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元先生第一份工作是在华北油田做石油工人。在当时的华北油田二部,他的年纪最小,工友们都把他当作小兄弟,关照他。但李金元先生可不是倚小卖小的懒孩子,他很勤快,而且也很懂事,用现在的话说,情商、智商都很高。

很快,李金元先生就和工友老大哥们打成一片,白天一起钻井打石油,晚上一块吃饭、唠嗑,聊工作,聊家常,聊人生,聊世界。李金元先生可不是瞎聊混日子的人。他在和工友老大哥们的聊天中,用心感悟,学习好的经验,汲取社会知识,在提升工作技能经验的同时,也知道了更多的天南海北的新鲜事。那时的他,觉得世界太大了,有着太多的诱惑力,有机会一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那个信息闭塞、不对称的时代,这份人生最初的工作经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而且益处多多,让他的视野、思路和阅历明显高于同龄人。

后来,表现优秀的李金元先生被调到油田后勤部门工作。那时候,他的商业天赋也开始显现出来。70年代初,中国的生活必需品实施凭票供应,换成现在的经济学术语,就是商品物资严重匮乏,供不应求的一种消费方式。反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按人头定量分配。那时代的鱼、肉等副食品定量较低,一年也没多少解馋的荤腥味儿。

钻井勘探打油是一份艰苦的工作,常年在荒芜的野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钻井是重体力活,一袋泥浆上百斤,固好一口井需要上百袋泥浆,得一趟趟人拉肩扛,更别说抗钻具、拉套管这些活。钻井也是一份最脏的活,天天和泥渣、泥浆、原油打交道,身上没干净的时候,特别是在初春、深秋和冬季,更是寒气逼人,伤身伤骨,留下一辈子的寒病。回忆一下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坑的事迹照片,此刻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想象出石油工地的脏累情景了。

油田领导也很心疼关爱自己的部下,为了激发工作热情,时不时安排后勤人员押着一车汽油和柴油,到渤海边渔村换海鲜,用于改善工人伙食,加点硬菜,提升战斗力。

计划经济时代的沿海渔村,年年月月出海打鱼都是有计划的,特别是有机帆船跑到远一点的海域打鱼,虽然那里捕捞收获大,但受国家油料供应计划控制,不是想去就去的,没有足够的汽油、柴油啊。所以,油料富裕的油田,就可以把多出来、用不完的油料拉到海边渔村,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通常,别人去做这件事儿,换完海鲜就打道回府,不会多出一分力气。李金元先生则不然。他觉得自己有法子给油田换取更多的东西。在海边置换完海鲜,他会让司机开车去离海边远一点儿的镇子上的供销社。那是他通过几次易物置换实践琢磨出来的道理,物以稀为贵,远距离运输会让物品加价,离海边越远,海鲜越稀罕,就越值钱,价越高。现在社会上都知道这个物品流通增值道理,但在那个讲政治的年代,这样的商业头脑很是了不得。

李金元先生天生就是一块做生意的好材料儿。别看年少,但长得人高马大的他,每次在供销社,凭他这么一说,那车上拉的海鲜就比在海边置换时升了值,换成等价的烟酒糖果和副食品等油田家属区刚需生活物资。

这样下来,每次他去办事,置换的物品总价值远超过别的同事只置换海鲜的价值,达到两、三倍;而且,他置换回去的生活必需品,很受油田工人和家属们欢迎,车子一到基地,就被工人和家属们围起来,很快就卖光了,给油田后勤部门增加了费用。这样聪明伶俐肯干的李金元先生,很是受领导喜欢。

但年少志高的李金元先生有着更大的打算。他并不想抱着工人这碗饭干一辈子。时间到了1977年的时候,随着每次出去置换物品,听到各种新鲜的社会政治经济消息,有着敏锐的商业敏感性的他隐隐约约地觉着希望的曙光快出现了。

果然,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央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改革开放政策,顿时举国欢腾,不安现实的时代弄潮儿们纷纷下海,倒腾着,搜寻着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当时,南方时尚新潮的服装、电子产品,如录音机、电子手表等很便宜,而北方的粮食、土特产则质优价廉,只要肯吃苦,脑瓜灵活,利用南北差价,绝对能够赚一笔的。

谙熟以物易物,易物升值的李金元先生觉得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他知道,现在的政策下,做南北贸易,绝对不会再被冠以“投机倒把、长途贩运和搞资本主义”的大帽子了,更不会被公安、工商和税务撵着满大街跑了,而且会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支持。

十八岁的李金元先生的内心不安分起来,决定辞掉石油工人的工作,投身改革的春潮中。说实话,在 70年代末,能够勇于辞职下海的都是真正的弄潮儿,而最后富起来的也是这一批人中的佼佼者。那时候,很多人都是停薪留职,还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万一干不成,还能回去继续在体制内干活领工资,养家糊口。

但李金元先生非常决绝。他没给自己留一丝退路。他想,人最大的爆发力在于绝地求生的时候,留一丝退路,那是投机,做事不会坚决,遇到坎儿就会犹豫,甚至退却,若能干成事也只能说运气好。李金元先生认为,干事业,就要义无反顾,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看,他的这股拼劲,也没谁了,他不成功,老天都不会答应。

李金元先生辞了职,下了海,专做自己熟悉的南北贸易。基于前几年在油田后勤跑采买,他对于“易物置换升值玩法”深有感悟。他觉得利用南北方不同特产的差价来赚钱,这个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总处于跟风状态,要能领先嗅到机会,抓住市场的脉搏,买对东西,卖对时机,才会赚钱,否则极可能鸡孵鸭子白忙活,甚至赔个底朝天。

于是,聊天沟通,看报纸,听广播,都成了李金元先生的新习惯。当别人还以为他如同机关里的人在悠哉悠哉时,那是他在拼命在报纸广告、电台新闻通讯、他人讲的故事里捕捉商机。这就是能做成事和瞎混乱打的区别吧。

从报纸上看到国内很多地方大量农户开始从事禽畜养殖业,他分析得出倒腾豆饼做蛋白粉饲料一定有钱赚。事实证明,他先人一步,选择对了,赚了第一桶金。接下来,他听到天津等地引进国外轿车生产线,国内加大各类运输车辆的生产,老百姓富了买车、盖房子,国内基础建设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就开办了售卖汽车油门拉线等配件的五金店、帮助客户切割钢铁建筑材料的激光切割加工厂、电线加工厂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广,乡村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从天天吃粗粮改为吃面粉、大米等细粮,他开办了面粉加工厂,方便十里八村的百姓磨面;之后看到人们高档衣物干洗业务的提升,他又投资干洗机等机械制造业务。再之后还开办了印刷厂,在长春和亲朋好友合办了塑料厂等。至今,印刷业还是他的老家李龙屯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由于他对商机的及早准确捕捉和坚决跟进投资生产,到了1993年,李金元先生的个人资本积累已达千万元,而当年中国人均年收入是410美元,按当时汇率8.6折算为3526元。如此一比,李金元先生当年的身价和当今的亿万富翁一样,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洋楼,购置了冰箱、彩电、洗衣机,还有小汽车等,他的积蓄完全可以让一家人衣食无忧,舒舒服服过上一生,妥妥滴可以“躺平”的条件了。尽管财富自由了,但是李金元先生并不满足,在他的骨子里,永远有着一股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1993年初,雄心勃勃的李金元先生决定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去闯荡一番。

1993年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机盎然。那一年是“国际招商年”,泰达“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赢得了众多中外企业前来投资。那一年,总计有1962家内资企业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注册资本90.3亿元。其中,就包括李金元先生以2888万元注册成立的天狮经济发展总公司。

新公司,新气象。崭新的事业,给了李金元先生无限的憧憬和巨大的信心,他就此买了一辆令人艳羡的奔驰轿车。

当李金元先生第一次坐在奔驰轿车内,驶向位于天津和平区台儿庄路36号天狮公司总部时,李金元先生思考的是公司业务方向究竟要驶向哪里?

1993年,中国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那一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年初5.7一下子猛地爬到8.6。通货膨胀之剧烈,泡沫之大,因素之复杂,让投资者有些无所适从,更让初到天津准备大展身手的李金元先生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行业选择困境中。

那一年,正值国家价格改革迈出一大步之际,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明显提高。这本是对计划经济中不合理定价方式的调整,但在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后,中央又出台了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及工资改革,加重了各种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所以说,1993年,对于从“0”开始,寻求新产业发展方向,奔向“1”的天狮来说,犹如在弥天大雾中航行,找不对方向,很容易触礁沉没。

在最初的行业选择中,李金元先生想从事高科技项目。虽说想法是对的,未来产业方向必定是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但高科技只是一个大的概念,与高科技相关的行业太多了,比如信息技术、机器人、芯片、高分子材料、生物科技等等。这种情形,说明行业选择已经不是简单地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进行东南西北的选择,而是在N多条生与死之路间的选择。选错了,一步出去,那将万劫不复;选对了,也必将是艰难的长征之路,毕竟,李金元先生和他最初的员工们,没有一人涉足过高科技行业,走上这条路,必将要翻越高科技的草地与雪山,才可能找到那座指明事业成功方向的宝塔。

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找专家交流,能用的方法都用了。经过一圈筛选,李金元先生将目光瞄准了生物科技。但生物科技,也是好大的一个概念。至此,李金元先生仍未找到最终的产业目标。经过不断地脑力激荡,咨询分析,归纳总结,慢慢地,李金元先生将产业选择目光聚焦到大健康高科技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项目上。说实话,这时的李金元先生已经开始要“偶遇”未来响彻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健康天狮了。

在艰难的行业选择中,李金元先生继续翻看报纸杂志找方向。无意中,他看到了一篇通讯——《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就是之后震动华夏大地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著名新闻稿的前身。文中关于中日少年夏令营的详实文字,竟然将李金元先生深深吸引住了,更确切说,是深深触动,或者说,那些个叙述中国少年在体力、意志力等方面完败日本少年的文字,犹如一颗颗尖锐的钉子,扎进了这位淳朴、勇敢、刚强的沧州汉子的心里。

此刻的李金元先生脑子里想的不是产业选择了。他凝视着这篇通讯报道,心里有着一种很深的忧郁:中国人真的不能再回到东亚病夫的时代了。

外国人用“东亚病夫”侮辱国人的一词,据说是从上海的英文报上《字林西报》开始的。1896年月10月17日,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触动国人神经的一句是: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也是这样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鲁迅、陈独秀等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这种并非侮辱和嘲讽的定位,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

后来,毛泽东也曾说中国人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说的就是要从身体与精神上解放强壮中国人。

正是这一篇触动李金元先生那颗忧国忧民之心的新闻通讯,让天狮在无限迷茫之中,走上了发展实业,报效祖国,健康人类,服务社会的大健康产业之路。

后来,李金元先生回忆说,当时,他脑子里闪现的都是一个个羸弱的身躯,或佝偻于市井,艰难劳作于田间,或横卧于榻上,举着烟枪,吸食着鸦片。还有抗日战场上,我们勇敢的战士,因为营养不良,虽然身高高过日本鬼子,但还是在战斗中不敌粗壮矮小的日本士兵。那时,他就想,一句话,中国人真的不能再做东亚病夫了,必须雄起!对,像毛主席说的,健壮国人体魄,天狮就做强身健体的大健康产品。

天狮的大健康产业梦就这么横空出世了。这个梦想承载在的是李金元先生的拳拳报国之情。选定了行业,接下来是选产品。产品选对,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人民的夙愿。

那时候,全国从南到北,受传统中医心脑理论影响,很多投资者瞄准的都是补脑和补心产品。李金元先生没有去凑这个热闹,而是冷静地寻找着一种能够健壮体魄的高科技生物健康产品。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3年7月13日,通过中间人搭桥,他知道了中科院下属研发机构研发出一款高效补钙产品——骨参。于是,他赶紧补习关于“钙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这一补让李金元先生着实一惊,缺钙竟与人体109种疾病有关,特别是与人体骨骼健壮生长密切相关。在学习中,李金元先生了解到日本在二战后就提出了“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计划,重点要求中小学生每人每天至少喝一杯牛奶,目的就是补钙,改善日本人骨骼和促进身高增长。事实证明这一计划效果显著,二战后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长约12厘米,而我国不足4厘米,先前的身高体质优势已被缩减。

怀着一颗热诚的赤子之心,李金元先生一锤定音:就做补钙大健康产品!

在签署技术转让合同之际,对方的要价不低,78万元人民币。在1993年,78万的概念是可以描述为巨款。举个例子,新民晚报1993年11月3日有一则上海市的卖房广告——三万元拥有一个家!这个地块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外景地旁的地产项目,广告上讲每平米980元。

李金元先生虽然觉得有点贵,当年没再讨价还价,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一个发展实业、报效祖国、健康人民、服务社会的大健康梦想。当即,就在谈判桌上郑重地签下78万元人民币的技术转让合同。

签完合约,李金元先生凝视着眼前的白纸黑字,他想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想到了自1840年起,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输送给中国人的是可恶的鸦片,导致国人精神缺钙,身体衰弱。之后,他又想到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人们的精神不再缺钙,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后,人们富裕了,很多人开始注重保健,但很多保健品都瞄着补脑补心,他知道,那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让国人的骨骼和体魄更强壮,那最应该的是补钙!而且,必须让天狮大健康钙产品的最后成果高过日本的“一天一杯奶”的强身计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