉炎、血栓症等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
形态:日本医蛭体狭长稍扁,略呈圆柱形。体长3~5cm,宽4~6mm。背面呈黄绿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腹面暗灰色,无斑纹。体环数103。雄生殖孔在31~32环沟间。雌生殖孔在36~37环沟间。眼5对,列成弧形。前吸盘较大;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
生境与分布:栖于水田、沟渠中。吸人、畜血液。耐饥力强,只需每半年吸入足量的血液,即能正常生活。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宽体金线蛭体形较大,长6~12cm,宽13~40mm。腹面两侧有一条淡黄色纵纹。体环数107,环带明显,占15环。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间;雌生殖孔在38~39环沟间。前吸盘小。余同日本医蛭。不吸血,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小形昆虫、软体动物等。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尖细金线蛭与日本医蛭相仿。但身体前伸时,前端尖细,背中线两侧有成对的黑褐斑。腹面两侧亦有不规则的黑褐斑。雄、雌生殖孔分别位于34,39环的腹面正中,阴茎中部膨大。生境习性同日本医蛭。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福建。
光润金线蛭与宽体金线蛭极相似,唯体较小,体长32~55mm,宽5~12mm,节背腹面均4环,雄、雌生殖孔分别位于34、39环的中部。生活于湖泊、水田中。分布于中国各地。
生药
采集:夏秋捕捉。捕后洗净,用石灰或酒闷死,晒干或焙干。
鉴别:水蛭扁长圆柱形,长2~5cm,宽2~3mm,体多弯曲扭转,一般是用线穿起来,多数密集成团,全体黑棕色。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气微腥。
宽水蛭,扁平纺锤形,长5~9cm,宽0.8~2cm,背腹相贴呈拘挛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背部黑棕色,两侧及腹面呈棕黄色。质脆,易断,断面胶质样,有光泽。有土腥气。
长条水蛭狭长扁平形或线形,长8~12cm,宽1~5mm,两端均细,体表面凹凸不平,背腹面黑棕色,吸盘不易辨认。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土腥气。以身干、体大、无泥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和炒制。 ①切段 取原药材,洗净,闷软,切段,干燥。 ②炒制取滑石粉或砂子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后,加入净水蛭,拌炒至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或砂子,放凉。此外,尚有油制、焙制、米制、烫制、醋制、酒制、石灰制、蜜制、泔制等炮制方法。
化学性质
主要含蛋白质。唾腺中含水蛭素(Hirudin),是一种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1],另含多种氨基酸:门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等。此外还含肝素和抗血栓素(Antithrombin)等,以及7种微量元素[2,3]。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99 。
[2]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35 。
[3]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8(3):172。
药理
水蛭素不受热或乙醇之破坏,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之作用,阻碍血液凝固。水蛭还可分泌一种组胺样物质,因而可扩张毛细血管而增加出血。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强于虻虫、
虫、桃仁等;醇制剂作用强于水制剂。20mg水蛭素可阻止100g人血之凝固等[1,2]。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17 。
[2]中国药学杂志 1991;26(7):396。
药性
性味:咸、苦,平。有毒。 ①《本经》:“咸,平。” ②《别录》:“苦,微寒,有毒。” ③《中草药学》:“咸、苦,平。”
归经:肝、膀胱经。 ①《纲目》:“肝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肝、膀胱二经。”
功效:破血,逐瘀,通经。
主治:蓄血症,癥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赤痛,云翳。 ①《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③《别录》:“堕胎。” ③《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
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 ④《本草衍义》:“治伤折。”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血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5~9g。 外用:置病处吮吸,或浸取液滴。
使用注意体弱血虚,内无瘀血及孕妇忌用。 ①《日华子本草》:“畏石灰。” ②《本草衍义》:“畏盐。” ③《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虻虫,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折伤坠扑,蓄血疼痛。
②配三七末、麝香,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内脏挫伤,瘀肿。 ③配芒硝、大黄,治无名肿毒。 ④配大黄、牵牛,治损伤肿痛,大便不通者。 ⑤配桃仁、黄芪、当归,治经闭或恶露不尽。 ⑥配大黄、黄芩、干地黄,治干血痨。 ⑦配当归、三棱、益母草,治血瘀经闭,腹痛有块。
方选和验方: ①抵当汤(《金匮要略》)治伤寒下焦蓄血发狂,普忘,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易而色黑,脉沉结:水蛭(炒),虻虫(炒,去翅足)各30个,桃仁(去皮尖)20个,大黄(酒洗)42g。水煎,分3次服,先服1剂,不下更服。 ②地黄通经丸(《妇人良方》)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脐腹作痛:熟地黄120g,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虻虫(去头翅炒)、桃仁(去皮、尖)各50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5~7丸,空腹温酒下。 ③夺命散(《济生方》)治金疮,打损及从高处坠下,木石所压,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气绝欲死:红蛭(用石灰慢火炒令焦黄色)15g,大黄60g,黑牵牛60g。上各为细末,每服9g,用热酒调下,如人行四五里,再用热酒调牵牛末6g催之,须脏腑转下恶血,成块或成片,恶血尽则愈。 ④水蛭汤(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5))治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多症:水蛭6g(打),虻虫、地鳖虫、桃仁、丹皮各9g,大生地、生蒲黄、生五灵脂各15g。煎服。 ⑤加味水蛭汤(潍坊医药 1978;(2))治疗食管癌,胃癌:生水蛭15g,生鸡内金12g,竹茹12g,清半夏12g,忍冬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⑥加减抵当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慢性前列腺炎:水蛭9g,知母10g,黄柏10g,虻虫9g,桃仁16g,大黄10g,瞿麦15g,六一散20g。水煎服。 ⑦消瘀荡秽汤(《石室秘录》)治血膨:水蛭(炒黑,研末)、雷丸、红花、枳实、白芍药各9g,当归60g,桃仁(去皮尖,捣)40粒。水煎服。 ⑧《常用中草药图谱》:“治无名肿毒:水蛭配芒硝、大黄等量,研末,醋调外敷。”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神经性皮炎:大水蛭干、硫黄各30g,冰片3g。将水蛭放开水中烫死晒干,焙存性,再加入硫黄、冰片共研细末,加菜油拌成糊状,外敷患处,覆盖不吸水纸。一般治疗1~3次可愈。本方亦用于治疗牛皮癣。” ⑩江苏中医 1991;(10):“治癌症疼痛:水蛭、全虫、蜈蚣、白花蛇各30g,硇砂5g,蟾酥1g,炒苡仁50g,鲜泽漆600g。共研末装胶囊,每服2~4粒,1日3次。”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漏下去血不止:水蛭治下筛,酒服3g左右,日2服,恶血消即愈。” ②《经验方》:“治折伤:水蛭,新瓦上焙干为细末,热酒调下3g,食顷,痛可,更1服;痛止,便将折骨药封,以物夹定之。” ③《河南秘验单方集锦》:“治噎嗝,反胃:水蛭6g,海藻30g。共为细末,黄酒冲服,每日2次,每次6g,连续服用,至症状消失。” 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脑出血后,颅内血肿:水蛭粉(或水剂),每次服量相当于生药3g,1天3次,30天为1疗程。” ⑤新医学 1972;(9):“治急性结膜炎:用活蚂蟥3条,置于6ml生蜂蜜中,6小时以后取浸液贮瓶中备用,每日滴眼1次,每次1~2滴。” ⑥中医杂志 1986;(3):“治脑出血颅内血肿:水蛭粉3g(生药量)1日3次,30天为1疗程。” ⑦天津医药 1980;(4):“治心绞痛:水蛭片(每片含生药0.75g,)每日3次,每次2~4片。” ⑧水蛭皂荚散(江苏中医杂志 1986;(11))治哮喘:水蛭(炙)1.5g,皂荚(炙)3g。研末服,或水煎服,1日1次。
医药家论述
①王好古《汤液本草》:“水蛭,苦走血,咸胜血,仲景抵当汤用虻虫、水蛭,咸苦以泄蓄血,故《经》云:有故无殒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水蛭,味咸苦气平,有大毒,其用与虻虫相似,故仲景方往往与之并施。咸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故治妇人恶血,瘀血,月闭,血瘕积聚,因而无子者。血畜膀胱,则小便不通,血散而膀胱得气化之职,水道不求其利而自利矣。坠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方龙潭日,按《药性论》言,此药行畜血,血癥,积聚,善治女子月闭无子而成干血痨者,此皆血留而滞,任脉不通,月事不以时下而无子。月事不以时下,而为壅为瘀,渐成为热,为咳,为黄,为瘦,斯干血痨病成矣。调其冲任,辟而成娠,血通而痨去矣。故仲景方入大黄
虫丸而治干血,骨蒸,皮肤甲错,咳嗽成痨者;入鳖甲煎丸而治久疟疟母,寒热面黄,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而属畜血证者。” 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⑤陈士铎《本草新编》:“水蛭即水田之蚂蝗,食人之血,可恶之物也。仲景用之治伤寒之瘀血,不识有何药以代之乎?曰血瘀蓄而不散,舍水蛭实无他药可代。水蛭不可得,必多用虻虫代之,然而虻虫终不及水蛭之神,世人而不敢用,谁知此物并不害人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