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涟水县红窑镇李庄村的春雨芦笋产业园内,芦笋正持续丰收。大棚里,绿油油的芦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工坊内,村民们正在对当天清晨采摘的芦笋进行挑选、削根、捆扎包装,准备运往外地。看着一筐筐新鲜的芦笋,产业园经营者王崇左喜不自禁,他告诉记者,这些芦笋是他和村民增收致富的“绿钥匙”。

致富经芦笋种植视频_种植芦笋前景如何_依靠种植芦笋致富

发掘商机 抢抓机遇

初见王崇左,他黝黑发亮的皮肤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这是大地的馈赠,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和土地打交道。

十几年前,王崇左曾在上海种植芦笋,因此掌握了一些栽培技术和种植经验,也认识了许多种植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芦笋是高效经济作物,利润高、种植简单,便萌生了大规模种植芦笋的想法。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在上海进行多方考察,发现芦笋虽然价格相较其他蔬菜偏高,但深受当地市民喜爱,市场前景好,于是他毅然决定“专攻”芦笋。

2012年6月,王崇左和好友一行4人从上海来到涟水,承包了近250亩地,开启了他们的芦笋规模化种植之路。“涟水温度湿度适中,土壤呈弱碱性,土层深厚疏松,十分适合芦笋生长。”王崇左介绍,芦笋是多年生农作物,一般情况下,一片土壤可以连续产笋10至15年,年份越长,根盘越大,产量越高。每年的3月至10月为采笋期,如果把保温工作做好,冬天也可以实现采收。一聊起种芦笋,王崇左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从10年前开始在涟水大规模种植芦笋至今,芦笋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芦笋产业园就像他的第二个家。

科学种笋 增产增收

“都说芦笋好种,但要种出优质芦笋,要花费的心思也不少,如果没有掌握一定技巧,长出来的芦笋品质就会参差不齐。”在王崇左心中,种植芦笋和照顾孩子一样,都需要精心、细心地呵护。

王崇左说,芦笋适合在25℃至30℃的环境生长,高温和低温都会对芦笋造成影响,高温时,芦笋容易开叉、老化;低温时,芦笋容易空心。因为有着一定的栽培技术和种植经验,加上耐心、细心的性格,王崇左种植的芦笋品质从一开始就不错,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稳定品质,他一直在探索研究。为此,他到上海请教种植方面的教授学习种植理论,又根据涟水的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种植方式,经过反复试验,他的芦笋亩产量有了明显提升。

依靠种植芦笋致富_种植芦笋前景如何_致富经芦笋种植视频

“芦笋要高产,母茎是关键。”一次次的采笋经历让王崇左发现,“母茎”留的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芦笋的品质和产量。留早了,长出来的芦笋太粗,而且一棵芦笋只能长两三根,影响牙盘生长;留晚了,芦笋就全都是如小拇指般细的,卖不出好价格。经过多年的观察、实验,王崇左已经能够很好地把握留‘母茎’的时机,培育出来的芦笋粗细适中。另一个芦笋高产的秘诀是保养土壤,每次大雨过后,田里必须及时排水、喷洒药物,避免芦笋“生病”。非采收季时,王崇左还会给芦笋田施肥、松土,让土壤保持湿润蓬松,营养充分,这样芦笋在来年长得更好。王崇左笑着说:“这是我在种植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只有亲自实践了才能深刻了解种芦笋的学问。”

饮水思源 带动就业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消费需求的不断递增,芦笋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王崇左的芦笋从仅售本地市场发展到销往上海、南京等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2019年,在朋友的引荐下,王崇左来到涟水县红窑镇李庄村,在当地政策支持下,他将原有的春雨芦笋产业园规模扩展到1000亩,还成立了公司,从此,王崇左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涟水县螺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吃水不忘挖井人,能有如今的收获,应该有所回报。”怀着感恩之情的王崇左带动乡亲增收致富。作为最早把芦笋种植技术引进到李庄村的种植大户,他把种植芦笋获得的利润大部分用在了扩大种植规模上,一方面,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了当地许多村民的就业难题。

如今,王崇左的芦笋田已扩大到1600亩,用工人数最多时可达300余名。“来这里采割、分拣芦笋的都是周边十几个村的村民,基本是50多岁,年龄最大的今年76岁,一天下来能挣100到150元。”王崇左说,看着村民因收入稳步增长而高兴的样子,他的内心也感到无比满足。未来,他将继续把芦笋种植业务做好、做扎实,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融媒体记者 刘华 吴家婧/文 王昊/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